终身学习、与人为善:一名水文哨兵的家风传承

发布时间:2017-09-26 21:09:35   1248162 作者:卢光民

刚工作时,父亲勉励我要勤奋学习,这会让我终身受益,知识就是财富,人的知识掌握多了才能到好的环境工作,好的环境能改变人的一生;做事要诚实,与人为善,不贪财色。这也是我们家的家风。

家风就是一所学校,虽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家风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做到“上忠下效”。

(作者(右一)一家全家福)

我家在邹平码头延安村,是一个偏僻的黄河沿岸农村。母亲是地道的农村妇女,在村民眼里是一位贤妻良母,父亲是1950年代初有高小文凭的“知识分子”,因而我们家跟邻里乡亲有些不同。

我的童年时代正好遇上“三年困难时期”,记忆最深的就是吃糠和野菜。求学时期又赶上“文革”动乱,知识学得寥寥无几。父亲在公社当干部,每月工资就是四十几元,除了要解决我们一家五口人的温饱,照顾爷爷、奶奶,还要省吃俭用供我们兄弟姐妹读书。因此,我们家不富裕,每年都上生产队交缺粮款,为了交缺粮款,父亲要省吃俭用积攒将近一年。尽管生活充满艰辛,父母还是想尽了一切办法,供我们完成学业。我们兄弟姐妹也个个不负父母所望,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表现都很出色。

坚持学习、终身学习是我家最突出的家风。父亲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秘书出身,喜欢写作,后来成为乡镇党委书记。1971年,我刚到无棣县埕口水文站工作时,给父亲第一次写信,写了不到二百字错别字就有十几个。

父亲不但不责怪我,还把我给他写的信改好了再寄回来,附寄了一本新华字典。他勉励我说:“儿啊,你文化差不是你的错,是文化大革命动乱造成的,你还年轻,重新开始学习、坚持终生学习会能成功的。”

我牢记父亲嘱托,始终坚持学习,重学了初中课程,先后考取了函授中专、函授大专、山东省委党校经管本科专业。从学徒工成长为高级工程师,担任了27年水文测量站站长,2012年被评为“首届中国水文化传播十杰”。

在好家风的熏陶下,儿子卢志强学习刻苦认真,在滨州中学年年都是“三好学生”和“优秀共青团员”,在山东大学成绩名列前茅,是“模范党员”和“优秀学生”,后攻读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现在上海一外企担任中层领导职务。

与人为善是另一项家风。父亲从小就很聪明,喜欢看书、写作和画花,父亲15岁上台发言,18岁当村长。因此,祖父才很有远见地送父亲去学习各种知识。父亲健在时,不光帮人修理各式钟表、手电筒、电风扇等各种生活用品,还自学了电路修理,以至于成了远近有名的文武双全型乡镇干部。

父亲从小教导我们,做人要本分,对人要诚信,对领导要尊重。他从来不与同事、乡亲闹矛盾,谁家电灯不亮、电路坏了,他都会放下家里的事情去帮忙。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总是一回家就被别人叫走,现在算来,父亲为村里各家各户无偿服务了几十年。

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我们一家人也都积极主动去帮助别人,我们家也因此被评为滨州水利系统和市水文局“文明家庭”。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重提家风,不仅仅是怀旧,更多的是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再认识、再提炼,弘扬家风的同时也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好的家风,是一种无法替代的道德力量,也是构筑和谐稳定社会的基石。 

(作者单位:滨州市水文局)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