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源建起滨州第一个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6-07-12 11:00:49   26744

张静源是滨州历史上第一位共产党员,生前曾任莱阳中心县委书记和第一任胶东特委书记。出身富裕家庭的他放弃富贵生活,自动退出国民党加入共产党,将生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中,然而在胶东革命风暴方兴未艾之际,却被叛党分子暗害,结束了短暂却闪烁着荣光的一生。


愤然退出国民党加入共产党


张静源,原名张寿安,化名舒实夫,1910年10月出生于博兴县阎坊乡(今吕艺镇)高渡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16岁那年,张静源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思想进步的他满怀爱国热情,参加罢课、游行、抵制日货活动。从那时起,“革命”二字深深地融入他的血脉中。

1921年,张静源从省立一师毕业后来到史口(现属垦利县)小学教书,1923年被博兴县教育局长聘任为教育局督学。1924年,张静源赴青岛任教,并于1927年被聘为青岛沧口区宋哥庄小学校长。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张静源愤然退出国民党,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宋哥庄小学党支部书记。不久,他又按党组织的指示,负责领导沧口、李村、大枣园、南曲一代党组织的工作。为传播马列主义,他筹集资金建立了广益图书馆,供党员、积极分子和群众学习,并于1929年创办“平民夜校班”,进行革命思想教育。


回家乡建起滨州第一个党支部


为更好地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员,张静源利用寒暑假回家探亲的机会,在家乡高渡村开展党的工作,进行革命宣传教育。他启发群众破除迷信,扒掉村上的真武庙,办起学校;倡导举办了两处民众夜校,给贫苦青年补习文化,并亲自讲课辅导,宣传革命道理,传播马列主义思想,为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张静源赢得了群众极大的欢迎与信任。1930年前,他先后发展了小学教师李天佑,青年学生张仿(后叛变),继而发展了李旭林等人入党。

1932年2月,即刚过阴历正月十五,高渡村党支部便诞生了。支部成立会议是在李天民家的南屋里召开的,参会者共有5人。经过大家研究协商,具体分工是:张仿任支部书记,李天民任宣传委员,封心田、封莘田负责民运,封春田任组织委员。这是滨州辖区内最早的农村党支部。该支部建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继续发展壮大党组织的同时,他们组织发动了长工增加工资,短工罢市和提高工价的斗争,使高渡村逐渐成为博兴县的“红色革命堡垒村”。


“播种”胶东不幸遇害


1932年4月,上级党组织派张静源到莱阳工作。他来到莱阳仅几个月,就建立了三个区委和莱招、莱平两个特支,并在莱阳乡师、莱阳中学分别建立了党的支部。

1933年,张静源与爱人李润吾经中共山东省委介绍,来到牟平县刘伶庄(现属乳山市冯家镇),以教学为掩护,进一步开展胶东党的工作。同年3月,在牟平北河崖小学(现属山东省乳山市冯家镇)成立中共胶东特委,张静源任第一任特委书记。

同年春夏,省委连续两次遭到破坏,胶东特委和省委失去了联系。张静源临危受命,赴天津与中共中央北方局接上组织关系,北方局指示成立中共莱阳中心县委。张静源回胶东之后,于6月份成立了莱阳中心县委并任书记。

在张静源开展工作期间,党内坏分子徐元义因拉帮结伙、争权夺利、闹宗派搞分裂多次受到张静源批评而怀恨在心。1933年10月12日,徐元义纠结几名歹徒,将张静源暗杀于小徐格庄村东芹口沟河滩,并且毁坏了他的面容。去世时,他年仅32岁。事后,莱阳县委处决了叛党分子徐元义,也算对张静源在天之灵的告慰。

张静源的一生如同火种,他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洒下革命的种子,燃起革命燎原的火焰。生前他说:“我这一生要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如果我死了,给我立块二尺长的小碑,写上‘社会主义者张静源’,表达我对党的忠诚,我就心满意足了”。建国后,党和政府为他在莱阳的英灵山建立了纪念碑,供后人追念。


作者:韩俊亮 葛肇敏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