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一刻钟复盘杜受田家族五百年风雨兴衰(多图)

发布时间:2018-01-11 09:48:23   176862 作者:侯玉杰

在古代,臣子的最高荣誉职务是位居“三师”,最高谥号“文正”,最受信任的称号是“托孤大臣”。“生为太傅,死谥文正”是明清两朝人臣追求的最高目标。滨州杜家祖孙三代杜堮、杜受田、杜翰,达到了这个辉煌的顶点。杜堮是太傅,杜受田是文正公,杜翰是军机大臣、顾命大臣。


(杜受田画像)


明清两朝,滨州杜家一门考取了12名进士,在滨州一骑绝尘。清朝咸丰年间武定府知府李熙龄著诗盛赞说:“此地由来盛甲科,而今更聚一门多。勋名事业超东省,济济登朝听佩珂。”直至民国时期,其家族大院的二门上悬挂有“祖孙父子兄弟伯侄翰林”,俗称“十字匾”,也叫“父子五翰林”匾,指杜受田与他的父亲和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孙子均入翰林院。


(父子五翰林牌匾)


滨州杜家人文鼎盛,家学渊源深厚,对全体成员进行教育的家训有《述训》,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家训有《家塾絮语》。其家族成员有作品传世者超过50人。

 

杜氏家族进士世系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滨州杜氏家族的先祖杜雄飞由河北枣强移民滨州城内。杜家传说,杜雄飞的全部家当是一担挑。此时的滨州满目疮痍,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咸丰《滨州志》有诗曰:“滨州风景异,四望少人烟。野佃全无舍,荒城半是田。民贫偏苦雨,地卤更艰鲜。何必论饥馑,丰年亦可怜。”


(《杜氏世谱》)


根据统一的政策,官府分给每户15亩地种粮食,另外2亩蔬菜地,免3年租税如果有能力耕种,不受亩数限制,官府鼓励多开垦荒地,谁耕种就归谁所有。另外,官府还酌量供给耕牛、农具、种子等生产必备物品

官府分配给滨州杜家的耕地在城西。杜雄飞是一个勤快又非常有头脑的人,除去耕种官府规定的田亩外,他额外耕种了大片的土地,还利用居住在城内的优势,在知州衙门西邻开了个小卖部,农闲时节挣些零用钱,贴补生活。

杜雄飞有1个儿子杜榆,有2个孙子杜钟和杜镛。杜钟外出贸易,落户在今天的广饶县牛庄镇大杜、小杜村一带,形成超过5000口人的大族。杜镛留在滨州城内,生年不详,明成化四年(1468年)去世,此时,距其祖父杜雄飞来滨州刚好100年杜镛有3个儿子,即杜雄飞的3个曾孙,依次是:杜森、杜敖、杜景和,这就是滨州杜家的三宗滨州当地所谓滨州杜家就是指杜镛这一脉

这个时期,滨州杜家开始具有社会影响,标志是杜雄飞最小的曾孙杜景和被记入滨州的地方志,青史有名。杜雄飞在滨州有12个玄孙,即杜家的第五代,是滨州杜家的十二支,时间在1500年左右,这时的杜家儿孙满堂,经济富裕。第五代的12人中,长宗三支杜纶、三宗二支杜勋、三宗四支杜均考取秀才,其中杜纶还被选拔为贡生到国子监学习,嘉靖(1522~1566年)初年任文安县丞,是滨州杜家第一个出仕为官者令人称奇的是,杜家绵延500余年的辉煌历史中,有品级的官员、有文学成就的作者,基本上出自上述3支。特别是三宗二支是代表。

在第五代12人的基础上,杜氏第六代子孙增至23人,同时,中科举者也在第五代3人的基础上增至6人,诞生了杜家的首位进士、三宗四支杜勣的长子杜其萌,考取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1565年)进士,官至刑部湖广司员外郎

第七代、第八代成为家族各支系掌舵人时,时间约为1600~1644年,杜家通族丁男超过100,也是杜家由一个聚族而居的大家庭,开始分家迁徙的时期。杜家内部有一句“同七不同八”的俗语,即第七代时为一个通族大家庭,第八代时,血缘关系已经超出“五服”,杜家第一次大规模地分家,留在滨州城内的不足家族人口的半数,绝大多数移居外地,以滨州城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迁移。

迁移者大多数是家境富裕者,最直接的原因是就近管理土地。此时,第七代有男子34人、第八代有男子76人、第九代有男子125人。第七代的长宗三支的杜承式,考取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进士,官至兵部侍郎、甘肃巡抚;第八代的三宗二支的杜诗,考取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进士,官至江西、湖广布政使,叔侄二人同时为地方大员,第一次将滨州杜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推上一个高峰

明朝末年,三宗二支的杜诗一家迁居滨州城内南街,杜诗官居江西、湖广布政使,俗称“方伯”,因此其故居称“方伯第”。此后,该支一支独秀,瓜瓞连连,科举兴盛,包括杜诗在内,其直系后代有10名进士。人们提到的“杜家宅”“相国第”就是指南街这一支所住的杜家大院,所谓滨州杜家也就专指南街杜家大院这一支。但是,论人才数量以及后代人口规模,长宗三支、明末甘肃巡抚杜承式的后代更胜一筹。只是因为杜家大院的官员级别更高、更闻名、社会影响更大,才成了滨州杜家的代表。

杜诗5个儿子9个孙子,其中第三子杜若昧有7个儿子,他的第三子杜漺是第十世,继承了祖父故居


(杜漺书法)


杜漺考取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曾任河南、浙江参政杜漺有杜亮曾、杜章曾2个儿子,却仅有1个孙子杜鼒是第十二世,继承了祖父故居杜鼒考取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曾任广西上思州知州,署理思恩府知府


(杜鼒书法)


杜鼒有杜彤光、杜彤辉2个儿子,有9个孙子。其中杜彤光有8个儿子,个个成才,杜家大院格局也最终形成,当地俗称“八大院”,即八个儿子每人一个院落其他的旁支,则散落在八大院的周边。

杜彤光的第四子杜堮,是第十四世,继承了祖父故居。杜堮考取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入翰林院,曾任顺天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右侍郎、浙江学政、礼部左侍郎,太傅,谥号“文端”。


(杜堮所上奏折)


杜堮仅有1子杜受田,是为第十五世,杜受田考取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入翰林院,曾任左都御史、工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谥号“文正”

杜受田有2个儿子,分别是杜翰、杜䎗,均考取进士,入翰林院,是为第十六世,其中杜翰考取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入翰林院,曾任工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军机大臣,是咸丰皇帝“顾命大臣”之一;杜䎗考取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曾任工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仍兼署吏部、督办山东团练大臣等职。杜翰有1个儿子,杜䎗有3个儿子,是为第十七世。其中杜䎗长子杜庭琛考取咸丰十年(1860年)进士,入翰林院,曾任翰林院编修。

另外,杜堮的六弟之子杜受履,考取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曾任安徽省桐城县知县。杜堮的二哥之孙杜(賓羽)考取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入翰林院,曾任甘肃环县武威县知县

进入民国,杜家大院的男子多在北京、天津等地居住,其故居人丁稀少,日渐败落。居住在大院原址的杜堮兄弟八人,至今仅余一支,其他散居在北京、长沙、德州等地。

虽然杜家大院的辉煌不再,但是整个杜氏家族延续了世家大族的优秀传统,后代人物竞风流,北洋时期有陆军少将杜荫檀。新中国以来,仅滨州市就有原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鸿三,原28军军事法院院长、原滨州市公安局党委书记杜从建等出类拔萃的人物。

 

杜氏家族后人居住村庄统计

 

滨州杜家9次修过家谱。第一次是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滨州杜家第八世孙、江西布政使杜诗在家族墓地为母亲守孝期间首次创修族谱并作序。此后,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嘉庆八年(1803年)道光七年(1827年)宣统三年(1911年)1931年,杜氏家族完成了二、三、四、五、六、七、八修家谱。2005年,杜氏家族完成了九修族谱,取名《滨州杜家》。2009年,东营支也完成续修家谱。



(《杜氏世谱》)


滨州杜家延续600多年,散居在100多个村庄,3万多人,分布在世界各地。经过整理,杜家后代聚住的主要村庄超过100个。其中,杜家九修族谱统计的村庄有67个;东营支族谱统计的村庄超过40个,经过统计仅大杜村就有杜氏人口1069名。

 

杜氏家族代表人物

 

在咸丰《滨州志》中,盛赞杜家的话语俯拾即是,有“一门之盛,甲于天下”一门显荣,甲于天下”等评价。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杜家十二世孙、曾任山西大宁县知县、直隶正定府同知的杜瑾,在三修家族跋语中说:“吾家自五世而后,仕进者不一,爵封者多有,若名列太学,声誉黉宫者,尤不可枚举也。”根据1931年,杜家八修族谱统计,七品以上担任主官的官员91人,文官知县以上、武将千总以上的官员39人

杜受田,字锡之,号芝农,杜堮独子,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出生于滨州南街杜家大院嘉庆八年(1803年)以滨州第一名的成绩秀才嘉庆十五年(1810年)举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考取景山官学教习道光三年(1823年)参加会试,位列第一名,成为会元,殿试二甲第一,成为传胪,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任编修,再升任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提调1833年,翰林大考,杜受田成绩优秀,升职中允,外放陕甘学政,因为他的儿女亲家史谱任陕西巡抚,改任山西学政道光十六年(1836年)正月,朱谕:“四阿哥著于四月初三日入学读书,杜受田著充四阿哥师傅。钦此。”由此,杜受田任日讲起居注官,正式入上书房道光对杜受田很满意,面谕说:“书房为根本之地,非只诵诗读书肄习文艺,务使皇子深明理道变化气质。所以充此任者,必求端人正士。今以皇子付汝,以后朕悉不与闻。至向来书房习气不可不除,应即如寻常学塾教读之法。俾诸皇子敬爱兼至。庶一日之间,与正人居处多一时,即与宦寺居处少一时。”


(杜受田的传胪牌匾)


杜受田升迁速度极快1837年底升侍讲学士1838年底工部左侍郎,来年再兼署工部钱法堂事务1841年,调任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1844年,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赐紫禁城骑马年底又升任工部尚书1849年,任上书房总师傅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皇帝病逝,咸丰即位,升杜受田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调任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道光帝立咸丰帝朱谕)


咸丰元年(1851年),杜受田以协办大学士身份管理礼部事务。1852年,因为黄河决口长期未堵复,江北、山东一带受灾严重,奉命与福州将军怡良实施赈务。杜受田冒着酷暑进行赈灾,旱路不通就走水路,在途中感染暑疫及触及肝气病病逝于江苏淮安清江浦漕运总督府。享年66岁


(杜受田关于赈灾事宜的奏折)


杜受田去世的消息传到京城,咸丰皇帝十分震惊,当即痛哭失声,在杜受田的遗疏上朱批说:“忆昔在书斋,日承清诲,铭切五中。自前岁春凛承大宝,方冀赞襄帷幄,谠论常闻。讵料永无晤对之期,十七年情怀付与逝水。呜呼!卿之不幸,实朕之不幸也!”咸丰不仅令停朝一日,而且命将棺木运抵北京,亲临祭奠,抚棺痛哭,赠太师大学士,谥号文正”。


(北京杜受田故居古树)


杜受田的灵柩在北京停放期间,不仅咸丰皇帝亲临祭奠,咸丰的六弟恭亲王也带领大内侍卫亲临祭奠,咸丰的五弟不仅亲临祭奠,悲痛异常,还撰写挽联曰“悲切九重宠锡殊恩联四代,缘悭一别常留遗范在三天。”当杜受田的灵柩由北京运送回故乡滨州时,咸丰皇帝特派恭亲王送行,派大臣亲自护送回滨州安葬

杜受田屡任考官,1828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1832年任云南乡试副考官,1840年任朝考阅卷官,1841年、1847年任会试副总裁,1844年、1851年任顺天乡试正考官

 

滨州杜氏家族其他担任实职的主要人物

 

1、杜其萌,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曾任浙江处州府推官,刑部主事,刑部湖广司员外郎。

2、杜承式,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曾任江苏常州知府甘肃按察使兵部侍郎甘肃巡抚。

3、杜词,明朝末年济南卫镇抚

4、杜诗,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曾任兵部武库司郎中江西布政使湖广布政使

5、杜律,明朝天启年间贡生,曾任山西太原府通判

6、,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举人,曾任直隶沙河县知县,直隶顺德府同知

7、杜伯达,顺治年间贡生,浙江鄞县知县

8、杜侗,贡生,曾任浙江宁海县知县

9、,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曾任直隶真定府推官礼科给事中河南、浙江参政漺著述颇丰,有《湄湖吟集》等著作传世

10、杜绍先,贡生康熙年间任云南曲靖府通判

11、杜鸿图,贡生,曾任江西婺源县知县

12、杜琅,贡生,曾任陕西甘泉县知县

13、杜鸿勋,秀才,江苏江淮卫千总

14、杜贵,乾隆十五年(1750年)武举人,直隶通州卫千总

15、,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曾任江苏娄县知县湖北襄阳县知县广西上思州知州,思恩府知府。

16、杜彤辉,乾隆三十年(1765年)贡生,曾任江苏荆溪、长洲县知县,直隶邢台县知县

17、杜光瀛,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举人,登州府教授。

18、,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入翰林院,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顺天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右侍郎、浙江学政、吏部左侍郎礼部左侍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赴鹿鸣宴,加太子太保衔。咸丰二年(1852年),加礼部尚书衔,再加太傅衔。咸丰八年(1858年),以95岁高龄病逝于北京家中。咸丰皇帝亲临祭奠。赠大学士,谥号“文端”


(杜堮绘画作品)


(杜堮《遂初草庐诗集》)


19、杜翰,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入翰林院。曾任翰林院编修,工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军机大臣,是咸丰皇帝“顾命八大臣”之一

20、,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工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督办山东团练大臣。曾任会试同考官江苏乡试副考官会试副总裁


(杜䎗书信)


21、杜受履,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曾任安徽省桐城县当涂县知县

22、杜庭琛,咸丰六年(1856年)被赐为进士,1860年参加殿试,名列二甲,入翰林院,授编修


(杜庭琛书法)


23、杜(賓羽),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入翰林院,曾任甘肃环县、山丹宁朔、秦安武威县知县。

24、杜家桢,监生,唐山、邢台、广宗等县知县

25、杜恩禄,盐山县知县

26、杜受廉,贡生,四川岳池、河南项城等县知县

27、,贡生,河南太康、灵宝等县知县,陕州直隶州知州。

28、杜庭,咸丰二年(1856年)赐举人,曾任广东罗定直隶州知州。

29、杜翚,咸丰十一年(1860年)拔贡,户部主事

30、杜恩绂,监生,兵部主事。

31、杜赐琪,清末毅军千总

32、杜家梅,监生,广东盐运司主事。

33、杜庭璞,监生,刑部主事。

34、杜庭珏,举人,太常寺主事。

35、杜瑾,贡生,山西大宁县知县、直隶正定府同知。

36、杜秉纶,秀才,民国阜新、建平县县长


(著名书法家张海若为杜荫檀将军题字)


37、杜荫檀,字乐园,1922年北洋政府陆军少将,启明银号经理杜荫檀的父亲杜家彬以军功保举五品衔,战死沙场,“云骑尉”世职杜荫檀仅兄妹2人,“云骑尉”爵位1子1女2孙3孙女,至1977年恢复高考,7人全部考取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名牌高校。为此,杜荫檀的儿子杜祥德作诗云:“杜氏五翰林,文风称道嘉今日七学士,无愧宰相家。

 

杜氏家族诗歌作品选

 

滨州杜家是知名的文学世家。从第七世杜承式以下,有文学作品传世的有50余人。其中杜漺、杜堮有诗集传世。其他作者的作品则多被收录在《山左诗抄》《晚晴簃诗汇》以及《武定诗抄》《国朝武定诗抄》和《滨州志》等文献中。选录部分作者诗歌,窥见一斑。

 

1、杜诗

 

咸阳署中偕仲弟守岁

 

逆旅咸阳共榻眠,离家一月倏经年。

惊闻五夜通晨鼓,却忆双亲带岁钱。

骨肉钟情吾辈事,风尘对尔客心牵。

牛医马走知霜露,望望云东路几千。

 

2、杜曦

秋晓

 

梦醒夜未竟,晓月涵窗虚。

披衣盼庭除,草木何萧疏。

点滴微有声,秋露流如珠。

耿耿三五星,挂天西南隅。

徘徊凭曲栏,凉风吹我裾。

怅然生远想,君子意何如。

 

(滨州)卧佛台

 

滨地台多古,佛曾憩此峰。

听经无老鹤,结伴有长松。

鹫岭云飘刹,祇林风扣钟。

津梁如可渡,三世得禅宗。

 

3、杜漺

 

答赠山公和尚

 

无言示疾是维摩,执着无言病更多。

除却两头并中节,夜来风雨打青箩。

 

长相思·咏雨

 

芦花声,荻花声,风雨萧萧谷鸟鸣。江头梦未成。

溪水明,野水明,百尺长桥两岸平。滩边长杜蘅。

 

长相思·夏日

 

桐花风,藕花风,一阵香来小帐中。屏山两向通。

朝雨蒙,夜雨蒙,锦蝶飞来曲栏空。石榴依旧红。

 

4、杜杲

 

村居即事

 

霜日出清晓,晴晖散北林。

叶干痕没屐,枝脱影留禽。

明牖摊书坐,闲阶负杖吟。

村居乐幽寂,谁识此时心。

 

5、杜鼒

青县晚渡

 

何处堪投宿,黄昏古渡头。

疏钟闻远寺,微火识孤舟。

烟隔荒城起,波通大海流。

却寻杨柳岸,沽酒市边楼。

 

癸丑秋日都门怀人

 

闻道今年稔,神飞渤海间。

村村收稼早,处处赛神还。

衰柳催归客,寒云认旧山。

时丰应酿黍,相对一开颜。

 

6、杜彤光

北村

 

去城一二里,临水两三家。

新翠瓜分蔓,幽香枣作花。

声喧云外碓,痕绉雨余纱。

趣向闲中得,谁云乐有涯。

 

晚出西郭

 

棕鞋竹杖兴偏饶,独步何须客见招。

落日鸦声城角树,秋风人影水心桥。

寒生砧杵衣初薄,阴恋松杉酒易消。

偏是愁怀增感处,蒹葭隔岸响萧萧。

 

上思城楼晚眺

 

边城楼上暮吹笳,日尽南天落晚霞。

四野香闻金桂树,万山红绽木棉花。

环流插竹租鱼浦,傍舍悬壶卖酒家。

瘴雨蛮烟浑未识,却忘身在粤江涯。

 

7、杜坊

清明忆诸弟

 

无端花柳满山城,过眼年华客易惊。

几处昆弟隔消息,他乡时序又清明。

浮云自向海西去,芳草还连济北生。

记得学斋放游假,踏青同上大堤行。

 

十月十四日作

 

卧不深更起每迟,闲将身世默寻思。

遣愁偏到添愁处,养病当于未病时。

意兴阑珊人事少,心情懒慢友生知。

静中余有披吟趣,反复唐贤数卷诗。

 

闲情

 

若为无情若有情,聊从闲处悟前生。

酒醒孤榻梦初断,灯暗虚帷书自横。

一径青苔人去迹,满庭黄叶雨来声。

回头历历曾经处,那怪新霜两鬓明。

 

8、杜堮

落第

 

丁香如雪柳如丝,正是寒轻暖嫩时。

可惜长安好风景,看花无奈马蹄迟。

病起偕弟星渚、犹子元、子田守岁

自笑支离偃蹇身,枯杨经岁又逢春。

那能便逐鸣珂侣,且喜今非撤瑟晨。

历日从头聊算亥,宦途底处不尝新。

团团骨肉青灯下,老大相看一倍亲。

 

子受田出差江南,卒于清江。秋暮晚阴,弥加凄切,作诗当哭

 

岁月唐唐事可知,晚秋又遇晚风时。

只愁朔雪漫空起,未觉残阳堕地迟。

聚散因缘何处问?往还梦寐不堪思。

也应兜率天中去,可信香山是了期。

 

   9、杜圩

冬日早行

 

侵晓动征铎,行行星已稀。

白痕分宿雾,红影透朝晖。

岁晏村烟晚,天寒酒力微。

那堪风猎猎,更逼旅人衣。

 

10、杜垺

 

昭君词

 

金钗承命出边陲,青冢常留万古悲。

沦落天涯同一律,行人羞读李陵碑。

 

11、杜墫

十月三日作

 

剪烛摊书破旅情,绳床就卧漏三更。

谁知难稳西风梦,一夜疏林落叶声。

 

12、杜受廉

 

暮秋游大明湖

 

孤亭寂寂水迢迢,云影天光互动摇。

欲泊扁舟湖上宿,芦花风起暮生潮。

 

秋日过王渔洋先生秋柳园

 

杨柳烟笼十里湖,名园人去久荒芜。

骚坛风雅知何处,门巷凄凉卖酒垆。

 

过荆州

 

英雄割据几经秋,渺渺长江不尽流。

无限感今怀古意,冷风寒雨过荆州。

 

13、杜受衡

 

四时田家乐

 

1)红杏飘零后,山村气倍清。

惜春双燕语,唤雨一鸠鸣。

席帽横肩稳,袷衣着体轻。

相邀花树里,布谷又催耕。

2)共井无嫌隙,芳邻只数家。

西风新黍余,秋雨旧篱笆。

霜冷葵频堕,烟寒鞠欲华。

相逢时一笑,并坐话桑麻。

 

癸丑三月访孙念之

 

车马逶迤济水滨,空蒙烟树望难真。

莺声细雨村前路,无数桃花不见人。

 

14、杜受田

 

荆州渡江

 

烟雨连宵暗郢都,萧萧远岸响菰蒲。

千重白浪平涵楚,一发青山远入吴。

天堑几朝余战垒,星槎有客问征途。

茫茫对此情何极,立马江干日欲晡。

 

唐梅

 

疏梅冷蕊旧题诗,铁干犹存傲雪姿。

可有归来千岁鹤,空山相伴月明时。

 

15、杜受元

 

平原遇雨

 

风吹雨点打行旌,马上新雷第一声。

预卜明晨沽酒处,杏花村里过清明。

 

湖上感旧

 

三十年前历下游,狂饮意气凌沧洲。

故人寥落知谁去,衰柳残荷满目秋。

 

九日偕弟惺堂、薛对峰、王子武登秦台

 

四十余年客异乡,偶然故里度重阳。

日沈岚气云拖影,秋老芦汀雁带霜。

眼底微茫空海峤,风前啸傲倒壶觞。

此番不负黄花约,插帽归来两鬓香。

 

16、杜受祺

 

明湖秋柳

 

1)一夜西风白露横,湖边柳色最关情。

楼衔晚照鸦千点,树带空烟水半明。

是处送人曾系马,当时携酒惯聆莺。

那堪渡口聊徙倚,时送空蝉四五声。

 

2)情最依依态最柔,无端零乱忽逢秋。

牵心别绪千条绾,回首春光片梦留。

纵复长亭思赠策,更无少妇怯登楼。

百花洲畔兀桥外,飞絮撩人当忆不。

 

3)晚烟漠漠水迢迢,南浦东风事已遥。

两岸飞花曾几日,半林落叶又今朝。

空余老树斜阳绾,无复浓荫画舫招。

屈指年光真迅速,客中抚景停萧条。


 

   17、杜翰

沧州遇雨

 

斜风细雨卷征旗,草色青青送马蹄。

宿麦暗抽添绣陇,平林似翦护遥堤。

凌霄雁字书难整,隔水渔家望欲迷。

正是清明好时节,诗情无限画桥西。

 

述怀

 

年来壮志尽销磨,宦兴浮云薄似罗。

佳句每从愁里得,良辰半是客中过。

事如春梦瞢腾去,人至中年感慨多。

行乐及时偕妹弟,白头岁月易蹉跎。

 

青县晤张子静表弟

 

思君不见每伤神,客里相逢意倍亲。

楚水燕山迷旧梦,兰言竹笑洽天真。

官求禄养何须贵,仕为学优不厌贫。

分袂匆匆期后会,落花时节共留春。

 

18、杜䎗

 

春暮感怀

 

九十韶光廿四风,一年花事太匆匆。

闲情无著随飞絮,旧梦难寻似断篷。

老去懒于不舞鹤,生来痴绝可怜虫。

绿荫满地清如水,愁见奚奴扫落红。

 

对月

 

枫叶芦花正暮秋,难为情处独登楼。

可怜惟有长安月,千里依依照客愁。

 

惜春词

 

漫夸万紫与千红,妒煞石尤昨夜风。

无计留春送春去,看花时节太匆匆。

 

19、杜(宾羽)

 

秋日同何晓山、李伟卿、郭仲泉诸同年游大明湖

 

山色平临白板桥,明湖烟景总魂销。

诗人老去声莫歇,闲煞西风旧柳条。

 

偶成

 

京华小住即为家,镇日题吟手自叉。

更有东风能解意,殷勤吹放碧桃花。

 

   20、杜庭琛

晓望忆星谋外弟

 

寒烟望河极,萧条景色凉。

雁声低渡水,鸦点瘦栖霜。

雾冷连天白,沙平带草黄。

怀君不相见,云树两茫茫。

 

河中送别

 

挂棹鼓中流,西风去不休。

青枫江岸雨,白雁暮天秋。

山影一痕碧,霜华两鬓愁。

与君千里别,烟水共悠悠。

 

即景

 

芦芽涉碧并春江,芳草萦青上钓矼。

夕照飞虫怜队队,斜风轻燕度双双。

吟余短榻风生簟,梦惊空斋月满窗。

诗句推敲吟不就,偎衾闲如寺撞钟。

 

门前即目

 

清溪一曲抱柴扉,远黛浮空漾翠微。

天暖昼长花欲睡,风斜雨细客初归。

菰蒲短短游鱼小,杨柳深深乳燕肥。

三月风光明媚甚,薄暄正好褪棉衣。

 

即景

 

绿树阴阴绕画堂,一溪流水送斜阳。

小桥晴絮和烟暖,曲径飞花带雨香。

波静鱼苗依翠荇,春深燕子语垂杨。

遥看玉塔悬云外,浓锁浮岚几点苍。

 

秋雨

 

潇潇暮雨湿苔痕,飒飒西风透小门。

零落蕉声寒绿影,凄迷虫语怨黄昏。

低吟杜老诗千首,薄醇陶公酒一樽。

盆桂盈盈纱幔外,夜深应许耐温存。

 

感慨用星谋弟韵

 

酒有清香蟹有螯,清风冷雨动萧骚。

炎凉阅世凭双眼,惭愧酬思未一毛。

越俎纵教庖许代,隔靴终是痒难搔。

壮怀不老雄心在,慷慨长歌试宝刀。

 

斗室

 

斗室何妨小似舟,弓书弓画是优游。

风光萧索凉因雨,山色苍茫淡入秋。

举酒欲邀明月醉,好诗每向古人偷。

步檐踏碎一庭叶,银汉无声冷女牛。

 

春阴

 

料峭东风到柳边,缘阶草色潮芊芊。

湿云淡沱霭春树,细雨溟濛破晓烟。

寒暖乍逢桃叶节,光阴恰是春花天。

小窗理罢新诗稿,更读南华第几篇。

 

春昼

 

一溪碧水柳丝柔,雨意云情淡不收。

三月风光桃叶渡,二分春色杏花楼。

昼长人静啼莺歇,篆细香温睡鸭留。

极目天涯茅草绿,并来旧恨入新愁

 

 

杜氏家族家训选粹

 

滨州杜家重视教育。清朝,滨州有培风书院、怡怡书院两所官办书院。其中培风书院由杜家人捐资发起建设并主持日常事务,怡怡书院也主要由杜家人捐资。杜家大院的子孙们,个个饱读诗书,“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其家族的私塾学校在滨州城内的知州衙门西邻、滨州知名风景名胜卧佛台上,私塾大门的对联耐人寻味。“不染似莲花,经世何妨出世。真空入水月,禅机即是文机。”咸丰《滨州志》称赞“世族言家法者,以杜氏为称首焉。教诸子先实行而后文章,言皆可为世法”。


(杜堮书法)


杜堮是整理滨州杜家文化的集大成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杜堮七十三岁的时候,急流勇退,从礼部左侍郎职上请旨辞官一面在家养病,一面致力著述咸丰八年1858年),95岁高龄病逝于北京家中杜堮家居期间,主要以修身养性,教育后代和整理自己的文集为主,到他去世前共整理成册传世的手稿2296页,全部是用蝇头小字写成的手稿,未加整理,全文约百万字,文集名称为《石画龛论述》。整理其中的杜氏家训精华如下。

 

1、自见之谓明,自听之谓聪,自胜之谓强。人惟不自见自闻而后自是

2、教子以身不以言,非不以言也,所言皆其所行耳。其言如是,其身不如是,子固从其身不从其言也

3、何以教子?修身之道,即教子也。何以齐家?教子之方,即齐家也

4、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学而求仕,犹无基而造堂室也,虽有材木砖甓,将何所施?基不坚不厚,尚且有倾覆之患,况无之也?君子则不然,务广其规模,实其根脚

5、古之学者为己,不专在读书。读书,其为学之一事也。今则专以读书为学矣。然圣贤微言大义具在简编,所以读之,亦欲因此求其心源,而得其施于家国天下之道

6、今日视昨日,则昨日无有矣;明日视今日,则今日又无有矣。人生数十年,日月几何?

7、生而知学者,无有也;生而不可教者,亦无有也。

8、身为家长,宜率先子弟,各执其业,修孝悌忠信之行。一门之内,奉命唯谨,燕居温恭,朝夕毋傲、毋怠

9、学优则仕,不优则不仕,优亦不必仕也。

10、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吾为反其言曰:贫贱有余乐,富贵不堪忧。闻者或以为怪,尝验之矣。日日而忧不足,是终身无足之日也;日日而以足为乐,是无日非足之时也。

11、子弟皆当学,为官者子弟尤不可不学

12、天时有进退,家运有盛衰。数百年仕族,不仕亦士也。人家无常盛不衰之理,所望贤能子孙,毋迷其途,毋绝其源,若涉大川,守正持坚,以达彼岸

13、公之训首在志气,有志气而后有心胸,有心胸而后有识见,有识见而后有谋猷,有才干、有器量。苟为无志无气之人,则著衣啖饭了此一生,乃其宜矣

14、儿子问豪杰之士,曰,即希贤之士也。所见大,所志远,非俗士可比故曰豪杰。问家风,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大端也。勤学好问,谨言慎行,所以善其用也。父兄率之,子弟从之,内外大小化之,是为家风。问为学,曰,义利之辨最要看得明,拿得定。须是斩钢截铁,不可为旁人游词所摇,不可以自己曲说为解。凡人坏心坏事,皆为以利害义,居家不可,居官尤不可。丧德,丧名,丧身,莫不由此,故此为第一。其余则由此而推,庶皆可以有把握矣。问为人,曰,为人处事接物,皆是学问中事。学问进得一步,则诸般俱好一层,只要日进不已,自不可限量也。学问,读书为要,可以明白事理,涵养性情;不读书,则话亦乱说,事亦乱做,如何得长进。为人不可一端指言,然大要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而忠信为之主,兢兢焉,唯恐或失而已。戒谨恐惧者,君子之徒;侈肆怠荒者,小人之归也。问读书,曰,要静,要确。不静不确,则不能浃洽;不浃洽,则不能旁通。开卷便要如身处其地,而心代之思,口代之言。思虑无旁骛,乃所以静也;言无略涉,乃所以确也。如是则得其指趣,虽欲暂舍之不能矣。又所以恒,所以久也。问处事接物将毋碍学,曰,事物自外来,处之,接之自内出。人以为事,我以为理也。人以为物,我以为心也。言有轻重迟速之宜,行有先后缓急之序。审而出之焉,往而不为学乎,识此学乃有益。歧事物与学而二之,则终身在事物中,方且不胜其扰矣,将何时得学耶?凡此皆我体赠公之训,自觉有得者勉而行之,则身可也,家可也,国亦可也。推之为教,天下无不可成就之人,而况子孙一脉者乎!

15、贵富而贱贫者,俗人也;矜富而耻贫者,凡子也。岂知贫者天之所以爱我、厚我,而将用以成我乎!无世情之扰,一也;得自任其天,二也;非类者无所贪而不来,三也;习于勤而不烦,四也;安于苦而不扰,五也;心志有所激发,六也;情理有所体验,七也;日用艰则自处廉俭,八也;成就不易则自爱身名,九也;凡世之诬罔贼贿者无因而至,虽至而我知者不疑,十也。由此言之,富者不可同日而语矣。正恐日日忧贫而不求自立,辜负造物之意耳!然则有志之士,岂不当放开眼孔,立定脚跟耶!我自贫中来,故反覆之而益觉其有味也。世之享尽福泽,无可再益而日趋于损者固多矣

16、问处事如何得平允,曰,公则不偏,明则不蔽,不偏不蔽斯平允矣。曰,能断何如,曰,能断离不得公明。曰,士不贵胆决乎?曰胆决者监戒之道也。监戒无胆决,则利害眩于其外,死生乱于其中。事机既失,覆亡之祸立至,故以胆决为先。曰,战不贵谋乎?曰胆决在我,进退自如。若眼前眩惑,何谋之有?曰,谋贵万全,将须持重。何以胆决为先?曰,万全持重者,不出万一之计,以希侥幸也。无胆决则谋已非矣,何持重万全之有?曰,胆决即勇之谓乎?曰,勇之内心也,无胆决则中无主,有猛士而无所用者矣。曰,胆决有生于勇者乎?曰,有勇生胆决者,有胆决生勇者。勇生胆决一将之任,胆决生勇总帅之才。忠义之性,根于天而孚于众,故三军之勇,皆其勇也。曰,何以能谋?曰,战阵之事勇生明,平时之事公生明

17、相人以心,毋相人以面;观人以事,毋观人以言;卜人以终身,毋卜人以一日。于人也如此,于己断可知也;于己也如此,于子弟又可知也。家之有教,教之有法,不必明列规条,轻重本末,大小先后,灼然无疑也。子弟教,则家之人无不教。匪独一门,又可及于九族;匪独当时,又可及于后世。吉,莫吉于此;祥,莫祥于此也

18、《易》以阳刚为君子,阴柔为小人。盖阳,明也,故君子之心常坦夷;阴,暗也,故小人之心常阻险。明者刚,故君子常令人不悦;暗者柔,故小人常令人可喜。此其大较也,而时与势之所迫。君子守道,故知难而退;小人徇欲,故冒利而进,则兴衰治乱生焉,平陂往复成焉。然天地化育,阴阳互根,不可相无,惟阴常从阳,则有以施成物之功,而普生物之化。圣人在上,非屏小人而不用也,特能令小人从君子耳

19、自来家之不和,多起于妇人,以其性多猜忌,好记小嫌,又或偏私易感,臧获投间,又或意为爱憎,气欲凌人,种种不通,难以理喻。故择婚不可不慎,必取诗礼之家。毋贪货财,毋贪祖望。然即诗礼之家亦或有禀性粗厉,居心妒嫉之女,尚不可恃也。故教家者,先教子弟,教子弟必以身先之

20、凡功皆可以让人,凡名皆可以让人,以至一切聪明才辩光耀一时者,无不可以让人

 

滨州杜氏家族首届祭祖大典

 

2014年11月30日,滨州杜氏家族首届祭祖大典暨杜氏祠堂落成仪式在杜受田故居举行。东营、淄博、临沂、滨州和河北盐山等地的132名杜氏宗亲代表参加祭祖活动。


(杜氏子孙合影)


此次祭祖大典是滨州杜氏家族自建国以来,首次采用古装祭祖,也是杜氏家族自明朝迁到滨州以来第一次合族祭祖。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滨州首次公开举行的祭祖大典。

祭祀活动按照古代礼仪进行,分为迎灵、上贡品、上香、进献祝帛、上五谷、献酒馔、各地域代表进献花篮、诵读祭文、各地域代表向先祖行礼,共9个部分。至2014年,滨州杜氏家族已繁衍两脉六宗十五支,传至杜氏家族第26代、杜受田一脉第15代,家族3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东营、淄博、临沂、滨州和河北沧州等地。


(祭祖大典现场)


此次祭祖大典也是庆祝杜氏祠堂落成。杜氏宗祠原为杜家三宗二支的家祠,始于三宗二支八世祖、明朝江西布政使杜诗于明朝末年迁建杜氏大院时建成,是杜家三宗二支族人供奉先祖神主,缅怀先人,进行祭祀的场所。

2009年3月,滨城区人民政府修复杜受田故居,其家祠作为杜受田故居的组成部分得以重新修建。同时,杜氏家族启动了第十次重修族谱。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