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爸妈小时候上语文课都学什么啊

发布时间:2018-01-26 15:54:28   78783 作者:赵春颂

重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过的那一篇篇老课文,细细品味仍有不少感触和别样的收获


(初级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


(初级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


高级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


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



山东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


《铁棒磨成针》这篇小学三年级课文说的是唐代诗人李白小时候学习的故事。有一天,李白走到一条小河边,看见一位白发老大娘蹲在石头旁边,蘸着河水,磨一根铁棍。他觉得很奇怪,就走到老大娘跟前问:“老大娘,你磨这根铁棒干什么?”老大娘说:“做针。”李白越发奇怪了,“做针?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大娘说:“能,一定能。只要有恒心,不怕困难,铁棒就能磨成针。”李白听了老大娘的话,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都要下苦功夫。他越想越惭愧,像自己这样贪玩,怕困难,念书怎么能有进步呢?从此,李白用心学习,进步很快。


《铁棒磨成针》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讲的故事虽然简单,但蕴含的哲理让我铭记一生、感悟一生、受用一生。

小学四年级课文《秘密学习》,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小学生们怎样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学习的。那时候,敌人常常到村里来,学校不能正常上课。老师就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他教小组长,小组长教大家。孩子们有时躲在柴草棚子里学习,有时候躲在庄稼地里学习,学习完了,就把课本藏起来。一天下午,大家正在柴草棚子里温习功课,忽然听到院子外面有人乱跑,还有人喊:“敌人来了!”大家赶紧合上课本,把课本交给小组长。小组长在一棵大槐树下,拨开枯叶,扒去浮土,撬开砖,把课本放在预先挖好的小坑里,然后盖上砖,铺上浮土和枯叶,看上去就像没人动过一样。敌人来了,踢开门,闯进院子,晃动着刺刀威胁孩子们,问八路军在哪儿,大家都说不知道,敌人乱翻一通就走了。有时候,儿童团要站岗放哨,监视敌人的行动,白天不能学习。到晚上,就在炕上放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放一盏豆油灯,大家安安静静地学习,就像有老师在跟前一样。为了防备敌人,孩子们还拿一些玩具放在炕上,如果敌人进来,就假装做游戏。

抚今追昔,现在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与战争年代相比有着天壤之别,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勤奋学习,发奋图强。

小学六年级课文《锻炼》选自北京实验中学高三学生王桂芹的《假期回乡日记》。一个偶然的机会,毛主席看了这份日记,并写了批语:“每年暑假回乡一次,极为有益。此文写得很好。住半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文中写道,王桂芹听说社员们要去打坝,她就想邀朋友一块参加。可是朋友的母亲及其二大伯都不赞成,说:“外面日头晒得火热,你们受不了。”“别去了,够累的,连我都有点受不了。去也挣不了多少工。”王桂芹对他们说:“我不怕累。再说,我又不是为挣工分,我是为了劳动和出汗。”她回到家和母亲商量,母亲支持她,并说:“去吧,尝尝什么滋味儿,别累坏了,但也别娇气。”王桂芹自从参加打坝以后,精神抖擞起来了,不再像从前那么感到软弱无力了。她深深体会到,劳动会使一个人的生命力更旺盛。


《锻炼》课文内容


(毛主席写的批语:每年暑假回乡一次,极为有益。此文写得很好。住半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


劳动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服务,更是一种美德。学生在学习劳动的过程中不但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学会了与他人沟通,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劳动锻炼,逐渐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作风,这对健全学生的人格无疑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中国青年报》记者采写的新闻特写《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入选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成为近半个世纪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1962年2月2日,山西省平陆县61名民工发生食物中毒,危在旦夕,急需一千支“二硫基丙醇”找遍附近各地都没有这种药。平陆县委向首都紧急求援。国家卫生部、民航局、解放军空军部队全力支援。2月3日深夜,一箱来自北京新特药商店的“二硫基丙醇”,被及时空投到山西省平陆县,61名中毒民工化险为夷。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课文内容


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亿万劳动人民是一个亲密无间的整体一根红线贯串,颗颗红心相连,大家同呼吸,共甘苦一方有难,就有上百、上千、上万个素不相识的人,热情地向你伸出手……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闪耀着人性光芒,彰显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每次读这篇课文,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

尽管这些老课文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但影响是挥之不去的,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这一篇篇课文滋养。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