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李化熙家族代完周村市税200余年,成就“今日无税”传奇

发布时间:2018-03-02 00:01:24   181652 作者:侯玉杰

周村,清朝中期以来被誉为“天下第一村”“金周村”,有“旱码头”之称谓。这么一个非府非县,隶属于长山县的一个普普通通的鲁中小镇,之所以发展成为举国皆知的商业重镇,以李化熙为代表的长山李家厥功至伟。

长山李家本称长山古城李家,简称古城李家,即今邹平县古城村,原属长山县。该村本是於陵古城,是古於陵国所在地。这里西依连绵叠翠的长白山,向东、向北、向南是辽阔的鲁中平原。长山李家的先祖就在这里安家落户,生息繁衍,成就了一方名门大族。

长山李家还称长山周村李家,因为李家的代表人物李化熙居住在周村,周村名气大于长山县城,所以也有人简称周村李家。长山李家是鲁中地区,甚至是山东知名的名门望族,在商业方面则是具有全国影响的知名家族。

 

长山李家由直隶枣强迁来,后世文武进士多达10名

 

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长山李家的先祖李士举直隶枣强移民长山县古城村李士举子李伸李伸。李章就居住地“於陵古城”取古城,后世“古城公”。明朝正德年间,古城公以监生身份出任镇江府丹阳县主簿,时间大约是1510年,李家从此开始渐入佳境。

古城公2个儿子,子李光先,号槐轩,次子李光远,号松轩。嘉靖年间,槐轩公与他的父亲一样,以监生身份出任河南开封府原武县主簿主簿是知县的佐贰官,从七品,虽然品级较低,但对于一般百姓和一般家庭来说,就是大户人家,就是仕宦家庭了。

第五世开始李家叔兄弟6,人丁兴旺,俨然大族。其中,李光先3子,分别是李逢春、遇春、迓春李光远3子,分别是李时春、宜春、知春。叔兄弟6就是李氏六支的始祖

光先3个儿子,分别为一支、二支、三支,俗称“前三支”,光远3个儿子,分别为四支、五支、六支,俗称“后三支”。后三支累世农桑,仍居今天的邹平县古城。前三支则屡屡蟾宫折桂,成为仕宦名门,成为李氏的代表。按照主要居住地划分,前三支李氏后人分为古城、傅家庄、田家庄三大支系

传说,李光先家境非常殷实到三个儿子分家时,有数千亩土地和三处房产,分布在古城、长山和长山城东的田家庄。分家时,采取的是抓阄方式长子李逢春是监生,得到古城村老家的房产和土地;次子李遇春是候选县丞,得到长山城里的房产和城郊的土地;三子李迓春是个秀才,得到长山城东田家庄的房产和土地

相对来说,田家庄地势低洼,土地贫瘠,离古城老家有40多里,离长山县城有十几里路,交通不便二哥遇春慷慨三弟置换,将家安在了城东田家庄,而三弟迓春则定居于长山城里

后来,弟弟李迓春早逝在二哥李遇春之前。按照习俗祖坟内安葬以伯仲叔季为序,遇春应该得的墓穴是吉壤,风水先生们叫“牛眠地”,主后代子孙发达。李遇春慷慨地说,这穴地如果确有灵验,那就让我弟弟的子孙发达吧!弟弟的子孙也是我的子孙,也是李家的子孙

事有巧合,后来的事实也确实应验了。李迓春2个儿子,分别是李梦凤、梦龙,有9个孙子,李梦凤出者是李重熙、化熙、世熙、景熙、振熙、文熙,李梦龙出者是李雍熙、明熙、延熙,有28个曾孙,知名的有李毓之、笃之、因之、溉之、舒之、植之、李佑之、佩之、扶之、芾之、敬之、容之、生之、予之

此时的李氏一门,家大业大,男孩都饱读诗书,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女孩都嫁仕宦名门,娶来的媳妇也是大家闺秀。李家不仅有文而且有武,贡生、秀才且不论,文进士李化熙、李文熙、李生之、李予之武进士李佩之,武举人李明熙李芾之

综合李氏一门,有文进士李化熙、李文熙、李生之、李予之、李斯义、李其昌,合计6名,有武进士李佩之、李之茂、李载熙、李斯援,合计4名,文武进士合计10名。其中,佼佼者如明朝三边总督、清朝刑部尚书李化熙,清朝福建巡抚李斯义等。如此家族,享誉鲁中,乃至齐鲁大地实至名归。


(李化熙像,来源网络)


新中国成立以来,李氏后人人才辈出。湖湘子弟满天山”,李家后人主要聚居在邹平、长山、桓台一带,散居则分布在全国各地,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滨州有原地区文化局局长李孔穆等人。

 

李氏家族代表人物李化熙生平行状

 

李化熙,字五弦,号长白小樵,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中秋节子时生。天启甲子科(1624年)举人,崇祯甲戌科(1634年)进士初授湖州推官,再任河间府推官、天津道台、四川巡抚、陕西巡抚、三边总督等职。清朝建立后,任工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刑部尚书等职。晚年,告老还乡。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去世。李化熙墓地在古城村南,系赐葬,规模宏大。

清朝嘉庆《长山县志》有李化熙传,全文如下:

 

李化熙,字五弦,甲戌科进士,筮仕湖州司理,雪徐讞奇冤。署德清,厘租弊,惠流于民。以外艰归。补河间,解新妇冤絷。擢天津道。饥岁煮粥,活直隶、山东、河南流民,不下数十万。以荐擢都御史,巡抚四川道,改巡抚陕西。未至,复诏总督三边,统理西征军务。国朝召拜工部右侍郎,疏辞弗获,寻转左侍郎,奏去大布戊衣。累迁刑部尚书,晋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特疏请复朝审遣恤刑,永为例。乞终养归。当是时,国家新造,百司皆惴惴奉职,无敢以终养请者,有之,实自化熙始。邑旧有荒地粮一千六百余顷,编户岁苦赔纳,而长吏亦往往以此注下考。化熙毅然公陈督抚,特疏得免。岁备周村市税,远近待举火、婚葬者甚众。生平为人慷慨,不修方幅,性好客,虽布衣韦带之士造门者,未尝不倒屣前席,握手欢燕,杂以诙笑,尽无所隐,人人皆得其欢心,至今称善。居乡者,必曰太保李公云。年七十六卒。赐祭葬,祀乡贤。周村商民请立专祠。长子因之,河东运同,死姜瓖难,赠山西布政司参议。次溉之,滦州知州。

 

记述李化熙生平事迹最详细、最权威的资料,是淄川名流高珩撰写的墓志铭,摘录主要内容如下:

 

公先世北直隶之枣强人,明初始徙籍于山东济南府之长山县。槐轩先生讳光先,公曾祖也;芳洲先生讳迓春,公祖也;见山先生讳梦凤,公父也。皆以公贵,诰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母宋氏封一品太夫人,今百龄矣,生公兄弟六人,公其仲也。

公讳化熙,号五弦,十八入邑庠,甲子举于乡,甲戌成进士,授湖州推官,己卯丁父忧,辛巳补河间推官,改理天津,以台荐备兵津门,旋会推巡抚四川,方就道,复改陕西巡抚,中途晋三边总督。值改革还里。皇清定鼎元年甲申九月,陛见,授工部右侍郎,乙酉转左侍郎,戊子转兵部左侍郎,己丑加都察院右都御史;辛卯以覃恩晋阶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壬辰升刑部尚书。癸巳五月,乞终养归。

公之官湖州也,旧有商人遇盗于寒山,剽其五百缣以去者。所司责游徼急,乃妄指徐巘并其家苍头十余人以应,巘以毒刑,诬服,讯其赃,妄云已毁,传爰书,且十有九年矣。公至疑之,偶视他邑旧盗案,则有剽寒山商缣五百者。公叹曰:“徐巘所坐非此乎。”时巘等已相继死狱中,独金忠一人尚在,立出之,且大书其牍,尾曰:“徐巘诸人业已魂涕长夜,然勿谓其已死而不为之昭雪也,于寒山则地同,于五百缣则货物同。巘乎!巘乎!汝果瞑目于地下乎。”时台使者闻而亟称之,以为察疑狱于数年之前,雪奇冤于已死之后,非李司李谁辨此者。

其摄德清篆也。先是,邑中输岁租多归蠹胥,蠹而故为之骫其籍,长吏不能察也。率重科之民,而蠹方益纠结,莫可破。公稔知其故,立讯之,更详按其籍,则伪印半焉,乃置诸法,积弊为之一清。比以忧归,民感泣枳道,立生祠岘山之首,与前贤谢安、颜真卿、苏轼并祀焉。

公之在津门也,一新妇嫁未匝月而疡毒作,其翁疑而逐之,妇诉于官前。谳者不能决,以遗公,公谓妇:“汝嫁时开面者家人乎,亦市工乎?”妇曰:“市工也。”乃立摄其人至,趣酒洒之,工瘢痕宛然。公叹息曰:“听狱不详慎,不几令贞女含冤也!此妇固因开面时染市工毒,何私乎?”于是妇冤始白,夫妇相率泣谢去。一时称神明云。

时关左军饷岁糜百万,而伍符不清,朝屡遣官核之,数汗漫不可考,而奸吏复那移其间,率以虚文报命而已。至是命公往,以理官膺重命,前此所未有也。至则按籍而稽之,隶督標者几何,隶镇营者几何,月给饷几何,马刍粟几何,一一条例以上,若燃犀云。其擢备兵也,则习其地已久,某伍当补当汰,某饷当省,某城隍庙当修浚,次第举行之,至今缭城诸要害斥堠,累累二十余所,皆公所经理者。时兵燹之后,岁复大饥,直隶、山东、河南流亡载道,公详议安集之法,煮粥哺之,所全活者不下数万。

及任总督,则贼已入潼关矣,督標兵不满千人,欲号召忠义而诸镇兵已鸟兽散矣,一二孤城已闭门无应者矣。公痛哭拜疏云:“不用臣于方事之时,而用臣已败之日,此臣所以仰天泣血而无可如何者也。”然犹激励麾下入援,未至而都城陷,乃归。

其官工部也。故明时有所谓班军者,一隶尺籍,子孙遂世世焉,有逃亡则株及亲族,至以老稚充伍,而实则不任荷戈也。我世祖章皇帝方锐意更始,下廷臣议,公谓此辈实无益国家,即在前朝犹当革之,况百度维新之日乎。又有所谓大布边衣者,有司每岁辇运至京,所费不赀,而实则恶劣败朽,无可用者。公以为并去之,便廷臣条其议上之,悉允行。

其尚书刑部也,平亭为多,尝念朝廷法,所以戢奸宄也。然上帝好生,人情恶死,夫死罪而下,有输鬼薪者,有城旦舂者,彼既无死法矣。乃系之阛扉徽纆,岁月死者每不胜计,则热审当复也。又死罪而监候与立决殊者,廷尉絜法也。若一成断案,立正典刑,岂朝廷别轻重示矜疑意哉,则朝审当复也。于是累疏特请之,又疏请复各省恤刑之差,一一俱报,可永为例。

其归里也,不轻以一字干守令。至邑,有大利弊则不惮委屈以请。长山旧有荒地粮一千六百余顷,编户岁苦赔纳,相偕逃亡,而长吏亦往往以此注下考,官民俱困矣。公毅然言于巡抚夏公,为特疏请之,得免。新城王君与仁,故考功季木先生(王象春)子也,以小郄为怨家所构中,危法当论死。公为之力白其冤,当事者覆讯得实,释之。后王君掇武科,生四子,季木先生于是有后焉。新城田公者,公故人也,公捷秋闱后中途遇之,谓曰:“向无以赠君,今则裕矣。”乃解囊以所得坊金割赠其半。田作诗谢,有“雨中马上分金赠,鲍叔于今又一人”之句。

邑之南有镇,曰周村者,远近商贾辐辏之所,旧有市税,后渐为狙猾所窟浸病,商市亦几废。公与诸弟季约,各出金备其税,且严戒诸不逞者。商大悦,归市者日众,不二十年拓地列肆者千余家。公常言:“种德之事,穷窭则甚难,贵达易矣。盖以居得为之地,乘可为之时,作应为之事,善不善,一翻覆手耳。”又云:“风俗之淳浇,不在庶姓,亦不在长吏。盖庶姓之力微,长吏之时暂,惟有缙绅,渐积日久,自成俗矣。”公里居近二十年,内外亲以及远近,识与不识,饭者待以举火,婚者以之娶,病者以之药,死者以之葬。有于公别业南亩中得青鸟,家所云佳城者,欲请而难之,公闻急予之。其人昂其直以酬,公不多受也。且告谕同里,以为定例,听人人卜竁焉。

公性坦易,既贵,益务去畛域,客至无贵贱,倒屣握袂,与之讲。布衣欢,尝曰:“苏东坡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此语犹存。我相何若物我与偕,不必计其谁何,更为大同乎。”性喜种树,村之四旁植桃、杏、榆、柳万株,春时灿若云锦,携耆旧三数人,曳杖徜徉其间,遇耕氓田叟,称说稼穑,探节数时,娓娓不厌,人亦忘其为贵人矣。

公天性孝友,以太翁不逮养也,悲深风木,承欢太母若将不及,亟欲请归子舍,而本朝大臣未有以终养上吁者,且雁行济济,又与独子例不合,逡巡久之未敢也。会世祖皇帝赐宴瀛台,遍询诸臣父母状,公伏地对曰:“臣母年八十有三矣,乌鸟之私,时切寤寐。”言已泪下,世祖亦为动容,特允所请,赐驰驿归。圣朝孝治,锡类之仁实自公始,盖异数也。公既归,朝夕奉太夫人起居,先意承志,一堂之乐融融也。长子因之官河东监运司运同,死姜逆之变。公恐太夫人家居闻之或损眠食,乃飞书驰告太夫人曰:“此子死王事,死得所矣。蒙恩赐恤予荫,此吾家门户之荣。太夫人毋过伤也!”即公病笃时,太夫人临视,犹强起披衣坐,举手作挥霍状,以示无恙。曰:“吾母毋虑,病行愈矣。”太夫人一为破颜,盖惟恐失太夫人欢,始终如一日也。其膝下之笃行如此。读书务明大义,不沾沾训诂,尝语人曰:“务博学何如熟五经,务修德何如尽人伦。人伦之至,是曰圣人。五经之大,无所不统。其他曲学,何博之有;外于人伦,何德之有。”又曰:“恕字终身可行,古人岂欺我哉?尝反求诸己,觉世间人无一为吾所当怨恨者。于圣贤之学,为何如哉。”公少好音律,都门宴聚不废谢公丝竹,孟津王文安公尝称云:周郎顾曲,季子审音,其在君乎。

岁甲辰,伯兄即世,公遂一切屏去,益潜心内典,深究禅宗,意泊如也。予乙酉始识公于京师,即辱与张苏二君,共为车笠之盟,嗣是和子女姻,燕市过从,笑语无倦,每促膝辄谈神仙及阴骘盛德事。迨予请假归里,偶游长白山,公闻之,即策蹇追及于山村,留连竞夜,迨后闻予将游二劳,即命傔人舂粮巾车,订期会于金岭镇。适予以捧檄北上,遂中止,至今念之犹恨恨也。今予又将旦夕归矣,箨冠藜杖,仍为汗漫之游,而支许山泽,尚禽瓢笠,萧然携手,可复得乎?

公生于万历甲午年八月十五日子时,卒于康熙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寅时,享年七十有六。守臣以讣上闻,蒙恩给赐全葬,并给致祭银两,内院撰拟祭文,遣官读文致祭,哀荣备矣。

配诰封一品夫人沈氏,邑庠生沈公嘉柱女。子八人:长因之,以侍卫历官河东监运司运同,死难,赠山西布政司右参议;次溉之,荫生,原任直隶永平府滦州知州,俱沈夫人出;棻之以长兄难,予荫候选知县,副室刘氏出;泽之、发之、舒之、惕之俱副室柴氏出;达之副室韩氏出。女五人,俱沈夫人出。孙二人,因之出者一斯祥,溉之出者一斯佺。孙女六人,因之出者三,溉之出者二,棻之出者一,嫁娶云云。择地于祖兆之北,祖舍古城之南,乾山巽向,卜吉于辛亥之二月九日葬焉。予雪涕铭之。

 

李化熙对周村发展成商业中心的贡献无人可比

 

李化熙对周村的贡献无人可比,主要有三项:

(一)明末清初,社会动荡,邹平、长山、齐东县一带的鲁中地区不仅兵祸连连,而且屡遭天灾。在此改朝换代的时候,明朝榆林三边总督李化熙率部回乡,驻守在周村一带,稳定了社会秩序。1644年初,李自成挥师进京,崇祯皇帝命李化熙任榆林三边总督,率十万大军抵御闯王,救援山西。然而,未及李化熙的军队到位李自成的义军就攻进了北京,崇祯吊死煤山。清兵入关,李化熙不知如何是好带着一支部队退至家乡周村,以待时局之变。这时,周村附近的人们纷纷逃往长白山中避祸,李化熙的父亲也在此,逃命途中遇上一伙散兵游勇,被劫去财物后还身中数箭,不久便撒手西归。李化熙的弟弟李振熙为救父亲也身中两箭,几乎丧命李化熙率部到来,首先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周边乡绅、官僚、商人和逃难百姓纷纷迁往周村。此外,李化熙率部到来,增加了当地的人口规模,激活了周村商业

(二)清朝初年,大量启用明朝遗臣李化熙应召入京,曾任工部右侍郎左侍郎等职,累迁刑部尚书。告老还乡后,他洞察当地百姓困苦,发现长山县有一千六百顷荒地虽然无人耕种,却由于历史的积累,仍需要照常纳税。因此,这些荒田税银只能转嫁到耕种土地的农户头上,农民不堪重负,不得不逃往他乡。由此,造成人口流失,土地更加荒芜,商业更加萧条。李化熙向山东巡抚陈说利弊,说服了巡抚上奏朝廷免除了税银,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流民大量回乡复垦,周村一带也更加兴旺。


(周村古商业街,来源网络)


(三)顺治十年(1653年)李化熙辞去官职,回到了家乡。按照一般的致仕官员情况,应该是少惹是非,尽量避免抛头露面,免得遭他人弹劾,祸及家庭。李化熙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经常走亲访友,而且常把长山知县请到府中或长白山的别墅中宴饮品茗,诗酒唱和。经过多方考察,他详细掌握了周村市面上的敲诈勒索、巧取豪夺、欺行霸市、拦路抢劫等种种弊端。为了发展家乡经济,李化熙作出了他一生最重大、最有价值,也是为世人最赞誉的一个决定。他慷慨解囊毅然决定由李府全部承担周村街市交易税,从此后,凡是来周村从事商业活动的客商不再缴纳税费。他还请县衙下令禁止市面上的一切不法行为,凡有任何扰乱街市的行动严惩不贷。他还向商人承诺,凡是在周村二百里范围内丢失货物,由李府负责找回,并分文不取,若找不回,则由李府赔偿所有损失。李化熙的惊天之举,不仅让周村的商人们吃了定心丸,迅速传到天南海北。这极大地刺激了周村的商业市场,使这个仅有300户人家的村落,在兵灾、战乱、灾荒的漩涡中,发展成为一个被称为“东南大都会”的商业中心。


(“今日无税”碑,来源网络)


李化熙和他的后代子孙,安商抚商、代完周村市税200。其家族的旷世伟业泽被桑梓,耀古烁今。如今,周村大街上的“今日无税”碑傲然屹立,默默地诉说着今古往事,给人无限感慨。

 

李化熙上书《乞假终养疏》,可比《出师表》《陈情表》

 

清朝中央中枢官僚体制满汉界限分明,皇帝独断乾坤,军机枢密由御前满人贵胄掌控。六部尚书分为满汉两班,汉人虽然名为尚书,其实是在满尚书的监控下工作。作为汉人,而且是贰臣,李化熙不可能得到皇帝以及皇亲贵族的信任。

李化熙名为尚书,参与制定政策和进行决策必然受到各方掣肘,内心是压抑的。他以刑部尚书的身份要求告老还乡是真实意思的表达,他上皇帝的《乞假终养疏》娓娓道来,是真挚感情的流露,也得到了皇上的批准。

李化熙急流勇退,功成名就,成就了周村旱码头,也为自己争取了一个晚年幸福、家族昌盛的好结局。古人云,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流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必不孝。李化熙的《乞假终养疏》忠孝兼备,以情动人,读之令人五味杂陈。嘉庆《长山县志》卷十二收录了他的辞职书。全文如下:

 

乞假终养疏

 

为谨陈迫切下情,仰祈圣鉴恩允终养事。

窃臣以齐东腐儒,自顺治三年,蒙圣恩拔置卿。二十年以来,历任工、兵、刑三部,自揣绠短汲深,毫无补于尧舜之世,且恭承圣恩隆重有加无已,即捐糜顶踵,不能图报于万一,何敢以区区鄙悰仰于宸听。但臣有真实不容己之至情,不得不披衷上陈,以祈圣明垂怜者。

念臣母宋氏,生于辛未年七月,计岁八十有三矣。老病相仍,步履维艰。臣于顺治五年,曾祈假归省,往返五越月,即匆匆回部办事。记出门时,臣母扶杖相送,牵衣涕零,谓臣曰:“儿归期未卜,恐此生不复相见。”彼时,泪随言下。臣今一回想一酸心也。屈指别来,又八年矣。两地相悬,千里系心。每有家报至,不曰卧病垂危,则曰饮食少进。总之,年衰日暮,不啻朝露风烛,揆以微臣人子之情,实实有不能已于怀者。

皇上方以孝治天下,臣故敢披沥上陈。伏乞圣慈曲赐矜怜,放臣归里,俾臣得以定省晨昏,调理汤药,以供臣母余生。则如天之恩,臣与臣母当顶祝生生世世于无既也。臣无任惶悚待命之至,为此具本,亲斋谨,具奏闻。

 

长山知县金鉽作《周村义集记》

 

李化熙去世后,他的儿子李溉之、孙子李斯佺、曾孙李可淳继续“代完市税”,李氏家族其他支系子孙也全力维护周村市场,代完赋税,泽被后世,终使偏居乡下、没有任何优势的长山县周村货畅其流,誉满天下,成为著名的“旱码头”。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李斯佺殁于两淮盐运使任上,灵柩运回周村时,“阖镇遮道哀迎,不杵不舂”,可见民望之高。是年十二月,长山知县金鉽饱蘸浓墨,写下了《周村义集记》,对周村市场的兴起以及以李化熙为首的李氏家族的贡献给予了全面记述。

该文不仅收录在嘉庆《长山县志》,而且已经镌刻在周村的“今日无税”碑上。原文全文如下:

 

长邑素多显达。予承乏之初,即求大夫之贤者,思得芳躅懿踪,以表风规,而端俗尚,独城南李氏莫与京焉。司寇公明政详刑,厚培国脉侍卫。公仗节成仁,光争日月,迄今四世五公,一门万石,丰功伟烈,赫然朝瑞,此不独长邑之人知之者。

长邑南十八里为周村大镇,地不通夫水陆,而天下之货聚焉。熙熙然贸易有经,如游化日余心窃异之,不知其何能尔?乃适镇西隅,见司寇公祠,不胜低徊流连,因询祠所建由来,乃知皆镇商等感德慕义之所为也在昔市税银两,豪滑多就中取利,商困难,五弦大司寇予告侍养时,于周村市力捐课税,暨刺史岱源公,每岁代为完纳,俾豪棍敛迹,不得横行肆廛。历年久,市侩之攫金者复出故智松客公爰以立市始末请方伯勒石永禁,为镇备税,世以为常则斯镇地僻而业盛,不亦宜乎?

嗣是,松客公出宰高淳,历秋官,督鹾两淮,裕课便商,而两淮之感颂,悉与周村等。岁庚寅,鞠躬尽瘁卒于官,阖镇遮道哀迎,不杵不舂,既痛旧德之难酬,若益虑盛德之难继也。又幸际荆南廉宪完朴公,克承先志,于是镇补偏救弊,多方来柔,其规模之宏远,更有架乎前人者,则斯镇之兴隆,正未有艾也。

予访李氏功德,累世益力,口碑载道,几遍遐迩,因即所闻,札记成帙,一为经济录,一为世德林。盖亟欲表之以志景行,且以励风尚也。适今父老联袂集庭,丐余作记,以谱李氏四世德泽,殷绵不倦,向予讙讙言之。余喜其与数年采辑之志有合也,遂为记之如此。他若修神宇、建桥梁、蓄药饵、助婚姻、舍絮袄、施棺槥、置义仓、修学宫种种义举,四方德之,又不独厚于一镇为然者,惜不能遽为条举而缕陈之也。

 

在嘉庆《长山县志》中,李氏家族被收录者多达30多人

 

长山李氏家族群星荟萃,仅仅收录在嘉庆《长山县志》中列传、且有事迹的人物,不含简介和女性,至少34名,分别是李梦龙、李梦凤、李化熙、李文熙、李重熙、李振熙、李雍熙、李世熙、李溉之、李佑之、李予之、李坦之、李因之、李植之、李生之、李毓之、李笃之、李斯恒、李斯义、李斯佺、李斯观、李斯珣、李斯援、李斯仁、李斯孚、李斯建、李斯勇、李汧、李其昌、李可济、李可托、李可汾、李可道、李可模。

李氏家族特别重要的一个人物是李化熙的母亲宋氏,享年101岁,有6个出类拔萃的儿子。嘉庆《长山县志》的记载是:“宋氏,赠宫保李梦凤妻。事舅姑极孝。子六人。仲宫保尚书化熙,季侍御文熙,直谏有声。孙曾通仕籍、登科名数十人。年百岁,有司上其事,命建贞寿坊。颜曰:一品百龄。卒年一百有一岁。

除去李化熙外,另有代表人物如下:

 

李重熙

 

李重熙是李化熙的哥哥,是李化熙六兄弟中的老大,嘉庆《长山县志》有李重熙”。全文如下:

李重熙字坤图,乡贡士。父赠宫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母百岁,封一品夫人。重熙先意承颜左右,服养惟谨。两妹孀居,或为延师训其子,或为丰奁嫁其女。母侄家中落,数周给之,不令母知。析爨,推美田宅与诸弟,方仲弟尚书登贤书也,每减产资之。季弟侍御官燕京,不至若曼倩饥者,重熙之力为多。其他兄弟,或子侄辈婚娶丧祭,不时之需,无不佽助。而门内由甲乙诸科通仕籍者,绳绳未艾云。邑赵令、王令、郭令罢官不能归,资之数百金,乃克去。淄邑学博刘,贫不能归,鬻女以行,急为赎还之,闻者或为泣下。尝值岁祲,有兄妹皆以稚齿,鬻其家,其母日泣,目盲,立命归之,其母惊喜,目得复明。邹平院吏刘某,随征得一孕妇,重熙市之,将以为乳媪,既而此妇产男,自言其夫无子,恻然悯之,遽访其夫,并妇与子归,使完聚。其施与不报之地,尤为厚德事也。尝指其绫袍示诸孙曰:“吾蓄此衣,二十余年,未忍轻弃。”晚年笃嗜内典,手录《金刚经》一卷,日夕持诵之。素健胜良食。捐馆日,犹对楸枰,落子丁丁,日暮,索酒,濡唇,冥然坐逝。以子坦之贵,赠文林郎、两当知县。

 

李雍熙

 

李雍熙是李化熙的叔兄弟。嘉庆《长山县志》不仅有李雍熙传,还在《艺文志》中收录了清朝初年文坛霸主王士祯写的《大理寺卿李公家传》,全文如下:

 

赠大廷尉李公讳雍熙,字淦秋,济南长山人也。祖迓春,赠太子太保、兵部左侍郞;父梦龙,赠怀远将军,有丈夫子三,公其长也。少修儒术,与从兄大司寇公化熙同研席,性顾任侠,常慕鲁仲连、朱家剧孟之为人,好排难解纷,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平居不问家人生产,而为穷窘者所委命,千里诵义焉。事父母至孝,父丧,致车数百,妇翁大司马史公叹曰:“吾婿素不问家人产,乃能当大事如此。值寇乱,以身卫母不去。中岁绝意进取,长斋绣佛,镌“为善去恶”四言于牙牌,出入佩之公善行不可殚纪尤自惇睦始弟明熙官济南都司佥书,将移家别墅,公分宅与之,不忍离析弟延熙遗孤贞之,方在襁褓,公为置田园抚之成立,女则盛奁具嫁之抚从弟时熙遗孤亦如之。族弟某,以先垄宰木求售,给值而返其券。族人某与其兄弟争产,公出私钱别置腴田,如其所争之数而归之,争遂息。石某者,内兄弟也,周其贫乏,终身无倦。史司马之子锦衣柱,时多外侮,依公以居养生送死,一仰于公其弟概二子克咸、克敬,皆抚之成立,所以卵翼司马之后者,无弗至也。其惇睦皆此类又刘甲三丧未举来鬻田陈丙以漕累来请鬻宅皆返其田宅而佽助之。他如赎吴士洪、张文学之女,赎王赐恩之妻,捐金为吉荫江杨六娶妇鳏寡无则收养终其身,如诸生胡献捷、房氏、张氏、王氏辈凡十余人族人桂、乡人王尧臣以反目逐妻,反复晓譬俾好合如初

周村镇百货所集,官胥倚以为利,公代觅斗夫、秤夫,又为代纳牙行课税,市以不扰,商旅如归焉。又于镇之南北两坊设义学,歌诗习礼,有邹鲁之风;设义仓,择耆老司出纳,凶岁予赈平粜,全活甚众。里中诸役倡为觅,如漕粮小麦等水脚之费,视他里减三之二,里人于正供外不损毛发;又施田一区作义塚以葬死而无归者

凡公之为德于乡,未易件系而胪陈之,略其灼然耳目者如此。居尝训子孙曰:“汝曹读书当以圣贤为师,吾不愿汝为贵人,愿汝为善人足矣。吾少好任侠,汝曹不须效也。”性节俭,衣大布之衣三十余年,不改其旧。晚避地长白之翠岩,澄怀味道,罕接世事,为诗古澹闲远,有陶令风。尤笃好内典,手写金刚、法华、观世音诸经,著孝行庸言及杂著如千

康熙戊申五月二十二日卒,得年六十有七。子男一人:毓之殁后十余年,而孙斯义、斯让,曾孙可寀先后中甲乙科公以斯义官大理寺卿赠如其官

 

文中的妇翁大司马史公”是李雍熙的岳父、明朝末年兵部左侍郎史永安。史永安祖籍惠民县,其父亲看到长白山一带风景优美,举家落户在长山县。李雍熙有《翠岩偶集》,他的诗歌广受王渔洋等诗歌大家的好评,数首长诗被收录在嘉庆《长山县志》,是李氏家族文学代表人物。

 

李溉之

 

李溉之是李化熙的儿子,官至滦州知州,嘉庆《长山县志》有传。全文如下:

 

李溉之字岱源,大司寇化熙仲子也。由恩荫守滦州,滦固畿辅重地,旧称难治。溉之恩威并用,未期年而胥吏肃然,豪右敛迹,不事发奸摘伏,而人无遁情,至今称神君焉。州数经驻跸,凡廪给供亿悉垂槖而办,毫不扰民,其亷而能干类如此。未几,以盗案诖误去。先是,获盗数名,讯即吐实,吏意难之,盖忌器也。溉之曰:“朝廷为民设官,不能锄暴扶良,安用官为?”即具狱达部,虽落职不顾也。既归,得以晨昏侍高堂,修天伦之乐事,但以其兄因之殉难,又无子息,恒深在原之痛耳,惟日与群从宴游,一门之内蔼然春和,推田宅之善者以与诸弟,持家井井有条,御下严而有恩,其沾被于亲戚族党之间者,殆难悉数也。虽未获大竟其用,而孝友敦睦是亦为政矣。子斯佺以难荫,仕至两淮盐运使。

 

李斯佺

 

李斯佺是李化熙的孙子,官至两淮盐运使,嘉庆《长山县志》有传。该文给予李斯佺高度赞扬,称赞他“代输周村市税银两三十余年,各省商贾立碑颂之。”他的灵柩运回故乡时,“迎而奠者号泣塞途”。全文如下:

 

李斯佺字松客,由难荫仕至两淮盐运使,诰授中大夫。初任江南高淳知县,县地四面环水,民仗巨堰以捍田。是年,水涨,堰决坏田,民大困。佺至则加修筑、勤疏浚,民赖以安。升四川茂州知州。州地界苗蛮,性悍,据险数出焚掠,吏不能捕。佺恩威并用,诸蛮相率请降,塞遂平。入为户部员外郎,旋升刑部郎中,在刑曹有能声。升云南大理府知府。滇地屯赋十倍民粮,民素苦之,请以军丁视民例起科。又除缺额屯赋若干,民用大悦。建崇敬书院,延师课士,岁共束修、廪给,各有法式。五年,举卓异。丁母艰归,服阕,补福建建宁知府。值政和知县失入无辜十人,狱已成,讯其诬,立释之,闽人服其明断。旋升福建盐运使。向来商人领票买盐,必泊舟闽安镇,以待赴省换票,每困于风涛,佺立革之,永绝其累,商人德之。以兄斯义抚闽回避,补两淮盐运使。抵任,清逋赋、禁私敛、平准盐估,增修河防,商有贫乏者多方赈济之。值岁饥,捐米、施药,全活无算。会上南巡,赐御书、珍果,晋一阶,升湖广郧襄道巡盐使者。曹以才能荐,奉特旨留任,料理旧欠。由是,日事稽查,殆无宁晷,竟以积劳成疴,卒于官。

佺豁达慷慨,轻财好义,乐拯人危难。其居乡也,继先人代输周村市税银两三十余年,各省商贾立碑颂之。甲申,岁大祲,出米煮粥赈济,人免流徙焉。归榇日,迎而奠者号泣塞途。葬日,不知乡曲姓氏,持牲醴来奠者殆千有余人。盖从前所未有也。其祭法所谓,德施于民,以死勤事者欤!有《问心集》行世。子可淳,由贡生历任荆南道佥事。

 

李斯恒

 

嘉庆《长山县志》不仅有李斯恒传”,还在艺文志中收录了李斯恒自己写的《桃源逸客自传》。李斯恒以贡监身份出任山西盂县知县,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补授湖广石首县知县。他急流勇退,告老还乡,潇洒于家乡长白山中。他讨厌别人作墓志铭之类,自己写了自传。他享年六十五岁。他的桃源逸客自传》全文如下:

 

桃园逸客者,世为齐郡於陵人,姓李氏,名斯恒,字子常,号劬垣,又号侗。凡素心尘外交率称为侗云。家世居长白山东,王摩诘辋川诗所云:“结庐古城下,时登古城上”者也。自高以来,代多贵盛,龙纶骈罗,照耀珂里,金章盭授,甲于海右。先君子丙子魁羲经,宾客以故,余少失怙,遭闵凶,历难阻,婴崄巇,变生骨肉,衅起庭除,盖百忧横集也。遵王父命,以茕茕五尺孤,自管家钥,悉力撑门户事,内奉两寡母,下抚一弱弟,且耕且读,相依为命。砥捍惊澜,饱炼世味,逮于狂焰,熄艰虞宁,而铁骨铜肝,风霜阅遍而后堂构少安,榛芜渐辟叔祖大司寇公尝曰:此吾家大受材也。宗盟赖是矣。

自幼性嗜古,颇解读书真味,尝爱苏舜钦读汉书,往往浮大白以赏其趣。为制义步趋大家,然数奇不偶,入闱者数矣,竞不遇则岸然长啸曰是安羁吾逸辙急弃去帖括业彭泽令亦我曹种秫资耳强仕后谒选得晋之盂城自履任后即修举废坠。邑有宋儒侯氏仲良,有功圣籍,历代未登祀典,余力任其事,倡邑士大夫申请台司学宪,屡经覆勘,得闻于朝,下部覆准,跻之廊庑,永绵俎豆。余为令大率抚字小民,法绳缰御于大猾豪有力者尤加意摧压,以安善良,效赵广汉钩距之术,佐其发摘上官以为能邑大姓以为不便于己也,阴含沙射之余泰然自笑曰:鬼子敢尔,吾岂以清白吏为妖所中乎?虽朝登启事,夕入台垣,吾不以彼易此,急谢病归田,陶然栗田矣。居有顷,复思吴越奋游,浩然有万里志。时奉新例,凡外吏以病在告者,复许赴部流内铨作而曰:吾壮游其在兹乎既而补受荆南石首,乃浮家南上,由维扬趋秣陵道皖城,溯湓浦,泛彭蠡,达豫章,入武昌,抵江陵,青翰画蠲,泝流数千里中,击楫高歌,日旷览于洪涛巨浸,以纾其灏荡豪壮之气,未有快于兹游者也既抵任治楚如治晋,荊湖间风土浇顽特甚,思以严厉钜创之,诸大吏心折其材,荐剡无虚日余不乐其民俗,日求解组奉部札,以五部主政,需次旋里盖自是息汉阴机矣

归,绝意仕进,虽含香可待,而望岫停云,不复作东华尘梦余既家白岳麓下,其地近云林大壑,烟霞变幻,出没檐际,群峰罨霭,流翠呈螺,日供其啸傲于所居世德堂东偏又辟为种书堂宏敞爽垲与石仓甲乙四部争胜又建东西二阁于堂之左右为游息延宾之所云阁峙乎其南,可以骋游目送远睇尝自题一联云:更辟幽窗通竹径,频移短榻就花荫。因自戏号为“三阁学士”,盖齐谐也居平门无杂宾,只一二贫交老友,仿马余风,来不将,去不送樽洒鸡黍,肃然共对,不知谁为宾主然素豪于酒,有长鲸百川雄概暮年朝夕犹不废往往以饮代食游醉乡阃奥,颂酒德以沉酣。虽不敢望酒泉郡,或冀托陶家侧耳当未为吏时,志气清狂,欲尽交天下士,性复磊落岸异,不可一世,非贤士大夫不以挂胸次尝与淄邑高司寇念东,唐太史豹嵒,毕刺史载绩,韩郡丞丽宇,同邑鲍大参素垣诸公结文酒会互为宾主,过从往来,意相乐也如香山九老社如伊洛耆英会余虽年不及格诸公咸嘉其隽迈,与为忘年友,若涑水之在洛社然又尝于别墅孝水之滨,手种桃花万余株,因自呼为桃源逸客。每春风发艳,柳碧花明,临水弄姿,别有天地,觉武陵去人不远矣

然余之为人,天骨开张,好面折人过,性疾恶若凂每酒酣奋腕时,击碎唾壶,将一肚皮坎壈垒块,如五岳坟起,方寸间,或裂眦恕詈,愤气添膺,真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致虽白眼看他世上人乎不徒作嘉王酒悲也或追少时所遭不淑,悲从中来,余恨横臆,每涕泗数行下,自非知己石交,或亦不及见此矣。顾健于雄谈而茶香酒阑后倾倒四座之谈锋,关其口而折其角,率以为常庶几不惭,荀奉倩雅,配刘真长也。

有丈夫子八人或曰君所居,殆高阳里乎?漫应曰:不然,吾多男多累耳。林居作释氏装,邑大夫有屏干旄来告谒者屏弗与通曰:吾以行吾意耳,非效苏晋长斋绣佛前也。晚岁力行善缘,出兼金数百,镌《感应篇图说》,广印施以劝善又乐赈贫交通有无施棺椁以济穷而无告者。

总其生平,吾虽无膴仕,然赖耕余俭素,亦粗给衣食,吾宗族群从,率尚裘马绮丽,而吾敝车欵(假,无单人),日翱翔其间,亦不为达人所讥

吾两宰百里,虽未蒙异擢而幸邀覃恩,以一命上慰先人,而进退识时,颇能知止,是以不殆吾约于自奉,而岁时伏腊间亦征歌芳燕,雅善顾曲,未始不有公瑾微长也。

吾平素最恶谀墓文,故戒吾后人慎勿为此因自书此传,以写其真。吾将作生圹,刻而纳诸其中,以示后世如赵台卿之周旋于侨札间也。庶几哉,乘白云以归化,指黄壤以盟心,而吾愿毕矣

 

李斯义

 

李斯义是李雍熙的孙子,进士出身,官至福建巡抚,嘉庆《长山县志》有传。全文如下:

 

李斯义字质君,号静庵。天资颖异,慎密谦和,能下人。为文得先辈法程,叔祖司冠公深器重之。康熙辛酉乡试第二名,戊辰进士第五名,选授庶常,擢御史。王甲杀人,匿戚畹家,义疏闻,卒致于法。有诉长子不孝者,义廉其怨,乃佯怒,欲杖杀之,而动以至性之言,母子感泣,叩头去。掌浙江、京畿、河南道监,登闻鼓,察钱局,无毫发私。倡议保举、请广额皆允行。在台中八年,振纲饬纪,辇毂肃清,然秉小心持大体,未尝一事搏击示丰采。历迁通政参议、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所在有迹,平反为多。擢左副都御史,甫十日,特命抚闽,义洁己率属,劝农督饷,清囹圄、锄奸猾、毁淫祠、禁溺女、建育婴堂、修共学书院,二年之内,种种兴除,具有成效,惜所施未竟焉。始,义至闽,即赴平江迎驾,蒙慰劳甚至,锡以御书。联曰:“关山远握南天节,岭海勤宣北阙恩”。匾曰:“湛恩堂”。又御书“寿萱”二大字以赐其母邓太淑人,真异数也!以劳卒于官,年六十四,赐祭葬,入名宦乡贤。义魁梧、磊落、美须髯,俨若明神。然毕以自牧,接属下以礼,人亦无敢慢者。于贫贱、疏戚、行辈居先者,未尝以富贵易其称呼,故乡称长者,国曰纯臣焉。所著有《孝悌编》《初学便读》《李氏家乘》行于世。子可宷,癸酉举人。

 

李斯援

 

李斯援是今长山镇田家村人,1684年出生,16岁中武举,19岁考取武进士,晋阶骁骑将军嘉庆《长山县志》有李斯援”。全文如下:

 

李斯援字整庵,康熙己卯武举,癸未进士,选入侍卫。历福建南澳、台湾、襄阳游击,升广西城守参将,又升广东肇庆副将。时梧州土寇李阿展聚众万余,窃开金矿,抗拒官兵,斯援奉檄往剿,擒其渠首,寇旋平。雍正三年,蒙恩引见,赐御书、貂皮等物。会南雄副将某激兵变,特调斯援往抚之,抵任,相机筹办,兵卒帖服。丁外艰,给假,毕葬,赴任,守制。明年,奉旨西陲,勤劳著绩。乾隆元年,特授陜西凤翔副将。丁内艰,回籍。服阕,补授湖广长沙副将,二载引疾归。斯授敦孝友、笃忠贞、处僚友信义不渝,御兵卒恩威并用,生平懿行,莫可殚述。卒年六十九。

 

其他的考取进士的人物。

 

李文熙,顺治壬辰科(1652年)进士。任监察御史19年

李载熙,顺治乙未科(1655年)武科进士,惠州守备。

李予之,康熙庚戌科(1679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郎中,贵州镇远知府。

李其昌康熙辛未科(1691年)进士。曾任礼部主事员外郎,户部郎中。官至云南学政,按察使司佥事。

李生之,顺治戊戌(1658年)科进士。未仕。

之茂,顺治己丑科(1649年武进士陕西庄都司

佩之,顺治辛丑(1661年)科武进士江南邳州守备

 

李化熙断案故事

 

民间关于李化熙的故事丰富多彩,比较著名的有“五座庙”的故事、“献宝尚书”的故事等,虽然多数捕风捉影,但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百姓对他的评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李化熙天津断案”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李化熙担任天津推官时,主管的是案件调查、审理。刚上任不久,有位新媳妇来告状,原来她结婚不满一月,得了疡毒病。她的公爹怀疑她在娘家时不正经,与人私通后得了这脏病,要把她赶出家门休了她。前任推官未断此案,便拖了下来。

李化熙到任后,那媳妇继续申诉,力辨自己未出前绝无此病,纯属冤枉说话间涕泪纵横,十分可怜李化熙仔细观察她的脸上,见确有疡毒便询问她说:“你出嫁时开脸(旧时女子结婚上轿前要净面,褪去脸上的汗毛)用的市工,还是自家人?”那女子回答说是用的市工

李化熙略微点点头,派衙役立即将那市工传来,让那人喝上一杯白酒。一会儿,市工脸上、脖子上便出现了累累瘢痕。原来,给女子开脸的那人就是一个疡毒患者。李化熙叹息一声,说断案不可不详察细访,差点让这良家女子含冤受辱啊!原来这女子是开脸时被市工传染的。于是真相大白

 

李世熙其人其事

 

李氏家族传说故事多的人,除去李化熙,就是李化熙的弟弟李世熙。

传说,李世熙是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公子,因为不善经营,穷困潦倒,连李氏家族的人也瞧不起他。有一年的秋末冬初,天气已经很冷了,李世熙带着孩子们流浪了一天,晚上,到了周村的一家大户人家门前躲避风寒。

他自己穿着一件掉光毛的皮大衣,七个儿子(有说八个儿子,还有一个养子)衣不蔽体,个个冻得哆哆嗦嗦。为了御寒,他敞开皮大衣,把孩子们裹在一起,就在人家的门楼里躺下了。

却说这一天晚上,天上飘飘洒洒地落下了雪花。李化熙的夫人熟睡中做了个梦,梦见一只老狐狸带着七个小狐狸在他家的大门口避风。夫人感到蹊跷,就让下人到门外查看。下人偷懒,以为三更半夜天气寒冷,夫人做个梦,也当不得真,就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回复夫人说啥也没看见。夫人再次睡下,又做了相同的梦,更感到奇怪了,立即严令下人外出查看。下人们无奈,只好冒雪开门。推开大门,下人们才慌了神,原来,真的有人睡在门口,走近仔细一看,却是李家的三老爷和他的孩子们。下人们马上禀告夫人。夫人一听,是自己家的三老爷,顿生怜悯之情,立即吩咐下人们把李世熙一家子请进客厅,生火做饭,好好安顿。

从此后,李世熙的孩子们就在李化熙家住了下来,读书学习,后来个个成才。老大李植之,举人;老二李佩之,武进士,任邳州卫守备;老三李佑之,任无为知州;老四李扶之,任峡江县知县;老五李芾之,武举;老六李敬之,任海澄县知县;老七李容之,任雅州知州。

嘉庆《长山县志》有李世熙传,收录在“孝友”卷,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说他性格坦率:“读书不斤斤章句。事父母以孝闻。析箸后,距父居二十里,晨昏往返,不废定省。父殁,迎母共处,岁时,偕其兄弟以次上寿,斑彩如云,士林荣之。晚筑别业于长白之麓,课耕教子。性好施予,救灾恤患,汲汲如恐弗及。以子佑之贵,封文林郎。”

李化熙、李世熙等人的母亲享年百岁,晚年时是由李世熙照顾的。由此一点,证明民间传说李世熙不务正业、荒诞不经的故事,诸如“七把黄伞闹扬州”等纯属虚构。

李世熙支系的祠堂在今天邹平县好生街道李家茔(后改为李营村),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李世熙的坟墓就在祠堂东边。李氏家祠前院正厅的内墙上,镶嵌着一组完整的康熙御笔碑刻,弥足珍贵。这组碑刻共八块,刻有康熙临写黄庭坚诗一首,是赐给大理寺卿李斯义的,后来,流落民间,经李氏后人收藏并镶嵌在家祠中。

该康熙御书是有历史记载的。嘉庆《长山县志》记载:“康熙四十一年五月,于保和殿颁赐御书,大理少卿臣李斯义得临黄庭坚书一副。”

 

 

附记:

2018年2月26日,农历正月十一日,星期一,阳光明媚。

这篇文章的写作,除去嘉庆《长山县志》外,主要参照了卢兴国主编的《邹平名门望族》,并得到了王忠修老师的鼎力相助;参照了郭蒸晨著的《邹平轶事缀英》;参照了王红著的《解读邹平丛稿》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