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崇祯上台后抽签选内阁,最后选中的是一个长山人

发布时间:2018-04-04 12:05:33   537984 作者:侯玉杰

明朝最后的一个皇帝崇祯,在位17年用了50多位宰相,多数被他以各种理由或杀或关或流放,其中就有长山人刘鸿训。


(刘鸿训画像,来源网络)


刘鸿训,字默承,别号青岳,长山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出生,崇祯七年(1634年)去世,享年70岁。刘鸿训有《四素山房集》《皇华集》等流传,有儿子刘孔中、刘孔和、刘孔武,皆有名气。


 (《四素山房集》,来源网络)


崇祯继位后派人登门下诏刘鸿训入朝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刘鸿训考中进士,入翰林院,先为庶吉士,再升任翰林院编修,参与国史、实录的编修工作。泰昌元年(1620),刘鸿训奉命出使朝鲜。等到他完成任务准备回国时,万历皇帝去世,不久,泰昌皇帝也接着去世,辽阳也被清军占领,陆路不通。

为此,朝鲜专门为他建造了两艘大船,让他从海上回国。途中,刘鸿训命令随从收容难民,临近陆地时,因为难民太多,以至于大船倾覆,大家被迫跳水,转移到小舟上漂泊了三昼夜才到达登州。

因为母亲去世,刘鸿训回家守孝,孝期满,升任右中允,再转左谕德,又因为父丧,再次回家守孝。天启六年(1626)冬天,孝期满,起用为少詹事。他反对宦官魏忠贤专权,被革职为民。

崇祯皇帝继位后,清理阉党,重用遭受打击的旧臣。连续三次下诏命刘鸿训入朝,刘鸿训坚辞不就职,皇帝不允,派人登门下诏。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刘鸿训还朝,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这时,虽然宦官魏忠贤被贬,但是他的党羽多数仍在朝廷担任要职,阉党实力依然强大,每逢有正直大臣提出新建议,常遭他们的群起围攻因此,多数大臣敢怒不敢言,特别是几位内阁大臣,都与魏忠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刘鸿训参与朝政后,像他的父亲一样刚直,《明史》评价他“毅然主持,斥杨维垣、李恒茂、杨所修、田景新、孙之獬、阮大铖、徐绍吉、张讷、李蕃、贾继春、霍维华等,人情大快。”正人君子人心大快,而一群小人,特别是那些巴结魏忠贤升官的官员则惴惴不安,他们联合起来攻击刘鸿训,造谣说刘鸿训当年出使朝鲜回国时,大船上满载貂皮、人参等。又有给事中邓英污蔑刘鸿训贪赃,上书请求查没他的家产,并攻击刘鸿训以千金贿赂杨维垣。崇祯皇帝大怒,据此将刘鸿训停职审查。在众多内阁大臣劝说下,又查无实据,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同年夏天,因为四川平定,论功晋升刘鸿训为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大学士。崇祯皇帝数次召见内阁大臣问政,大家多模棱两可,唯独刘鸿训实话应对他认为老百姓贫困,主要是因为领导失职,他请求皇帝不要频繁更换各级官吏。他同时推荐毕自严、王在晋,请求皇帝给予信任和重用。刚开始,崇祯皇帝非常信任刘鸿训,不久因为兵士缺饷闹事,崇祯指责户部失职,刘鸿训则请求从国库拨三十万犒赏士卒,以宣示皇恩,由此违背了崇祯的旨意。

当年秋天,发生了所谓改敕书的事件。内阁拟旨,将刘鸿训等人革职。刘鸿训屡屡被御史、大臣们弹劾,他自己也连连上书皇帝自我辩解,可是已经无法再挽回崇祯皇帝信任了,终被议罪。崇祯七年(1634年),刘鸿训病逝于边防戍所。

 

金筷相国的故事

 

崇祯皇帝登基之初,一边清理旧臣,一边着手建立自己的班底。

他命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按照惯例推举新的内阁成员。大臣们一共推举了十人上报,依照祖制,皇帝只要按照顺序圈定最前面的三四个人就可以了。崇祯怕朝臣们结党营私,仿照古代举行了所谓“枚卜”大典,就是提前写好名字,放在金瓶里,通过抽签的方式来确定哪个人入选。

“枚卜”大典仪式是在乾清宫里举行的,场面相当隆重,内阁的辅臣六部和都察院主官等所谓的大小九卿,以及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御史都参加典礼。崇祯先向苍天焚香祈祷,然后行礼,最后用象牙筷子从金瓶里依次夹出了四支纸签,分别是南京吏部侍郎钱龙锡、礼部侍郎李标、礼部尚书来宗道、吏部侍郎杨景辰。大家认为天下多事之秋,应当多选几位,于是崇祯又夹了两个签,一是礼部侍郎周道登,最后一个就是刘鸿训。

当天,崇祯就给六人全部授礼部尚书衔兼东阁大学士,参预内阁机务,这就是所谓的“金筷相国”。刘鸿训在内阁敢于承,常与皇帝意见相左,他退朝后曾偶发感叹地说:主上毕竟是年幼啊崇祯知道后,深以为恨,必欲置之死地。幸亏诸位大臣力救,才免于死罪。

 

《聊斋志异》中关于刘鸿训的故事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安期岛》,是专门描写刘鸿训的。全文如下:

长山刘中堂鸿训,同武弁某使朝鲜。闻安期岛神仙所居,欲命舟往游。国中臣僚佥谓不可,令待小张。盖安期不与世通,惟有弟子小张,岁辄一两至。欲至岛者,须先自白。如以为可,则一帆可至,否则飓风覆舟。

逾一二日,国王召见。入朝,见一人佩剑,冠棕笠,坐殿上;年三十许,仪容修洁。问之即小张也。刘因自述向往之意,小张许之。但言:“副使不可行。”又出遍视从人,惟二人可以从游。遂命舟导刘俱往。水程不知远近,但觉习习如驾云雾,移时已抵其境。时方严寒,既至则气候温煦,山花遍岩谷。导人洞府,见三叟趺坐。东西者见客入,漠若罔知;惟中坐者起迎客,相为礼。既坐,呼茶。有僮将盘去。洞外石壁上有铁锥,锐没石中;僮拔锥,水即溢射,以盏承之;满,复塞之。既而托至,其色淡碧。试之,其凉震齿。刘畏寒不饮。叟顾僮颐视之。僮取盏去,呷其残者;仍于故处拔锥溢取而返,则芳烈蒸腾,如初出于鼎。窃异之。问以休咎,笑曰:“世外人岁月不知,何解人事?”问以却老术,曰:“此非富贵人所能为者?”刘兴辞,小张仍送之归。

既至朝鲜,备述其异。国王叹曰:“惜未饮其冷者。此先天之玉液,一盏可延百龄。”刘将归,王赠一物,纸帛重裹,嘱近海勿开视。既离海,急取拆视,去尽数百重,始见一镜;审之,则鲛宫龙族,历历在目。方凝注间,忽见潮头高于楼阁,汹汹已近。大骇,极驰;潮从之,疾若风雨。大惧,以镜投之,潮乃顿落。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