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五代治黄的滨州傅氏家族

发布时间:2016-12-27 10:54:01   1175068

在滨州,有一个五代治黄的傅氏家族,邹平县黄河河务部门51岁的傅建东是这个家族的第四代传人,27岁、在博兴黄河河务工作的儿子傅广泽是治黄的第五代人。

从傅氏家族第一代人傅历卿治黄算起,经清末到新中国延续百余年,祖孙十余人相继从事治黄工作,被人们誉为“治黄世家”。第一代治黄人傅历卿从1903年开始在黄河岸边滚爬跌打,长于“打口子”(即堵口)工料计算。

▲傅建东(左)和儿子展示傅氏家族合影照,照片中显示的是傅氏家族治黄的上三代人。

傅历卿,字世勋,生于1884年,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投身河务。当时,正逢山东河防总局将河防营增补改组为河防18营,分驻两岸防守汛段600余公里。傅历卿在这次河防扩营中参加河防队伍,任中游北一营(即阿北营)会计,驻扎在东阿黄河河务局大桥段附近。傅历卿长于“打口子(即堵口)工料计算,与当时几个熟悉堵口技术的老河工,如滨州的薛九龄、李洪德、李福昌,利津的于祚堂等经常搭档参加“堵口大工”,时间长了几位老河工配合默契,屡屡取得堵口胜利,一时间在河工上成为小有名气的“打口子”能人。1925年8月,黄河上游临濮集附近李升屯黄河堤防决口,次年组织堵口,傅历卿因长于工程工料估算,被抽调参加堵口施工。因当时河防几近年年或漫或决,于是其常年大部分时间奔波于各堵口地,其家眷在陶城铺附近生活了20余年。

1946年,傅历卿与儿子傅兰亭因都有较高的治河修工技术和经验,分别在黄河南北两岸从事治黄,成为黄河治理技术骨干,主持并参与两地多处险工、护滩的设计;并组织参与多起抗洪抢险,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多有成就,一时传为佳话。1947年7月,国民党军占领黄河南岸,挖战壕,修碉堡,烧毁河工料物,破坏抢险施工。当时正组织刘春家险工抢险的傅历卿,不畏蒋军淫威,冒着生命危险,坚持组织河工抢险不止,保住了出险工程。当时的《渤海日报》载文表扬傅氏的敬业精神。傅历卿一直工作到1951年病逝,终年68岁,毕生精力献于治河。

傅兰亭长子傅永光生于1930年,1947年5月,年仅17岁就在高苑县治河办事处参加治黄工作,任工程队员,1950年任工程队工会主席,参加过多次抗洪抢险。因工作成绩突出,1951年春调干入黄河水利专科学校学习,1953年毕业分配至黄河兰州水文总站唐乃亥水文站,任技术员,此间参与完成了大量水文站点布设等基础建设工作。1959年调吴堡水文总站任技术员,1960年任子州径流试验站指导员,后任吴堡水文站技术科长、人事科长、副站长,后任吴堡总站主任(正处级),总站迁榆次市。1983年调任三门峡水文总站副主任(正处级)。1990年离休,2003年因病逝世。

傅建东的父亲、傅兰亭次子傅永明生于1938年,1965年在滨县参加治黄工作,1975年任滨县修防段副段长(现滨城区黄河河务局),1977年至1983年任段长。此间组织参与了黄河第三次大复堤工程,特别是在他的提议下,实施了北镇大堤裁弯取直工程,原老堤作为第二道防线,避免了原堤防弯道大,大水时滩地行洪时易形成顺堤行洪之险情,为滨州市区防洪提供了安全保障。1979年春节期间,凌洪严重,西刘村平工出现500米顺堤行洪险情,傅永明昼夜盯靠工地,成功组织了此次凌汛抢险。1983年12月至1986年3月调任高青修防段段长。1986年—1997年任滨州市局工会副主席、主席(副处级),1997年退休,2009年因病去世,终年71岁。

傅永光之子傅建华、傅建平后来也分别在陕西吴堡、河南三门峡参加了治黄工作。傅永明之子傅建东于1997年由教育系统调入参加治黄工作,历任滨州黄河河务局办公室副主任、人劳科长,现任邹平黄河河务局局长,2012-2015年主持完成了邹平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

▲傅建东(右一)在梯子坝险工向儿子傅广泽(中)亲自教授有关测量经验,傅广泽利用休假时间跟父亲学习。

傅建华之女傅媛,傅建东之子傅广泽,傅建平之子傅凯分别于大学毕业后应招参加治黄工作,成为傅氏治黄世家的第五代传人。

自清末至今,傅氏祖孙五代十余人同时或分别在黄河系统工作,以河为业,代代相传,对治黄事业作出了家族式的贡献。作为第五代传人的傅广泽,工作上一点也不懈怠,即使在休假时间,也不放过跟父亲学习治黄经验的机会。

(作者:董乃德 卢艳)

责任编辑:王志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