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四十年】卢光民:以前手工现场测算水文数据,如今不出水文局大院就能测

发布时间:2018-06-01 12:17:02   144393 作者:卢光民

我是1971年12月参加水文工作那时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没有推行,老一辈水文人干什么都自己动手,艰苦创业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时没梦想什么,初心是听领导严格执行水文规范把工作搞好,提高水文资料质量。

 

改革开放前,测算靠手工,照明靠煤油灯观测潮汐需要几个人轮流没白日黑夜地扛着仪器观测

 

“远看像是烧炭的,近看像是要饭的”,是上世纪70年代前一度对水文人的笑谈。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代的粮油食品定量供应,物质缺乏,开始一个月工资24元,三年后定级每月35.6元分到沿海苦边无棣埕口站,个人奢望攒钱买“上海”手表,还要凭票供应。


(1996年8月,作者在堡集闸水文站监测大洪水)


清澈、欢快的河水昼夜流淌。我们在一座孤独的砖木结构瓦房小院办公,外观跟农户没有多大区别,惟一区别就是有几张办公桌,几人轮流没白日黑夜扛着仪器观测潮汐。当时,测算手工,大家算盘打都很溜,往后慢慢地才有了计算器

草帽、雨帽、煤油灯、马灯、手电筒、闹钟等工具是必备品,有的站还备有蓑衣。用电得不到保障,有的站根本如果晚上加班,第二天早上起床后,脸上、擤出来的鼻涕都是黑的。办公室一部手摇电话机,专用于防汛报讯。有一辆连乡政府都没有的自行车,平时到乡上买粮油、取公款、检查雨量站用得上。

那时候,采用雨量4段制(14时、20时、2时、8时)观测,潮汐观测更艰苦。水位主要是人工观测和日记式水位计观测,流量主要是利用水文缆道、涉水实测,雨量主要是人工观测和虹吸式雨量计测量。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设施设备更新迭代,如今不出水文局大院就能看到几十个水文监测站水位数据

 

改革开放四十年,水文人衣食住行、工作环境、设施设备逐步改善。尤其是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后,水文工作迎来中小河流全面建设的高峰,水文站网成倍增加,水文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办公环境大大改善,设施设备日益先进。

测站去有了高速路、二级路,农村路村村通,少见泥巴路、石子路。自行车早已被小轿车、越野车替代。站房也变成宽敞明亮的小楼房。收入条件好点的开始有了个人住房和私家车。

办公环境大大改善,电脑从无到有,从一站一台到人手一台,有线网络、无线wifi、智能手机,无网络已经变得很不习惯,无信号就会中断测验信息,煤油灯、马灯、量雨杯已成为古董,信息化已深入到测验、整编、报讯、管理各个环节。

经过对过去资料的鉴定分析测站特性分析,滨州水文工作实施全面巡测,流量满足当年定线,再也不需要大量实测流量(工程影响水文的站除外)。水文资料整编电脑程序化,水雨情报讯服务按设置自动接收、分发、转报只需检查核实奇异数据,大大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服务质量。环境意识增强,国家严格执行水资源“三条红线”考核,建设了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中心,不出滨州水文局大院就能看到几十个水文监测站河道、水库、湖区水位。

 

1992、1997、2003三次特大风暴潮到来前,水文工作者提前作出预报辅助决策

 

水文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直接为政府防汛抗旱决策提供准确依据,特别在大汛期间,水情早一分钟报出,社会将少受一份损失。

以漳卫新河为例,1996年7月本流域普降大到暴雨,滨州水文局发挥巡测优势及时测出埕口站1390 m³/s。当地政府根据水文部门提供的数据信息,及时组织15万民工上坝护堤一个月,确保了沿岸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作者获评2012年度“中国水文化传播十大杰出人物”


另外,在1992、1997、2003三次特大风暴潮到来前,提前24小时作出预报,为省、市、县各级政府及防汛指挥部门早作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免受重大损失及时准确可靠的水文信息为滨州、东营两市大中型河流治理及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卢光民,1952年出生,邹平,高级工程师,从事水文工作40多担任勘测站长27年15次获省水利厅奖2次获国家水利部奖励,40多篇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1998年被水利部授予“为水利事业勤奋工作三十年”荣誉证章,获评2012年度中国水文化传播十大杰出人物”,发表诗歌等水文化作品300余篇。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