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沾化大地上曾有六大名门望族,快查查你是不是名门之后

发布时间:2018-08-02 23:32:47   214339 作者:侯玉杰

2012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由滨州市政协组织编写的一套八卷本《滨州区域文化通览》丛书,分为综合卷和滨城、沾化、惠民、阳信、无棣、博兴、邹平各一卷。其中,在沾化卷中,专列“沾化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世家”一章,将沾化丁家、吴家、范家、李家(东李)、李家(北李)、苏家称为“六大文化世家”“沾化六大家族”。

明清两朝,沾化县共考取进士34名。其中东李的李呈祥家族6名,稳居状元。丁家有5名,屈居榜眼。苏家、吴家、范家各2名,称作探花。另外,沾化苏家苏兆登、苏敬衡父子,是实实在在的榜眼、探花郎,既是沾化的荣誉和骄傲,也是滨州的荣誉和骄傲。

 

其一,丁家

 

明朝洪武初年,居住在蓟州的丁帖的儿子丁子诚迁居沾化县,因此,沾化丁氏家族尊丁帖为始祖,而以始迁沾化的丁子诚为一世。丁氏家族迁居沾化后发展迅速,第三世丁福,居住在县城,被明末学者黄道周谥为康懿先生。丁福之子丁忠,考取正德癸酉科(1513年)举人,曾任饶阳知县。6年后,丁忠之子丁汝夔考取举人,8年后,即正德十六年(1521年)又考取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是明朝两朝沾化县官职最高者,也是沾化县惟一《明史》有传者。此后,丁家连连蟾宫折桂,代出英才。明清两朝,丁家有进士5名,举人7名

丁家进士有:

丁汝夔,字大章,正德辛巳科(1521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兵部尚书,《明史》有传。

丁懋逊,字允节,万历庚辰科(1580年)进士。曾任余姚县知县,官至工部左侍郎。

丁鸣陛,字仲玉,丁汝夔之曾孙。万历癸丑科(1613年)进士。曾任固始县知县,官至吏部郎中。

丁暐,字仲昭,康熙己未科(1679年)进士,入翰林院,授检讨。

丁望龄,字步堂,丁暐之孙。乾隆壬戌科(1742年)进士。

 

其二,吴家

 

元朝末年,江浙吴氏一人,迁居山东平度州,至明朝成化年间,其五世孙吴宣辗转来到沾化县烽台李村,入赘于该村李姓人家,遂改为李姓。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吴宣六世孙李汝为考取进士,于是,奏请皇上恩准,恢复吴姓,称吴汝为。后世修家谱时,发现平度家谱“世系略而多缺”,遂尊吴宣为始迁祖,由此,“沾化吴氏”形成。

吴宣之孙应元中秀才,至第五世茂华成为贡生。茂华长子汝为、次子汝亮先后考取举人,汝为再考取顺治己丑(1649)进士。此后,吴家科第连连,人才辈出,跻身沾化名门望族行列。明清两朝,吴家有进士2名,文武举人14名

进入民国,吴家依旧昌盛。1911年,吴赤云加入同盟会,是早期的革命者。1919年,当选山东省议会议员的吴瑞洪,其子吴鸣岗,燕京大学毕业,曾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当然,吴家也有以土匪闻名的吴德胜。

吴家进士有:

吴汝为,字康功,明朝崇祯癸酉科(1633年)举人,清朝顺治己丑科(1649年)进士,陕西麟游县知县。

吴湘,字衡湘,乾隆癸酉科(1753年)举人,丁丑科(1757年)进士,户科给事中。

 

其三,范家

 

元朝末年,居住在河北玉田一带的范仲淹第十一世孙范好礼,与妻子罗氏商定南逃,未及动身,范好礼竟患病去世。罗氏秉承丈夫的愿,偕子范克恭到今沾化县古城镇迷马庄一带落户。后世,范氏族人尊范好礼为始祖。至第五世,出现贡生范彪,曾任萧县县丞。第六世范孖,由贡生任深州训导。第七世范思恩,由监生任云南府检校。至八世时,范大儒考取进士,其子范赓、孙范元寀先后中举,范氏家族步入辉煌。道光元年(1821年)范承逊与弟弟范承俊同榜中举人,博得“兄弟同榜”的美誉。明清两朝,范家有进士2名,另有1名武进士,有举人7名另有1名武举人。

虽然连举人也没有考上,但是,范家的贡生范明征字仲亮,其文史研究水平在当时学术界占有一定地位,是武定府有影响的文学大家,对于提高范家的社会影响起着巨大的作用。

范家进士有:

范于殷,字铭吾,明朝天启丁卯科(1627年)、崇祯庚午科(1630年)、癸酉科(1633年),连中三次武举,崇祯甲戌科(1634年)武进士。官至陕西鱼渡坝守备。

范大儒,字子师,嘉靖庚戌科(1550年)进士。官至山西参政兼口北兵备道。

范承逊,字伯让,道光丙戌科(1826年)进士。曾任房山县知县、蓟州知州。

 

其四,李家(东李)

 

明朝永乐年间,东李家族的先人由直隶枣强迁居沾化,居坝上村。因坝上村地处县城(旧县城)东部,故称之为东李。李辅考取秀才后,迁居县城,被尊为一世祖。李辅有1个孙子叫李先现,是为李氏第三世。先现有5个儿子,分别是李芳、李兰、李芝、李庄、李芬,这就是李氏的五支。其中,李芳考取万历庚辰科(1580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李家从此人丁兴旺,科举连连,成为望族。明末清初,李呈祥父子三人先后考中进士,“父子三进士”成为佳话。其中,李呈祥官居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学士,是沾化县惟一《清史稿》有传者。李呈祥又是文学大家,文坛影响巨大。明清两朝,李家考取6名进士,另有1名钦赐国子监学正,故李家“一门七进士”的美誉,在沾化县首屈一指,另有11位举人。

李家进士有:

李芳,字时馨,万历庚辰科(1580年)进士,曾任景州知州、南阳府知府、大同知府,官至四川布政使。

李呈祥,字其旋,一字吉津,崇祯癸未科(1643年)进士,选庶吉士。清朝时,官至少詹事。

李南英,字道南,康熙庚戌科(1670年)进士。

李慎,字思行,李呈祥长子,康熙壬戌科(1682年)进士。河南武陟县知县。

李颂,字西音,李呈祥第六子,康熙癸未科(1703年)进士。德清县知县。

李厚枚,字廷卜,雍正癸卯科(1723年)考取会试,未及殿试而去世。

李原㞾,字麟征,道光壬午科(1822年),由岁贡生钦赐国子监学正。

 

其五,李家(北李)

 

明朝初年,李氏七兄弟由甘肃陇西迁居沾化县久山,繁衍生息,形成沾化名门望族。李家人口众多,自二世起由久山分迁县内各地以及外县、外省,逐渐形成10派,各以迁居地命名,分别是:在城派、河东派、新店派、垛派、洋上派、久山派、泡洋河派、李家庄派、尚家庄派、京城派。因祖居久山,世称久山李,又因久山处县境北部,习称北李,又说,北李系专指在城派而言,因由久山迁居沾化北街而称久山北李。实际上,久山李即北李,北李即久山李。

三世时,李恺任掾史,遂自久山迁居县城北街,由此形成在城派。四世李孟华为贡生,曾任灵璧县训导、寿张县教谕。李孟华次子李反观,德高望重,私谥曰:康义先生。李反观长子即李家惟一的进士李鲁生。

北李家族有进士1人,举人4人。虽然中进士数量少,但是,李家人口多,地方知名人士多。

李家进士李鲁生,字尊尼,明朝万历癸丑科(1613)进士,曾任邢台、邯郸、仪封、祥符县知县,官至兵科给事中。进入清朝,官至顺天府尹。

 

其六,苏家

 

明朝成化年间,苏氏先祖由今莱芜迁沾化城苏家楼,至嘉靖年间,苏纶又由苏家楼迁居沾化东街。沾化苏氏家族尊苏纶为始迁祖。第四世苏振业,是苏家第一位秀才,生有五子。此后,苏家人口日增,先后分迁县内苏家园、罗家、孟家、王见南、白家等村及阳信县徐家大庄。苏家日渐富裕,子孙读书精进,步入科举仕进之门,终成闻名遐迩的大族。

苏家有兆登、苏敬衡父子进士2名,有苏梦龙、苏毓眉父子举人2名。虽然苏家进士数量不多,但是质量高。苏兆登、苏敬衡父子二鼎甲”闻名。

苏兆登,字宴林,今古城镇王见南村人。嘉庆己未科(1799年)第一甲第二名进士,俗称榜眼。曾任南安府、永平府知府,官至福建按察使。

苏敬衡,苏兆登之子,字心舆,道光丙申科(1836年)第一甲第三名进士,俗称探花。曾任天津、宣化府知府,甘肃、四川、福建按察使。

 

侯玉杰

2018年7月28日,星期六

 

晚上六点半。大楼上静悄悄的,办公室里闷热异常。偶尔有闷雷传来。我认为,凡是憋的东西,憋不出什么好东西来。

扒着门缝看历史。我相信一种理论叫“强者恒强”。沾化六大家族,全部都在县城以及周边。这是因为,教育的优质资源在县城,良好氛围在县城。这种理论推而广之,我把他叫着“大树理论”,优质的大城市像大树,树根伸向遥远的地方,吸取养分,所以,农村的最优质资源被吸收到城市里;最优秀的人才被吸收到最优秀的地方、最优秀的部门。

扒着门缝看历史。我相信一种理论叫“家大业大”。沾化六大家族,都是子孙众多。再考察滨州杜家、惠民李家、无棣张家等众多名门大户,哪一家不是七郎八虎?每当家族子孙众多时,就是家族兴旺时。基于这种认识,我特别喜欢人,尽管我的表现不尽人意,但是,我的认识是坚定的。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