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

发布时间:2017-01-14 00:00:00   145770

杨国夫,1905年出生于安徽省霍丘县洪集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1927年冬,他在油坊帮工时参加农民协会。1928年1月,投身革命事业,任大别山区地下党组织秘密交通员,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C:\fakepath\杨国夫_副本_副本.jpg

杨国夫中将


1929年1月,由于武装斗争的需要,他被选送到中国工农红军,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军游击队分队长、特务队队长,带领一支18人的小分队,活动于鄂东北、豫东南一带。1930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一营连长;1932年3月起,先后任红四军十师三十团三营副营长、营长;1934年3月起,先后任红四军三十军二七O团副团长、团长;1936年12月,任红一方面军第四师十二团团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时,杨国夫任陕北红四师十二团团长。1937年9月,入“抗大”第三期学习。


  奉命从延安到山东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参与创建清河区、渤海区抗日根据地


1938年5月,杨国夫奉命从延安到山东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他和郭洪涛、高克亭、马千里等一批干部,共50多人,历经险阻到达山东,他被分配到清河地区。当年6月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副司令员,1939年10月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司令员,1940年10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副旅长,1942年2月任清河军区司令员,1944年1月任渤海军区司令员,是清河区、渤海区抗日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

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清河区发动组织的抗日武装已达到万人,但是成份复杂,一部分政治基础较强的部队又调给了山东省委直接指挥的第四支队。省委指示将留在清河区的部队进行整编,改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担任副支队长的杨国夫和支队长马耀南密切配合,将政治基础较好的队伍编成1个营,继又扩大为1个团,然后又编成了第七、第八、第十团和寿光独立团。在整编过程中,对那些政治上动摇的部队,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赴现场做争取说服工作,终于在1938年6月完成了改编任务。

杨国夫对清河区平原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有独到的见解。清河区部队活动范围在胶济路以北、小清河以南狭长的地区,威胁着敌人的战略交通线胶济铁路。从1938年冬开始,敌人对抗日根据地频繁进行“扫荡”,斗争艰苦,部队得不到休整,难以继续发展。


C:\fakepath\清河区抗日武装沿革表_副本.jpg

清河区抗日武装沿革表


面对这种局面,杨国夫主张不要骑着铁路打转,要集中力量坚持平原游击战争。1939年10月,他奉命到临沂马牧池向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徐向前、苏鲁豫皖分局书记朱瑞汇报工作,提出了三支队兵力部署不妥和战略发展方向不明两个重大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得到了上级的肯定,明确了清河区发展平原游击战争的战略方向,并确定先在寿光北部的清水泊周围建立根据地,然后向黄河入海口的广大地区发展,改东西一条线为南北一大片的指导思想。

1939年11月,杨国夫率三支队一部越过胶济铁路,直插寿光县北部的清水泊地区。然后,他又指挥部队分三路渡过小清河,经过多次战斗,粉碎了敌伪和顽固派的阻击和进攻,控制了胶济铁路以北、小清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1941年9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副旅长杨国夫与旅长许世友、参谋处长马千里率三旅部队大部进军垦区,打败了长期盘距垦区的国民党武装,收编、歼灭了土匪,解放了垦区全境,开辟了小清河以北以垦区为中心的活动基地,开创了黄河入海口一带广大地区,打通了与冀鲁边地区的联系。这个战略转变,对坚持清河平原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指挥反“扫荡”和“蚕食”作战,为创建和巩固渤海地区抗日根据地和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创造了丰富经验


1942年至1943年,敌人发动万人大“扫荡”时,八路军在此地区自由机动,反转迂回打击敌人。杨国夫指挥部队和民兵胜利地粉碎了日军对清河地区的数次“扫荡”和“蚕食”,充分显示了他的胆略和智谋,为创建和巩固渤海地区抗日根据地和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创造了丰富经验。

1942年夏天,日寇重兵合围清水泊地区,杨国夫和指挥机关为掩护群众转移,被敌人包围在清水泊。在敌人扬言“活捉杨国夫”的喊声中,他的警卫员王来西急中生智,跨上他的枣红马,飞奔突围。日寇误认为杨国夫突围了,急调大队追赶,趁此机会,杨国夫和军区组织科长王若杰率部端起刺刀杀开一条血路,带部队安全突围,而王来西就牺牲在这次战斗中。

1943年是清河平原战斗最频繁最激烈的一年,这一年,垦区一带敌人5000人以上的大“扫荡”、大“蚕食”就有4次、万人以上的2次,斗争非常残酷。在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中,特别是夏、冬两次战役中,杨国夫先后指挥拔掉了广北三里庄、北隋、博兴沙窝店子、垦区陈家庄、广北斜里巴、清西王家庄、韩家堂、清东八面河等近200个敌伪据点。冬季反“扫荡”中,面对日伪军出动2.5万人、1个骑兵旅团并有飞机配合的严峻形势,杨国夫指挥部队采取灵活战术,使指挥机关和主力部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各分区部队利用敌人集中兵力进攻中心根据地的时机,运用“翻边战术”,纷纷出击,打得敌人首尾不能相顾,持续21天的大“扫荡”以抗日军民的胜利而告终,三支队被山东军区通令嘉奖。


C:\fakepath\杨国夫司令向利津战斗中的支前模范颁发奖旗_副本.jpg

杨国夫向利津战斗中的支前模范颁发奖旗


在根据地人民缺衣少食的困难时期,杨国夫率领部队与群众同甘共苦,以野菜充饥,并发动干部战士和根据地群众打渔晒盐、开荒种地,进行生产自救,从而胜利地度过了灾荒。1944年夏季,渤海军区发起夏季攻势,8月18日利津城解放。1945年4月,发起滨县蒲台战役,滨县、蒲台县城相继解放。


指挥山海关保卫战,以1个多师兵力抗击国民党4个正规军进攻,为主力部队出关争取了宝贵时间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部队整编,渤海军区主力编为山东野战军第七师,杨国夫兼任师长,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中共中央迅速从各解放区抽调干部和部队奔赴东北战场。1945年10月初,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杨国夫率七师挺进东北,途中,受中央指示组织了山海关保卫战,担任总指挥,以1个多师的兵力,抗击了国民党4个正规军的进攻,坚持半月有余,为主力部队顺利出关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形势非常不利的情况下,他甘愿受到上级的追查,果断地下达撤出战斗的命令,保存了有生力量。山海关保卫战是东北解放战争的第一仗,迟延了国民党军进入东北的时间,掩护了关内后续部队和地方干部安全进入东北,对于开辟和创立东北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1946年10月,杨国夫任东北民主联军六纵队副司令员,1948年10月,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副军长,参加了四平攻坚战和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战役、辽沈、平津等战役。


在山东战斗、工作了32年,遗著《战斗在清河平原》表达了对山东的深厚感情


1949年6月,杨国夫调任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52年6月,任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副校长、校长。1954年10月,到中南军区高干班文化速成中学学习。毕业后,1957年8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70年经国务院任命,兼任黄渤海区渔业生产指挥部指挥,1973年兼任山东省海上安全指挥部指挥。1975年8月,任济南军区顾问。1977年12月,当选为山东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杨国夫被授予中将军衔。“文化大革命”期间,杨国夫受到错误批判。1981年7月,中共济南军区党委为杨国夫出平反决定同年秋,杨国夫不幸身患肺癌1982年2月4日病逝于北京。

杨国夫在山东战斗、工作了32年,他对山东非常有感情。1985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遗著《战斗在清河平原》,该书由徐向前元帅题写书名,洪学智上将作序。在该书的结尾,杨国夫深情地说:“清河、渤海平原,我的第二故乡!”


(作者:侯玉杰)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