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家族与魏氏庄园

发布时间:2017-01-25 00:00:00   80365

惠民县魏氏庄园是与四川省大邑县刘文彩家、山东省栖霞县牟墨林家齐名的国内三大庄园之一这座典型的城堡式庄园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垣建筑和北京四合院式民居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城堡式建筑群。

庄园城垣南北长84米,东西宽46米。墙高10米,根基厚3.8米,顶宽1.5米,结构采用明清城墙的传统模式,内为三合土夯筑,外砌青砖。顶部外侧设垛口,内侧砌女儿墙。墙体内壁四周有拱券形壁龛,内有上下两层对外射击孔。城墙东南角和西北角建有两个半突出墙体的圆形炮楼,各分上、中、下三层,每层均砌有射击孔。

平面布局按照中国民居传统方式,沿南北纵轴对称设计,并按前堂后寝的原则依次排列,整个院落错落有致、流线分明。住宅群体共三进九座院落,共有大小256间房屋。院落群由中路主体院落和东西侧跨院组成,属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住宅。院落间设有通道、房屋间以夹壁墙和暗道相连,通过石流向内宅供水,供物靠内外相通的壁洞取暖采取传统的火炕式。城堡内有粮仓,地下埋有大量煤炭,有水井,遇到战争或灾荒,即使经年不开城门也有生活保障。

1996年12月魏氏庄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滨州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魏氏庄园是魏氏家族几代人财富积累结果。惠民县魏氏家族是明朝初年由河北枣强移民而来的,其中一支到清朝中期的魏学潞时,家境开始富裕。魏学潞有两个儿子,只有小儿子魏毓柄有5个儿子,分别是魏振英、魏振庄、魏振芮、魏振莱、魏振菖,其中魏振庄有3个儿子,分别是魏景魏景昉魏景旭,魏景无后,过继魏景昉惟一的儿子魏肇庆,魏肇庆就是魏氏庄园的具体建设者。魏景旭有一子魏肇祥,娶户部侍郎游百川之女。


魏学潞:弃儒就商经营日用百货,魏家成为富户


魏学潞,字思舟,太学生,乾隆二十年(1755年)出生。作为读书人,因家计艰难,他正式弃儒就商,曾说:大丈夫不能建功立业名扬天下,亦当学陶朱公财富无敌。

他初始主要经营日用百货,利用魏集村靠近大清河,货物运输方便的优势,逐渐与济南、天津、海州等地的供货商建立了固定关系,并开始赊销,贸易红火。

在与一大客商合作3年后,因为对方发生重大变故,赊账未付而货款全免,致使他做了无本买卖,到1812年魏学潞去世时,魏家已是当地的富户了。


魏毓柄:涉足银钱、当铺、食盐等行业,魏家急剧暴富


魏毓柄,字善持,太学生,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出生。虽然魏毓柄是次子,但是哥哥无后。他发扬光大了父亲的传统生意,利用靠近大清河的优势,购置了船只,并且修建了自己的码头,与济南、大连、天津、海州等地的业务往来更加密切。

随着资金的雄厚,魏毓柄将眼光放在暴利行业上,他开拓了银钱生意,抓住银钱涨价的机会,提前与蒲台县的各银号订下买卖合同,待到涨价时再全部卖出,利润丰厚,有“魏集一张柄,卷了蒲台城”的传说。

他又在惠民县城、蒲台县城等地开设当铺。盐业属于国家专营,一本万利,他又借助于官府的支持,做食盐业务。因此,在魏毓柄时期,魏家急剧暴富。魏毓柄经营各地商铺,非常辛苦,他亲自走南闯北开拓市场,虽然家境富裕,却非常节俭,日用器物都很朴素。

魏毓柄本是读书人,有了经济实力,他也追求社会地位,热心公益事业、捐助贫苦百姓。1836年,惠民县建设考棚,因为财力不足,动员地方士绅捐助,魏毓柄带头捐助800两白银,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知县将他的事迹上报,得到了布政司理问的虚衔。

魏毓柄的5个儿子均为秀才出身,其中长子、次子均先他而去,三子过继给了无后的哥哥,到1841年他去世时,两个小儿子尚且年幼。魏毓柄的第五个儿子魏振菖非常有名气。


魏振菖:救济贫困热心公益,被称为善人


魏振菖,字菊田,道光十三年(1833年)出生,太学生,候选守备。他少承父业,性格豪爽,做事果断,经常救济贫困的乡亲,乡里有公益事业,往往带头,因此被称为善人。

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夺大清河道入海,惠民县开始遭受黄河泛滥之苦。1856年,惠民知县凌寿柏捐资倡议修建白龙湾堤工,魏振菖捐制钱五千缗。1858年复修白龙湾堤工及修龙王庙,又捐钱二千缗。

1859年开始,他独自承担了修建谭马埽河堤,历时4年,大堤东西2公里多,所占用的民田均由他出资购买,同时修白龙庙一所,共花钱7万余缗。

1860年,当地发生饥荒,他施济村民红高粱400余石。1864、1865年,又施济附近村庄红高粱700余石,谷子200石,并独自出资修建本村的关帝庙。

他晚年家道中落,有人认为非常可惜,他慨然曰:“从古无不败之家,以善遗子孙与以财遗子孙,冥冥中必有能辨之者。”1871年去世。


魏景:出资赞助修黄河大堤,操劳过度未完工即病倒


魏景,字际熙,太学生,道光三年(1823年)出生。他的大伯和父亲均早逝,过继给了大伯。他侍候生母和嗣母同样尽心,颇得老人欢心。

他性格豪爽,敢于承担事情。乡里有文昌阁,年久失修,他倡议进行了重修。县里准备建设三台书院,他积极倡导并出资赞助,完工后,他又捐助了膏火费。

1854年,北伐的太平军到达连镇,武定府实行戒严,官府倡导地方办团练自保,急需粮饷他首倡捐资并出面劝众乡绅捐饷。惠民知县将他的事迹上报,得到了候选郎中的虚衔。

1856年春,惠民知县凌寿柏倡议修建黄河大堤,他和叔父都带头积极捐资他看到谭马埽旧堤残破,河流冲突十分危险,而远近村民苦于工费浩大,无能为力。他准备好了酒饭,约请乡里德高望重的老者,对他们说:“水势危急,堤如不保,则吾乡不可问矣,予请自任斯役。”大家高兴异常,当日就动工,民工的口粮、修堤的器具全部由他一个人承担。他每天都亲自率领民工在工地上,5个月的时间,完成大堤近千米。

由于操劳过度,工程未及完工,他就病倒了,临终嘱咐家人要加倍努力,保证完成修堤任务。1857年春去世,无子,过继侄儿魏肇庆。


魏景昉:荒年赈恤乡邻,捐钱修筑村庄围墙躲避战火


魏景昉,字凝熙,太学生,道光十七年(1837年)出生。3岁时父亲去世,4岁时祖父去世。和魏氏家族其他成员一样,自幼读书。

他为人厚道,虽然家境富裕,却非常俭朴,施与他人从来不吝啬,家族中有贫穷者,经常给赈恤,遇到荒年,就捐出钱粮,每日发放,有百余家被他救活。

1861年,捻军一部攻到黄河南岸,他紧急捐钱修筑大堤,并纠集众人巡防河堤,遏止捻军北渡。他又通过捐钱的途径,被任命为刑部员外郎,到北京任职,他对待所有的案卷均加意推勘,经他审定的文书都比较公允。

1865年冬天,咸丰皇帝梓宫大典期间,他担当定陵陪祀官。1868年,魏景昉居家期间,捻军转战于鲁北一带,数次进入惠民县境,他又捐钱万余缗修筑村庄土围墙,聚众防守,远近居民都到魏集村躲避战火。魏景昉喜好藏书,遇到善本,往往不惜重金购买,因此他家中藏书丰富。1876年去世。


魏肇庆:策划并历时4年完成魏氏庄园建设


魏肇庆字燕昌,咸丰三年(1853年)出生,秀才。生父魏景昉,过继给伯父魏景,兼承本家。魏肇庆幼年聪颖好学,4岁时,嗣父去世,19岁时叔父去世,23岁时生父去世,25岁时生母去世,因多次主持办理丧事,耽误了考,故弃儒从商

鉴于穷人的孩子因无力延聘塾师而失学,他出资盖房子立私塾,让农民子弟入学1881年,惠民县遭受灾荒,他为县粥场捐银600后又捐谷1500石,以赈饥民。为此,惠民知县沈世铨题赠好善乐施匾。他和他的先辈们一样,也积极捐助河工。1886年,沈世铨重修《惠民县志》,他首捐银500两,使县志得以顺利地编修、出版。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军饷困难,捐银1000两。惠民知县将此事上报朝廷嘉奖,授予同知的虚衔

魏氏庄园是魏肇庆策划并完成的。1890年至1893年,历时4年,完成庄园的修建。1894年春,择吉日,携妻乔迁新居。时过8年,即1902年,因病而

肇庆之所以建设堡垒式住宅,一是因为清朝末年社会动荡,御敌防盗的需要。除捻军等大股部队数次进入惠民县境外,鲁北各地的土匪神出鬼没,勒索、绑票非常出名,1888年,魏家就曾经被盗贼光顾过。

二是因为黄河经常泛滥,防范水患的需要。自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后,几乎年年在济南以下决口,严重地威胁着邻近黄河的魏家财产以及人身安全。庄园地基高出平地3米多。之所以能够耗费巨资建成堡垒式住宅,主要是靠经营钱庄、盐铺及当铺等暴利性产业。

魏肇庆有两个儿子。长子魏1877年出生,1897年考中举人,曾在京任内阁中书,做些秘书一类的事务,后弃职回乡管理族务。但举人出身的魏,缺经商才能和兴趣,又逢社会动荡,家族产业日渐凋零。1930年去世。魏肇庆子魏杰,1882年出生,无后1903年去世。堃有3个儿子,老大早逝。抗战胜利后,老二随国民党军队到了济南下落不明。老三也早逝,留下的儿子被妻子改嫁带走。

1946年土地改革时,庄园被人民政府没收,成了中共惠民县第七区委的驻地,建国初期再被改成粮站,1993年粮站搬出,庄园从此成了真正的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侯玉杰)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