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名门望族】(46)沾化吴家:民国《沾化县志》立传人物超五十个 后人曾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发布时间:2019-06-16 22:53:28   638049 作者:侯玉杰

明朝成化年间,山东平度州的吴宣辗转至沾化县烽台李村,入赘于该村李家。其后,清朝初年,吴宣的六世孙吴汝为考取进士,上书皇帝,请求恢复本姓,得到允许,遂立族谱,尊吴宣为始迁祖,“沾化吴家”由此逐渐列入当地名门行列。

在此特别说明,宋朝宰相范仲淹一样,在没有获得皇帝批准恢复本姓之前,他的名字叫“朱说”同样,在没有恢复本姓之前,吴汝为叫“李汝为”,为叙事方便,袭称吴汝为。

吴家发起于明朝中期,后代陆续外迁。吴宣之孙吴应元考取秀才,吴宣玄孙吴茂华考取贡生。吴茂华有三子,即吴汝为、吴汝亮、吴汝桢,吴汝为、吴汝亮同科举人,吴汝为再上一层楼,考取进士,吴汝桢是国子监生,兄弟三人均称英才,把吴家带入辉煌。进入民国之后,吴家保持了人才辈出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烽台李村的吴鸣岗曾经担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合计吴家有2名进士,分别是吴汝为(1649年)、吴湘(1757年)。另有11名举人,分别是吴汝亮(1642年)、吴楠(1669年)、吴协札(1708年)、吴松年(1717年)、吴鹗峙(1720年)、吴继震(1736年)、吴江(1752年)、吴观稼(1795年)、吴沣(1798年)、吴观立(1801年)、吴肇芓(1828年)。

民国《沾化县志》为吴家立传的人物超过50名,新中国新修《沾化县志》亦有数名吴家人物。知名人物如下

 

吴汝为

 

民国《沾化县志》有吴汝为传

“吴汝为,字康功,号盘陆。顺治己丑(1649年)进士,授麟游知县。邑在万山中,数经草寇高迎祥等蹂躏,编户仅存八百五十八人,额赋如故。汝为泣请大吏,再疏题豁荒粮盐课,民困始苏。又于山溪要害,置守堡十二所,以防盗贼,修学校,辑邑志,多方风劝,邑称大治。艰归。麟人转饷数百里。服阕,补阳春,版图初设,群盗负固,汝为统民兵,直入巢穴,擒戮巨魁三人,纳款四百余人释为良民,余俱解甲帖服。巨豪据险逋赋,推诚劝谕,即自输将恐后。寻以吏策诖误,事白,补庐江,未抵任卒。祀麟游名宦,复建专祠祀之,祀忠义祠。”

吴汝为是崇祯癸酉科(1633年)的举人,即明朝的举人,是清朝的进士,他是今沾化区黄升镇灶户王村人。

吴汝为颇有政绩,新中国首部《麟游县志》有传记,其在麟游的名声比在家乡更大。整理《麟游县志》吴汝为传如下

吴汝为,山东省沾化县人,己丑(1649年)进士。顺治八年(1651年)至十四年(1657年)任麟游知县。清初,继明末田赋册藉所载,麟游全县耕种熟地151645亩,折征粮1883.3石。实则大半人去地荒,仍按原册籍熟内包荒之地亩征粮,是以人民负担奇重,呻吟颠沛于饥饿之中。本县绅民曾再三呈报,荒地之粮。顺治五年(1648年),凤翔府派推官李淮清查麟游荒地绝丁实况,该李竟遥令麟游知县自丈具报。知县不能体恤民困,竟仍照旧册上呈,成为定案。顺治八年(1651年)孟冬,经吴汝为实地查访,详阅征粮红薄,每年田粮欠多完少,系因人多逃亡,地荒粮在,负担特重之故。他即于九年(1652年)三月遍踏全县,将见现种熟地普遍丈量,只得熟地69640.87亩,其余全是荒地,当即具册详报各上司,请求除荒免粮。凤翔知府王绩圣,刑厅周文彬,布政司,军门金砺诸大府批曰:“麟自明季兵灾以来,几经残破,叠罹凶荒。其人民杀掳、饿毙徙逃者十之八、九,存者十不及一,以致田粮原额地率多抛荒,田粮逋累。仰布政司择委廉官,会同该县知县,履亩复丈清楚册报,以便会题。”嗣经凤翔府派勾延林到县,由吴亲自向导,同田养儒等各地里老,按里逐段清丈后,据实报称:“麟游居万山之中,举步即山,马不堪行,众皆攀葛附藤而上,及至绝巅,四望皆山,环视其下,尽是坡、陵、岸、崖,不成片断。至一庄所,颓垣败壁,满目荆榛,职目稽惨然。不敢殚劳,按亩丈量,逐段查对,诚有如许荒地也。职再四稽核历历皆真,遵将丈明漏荒地粮花名册,造册具结,相应报府。”吴汝为恐其上司积压搁置,无人催理,又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月迭次上文,反复恳催。经上、下纵横核批、咨转,最后由军门金砺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会题,四月十三日奉旨御批“户部议奏”。户部于四月二十二日报奏,将漏报荒地粮照数蠲豁。二十三日,圣旨御批“依议”。至此,麟游得由原熟地151645亩内,剔除荒地82005亩,实征粮熟地69640亩。征粮由原1883.3石减为858.79石,较前每年少征1024.24石。麟民重负去其大半。

吴汝为在请免荒粮之时,又上文请减盐课。“盐课一项并纸鞘价银原为389.076两,乃一万余口人食盐课额,兵荒后仅存八百余丁,尚有逃亡,空赔盐课。曾于顺治十三年四月又报文称:麟民久不食盐,空赔盐课,以八百余丁而赔一万余丁之课,职自顺治八年十月到任,六、七、八年之欠课,追征并急,委难赔完,无奈卖掉原籍骑来之马,揭东人重利之债,又不能完,则卖废庙之树木、破钟……代民赔其盐课。”至顺治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始由盐院转报,引目宜均一款,地方消乏者,以本省额设盐引均匀派销。经部议准可免减麟游盐课。

又有契税银四两,及课程款项名目繁多。吴汝为上报云:“按课程一项,原系明末款项,兵灾后案卷无存,不知此银何出,追征何人,经询问故老,说是水磨课程。念麟地百里荒山,通无集市,人迹稀少,并无水磨踪迹,载有课程空名,数十年无征无减,虽为数无几,而有名无实,官民并累。再有契税银,麟地无房,居民窑穴,今多为虎狼之窟,满目荒芜,虽兴屯,官与牛、种招垦,尚且无人开种,安有买地纳契税者?”减粮免盐课后,年余外逃百姓渐归,数年之间,人口大增,几至野无旷土。

吴汝为见民食日饱,而财源未开,穿衣日用无着,乃因地制宜,议在山坡沟渠大种核桃树,设想将来以核桃换买棉花,教民纺织,解穿衣之困。并在澄铭窑、北马坊两地开设陶瓷窑,增加经济收入,改变民生凋敝惨状。吴在麟游为政六年,关切民衣民食。顺治十四年丁母忧,去职时百姓含泪远道相送,依依惜别,人感其德呼称为吴爷。在县城兴国寺建祠竖碑,以怀其人。祠碑毁于战乱。

 

吴汝亮

 

民国《沾化县志》有吴汝亮传

“吴汝亮,字仲闇,号海峤。汝为弟。明崇祯壬午(1642年)举人。康熙初,授江南江宁令。时邑漕一石常费至数石,由里胥而上,皆取盈于此。亮至,并条粮耗羡悉去之。有巨商馈千金,不受,更馈鮭菜十余器,既发,得明珠百余颗,怒却之,商大惧,不敢入境。旧藩尚额驸家口赴粤东,巨艘百余,蔽龙江上下,亮静以待,充以常供,上官交倚重焉。会城频火,动烬数百家,迹之,得火者与火具,诣审则旗厮也。亮以众怨难解,状白于将军,竟置诸法。秣陵镇质库杀人,趋至镇,点查保甲,至一人词色顿异,检其家,血衣在焉,众皆惊叹。其他异政多类此。以疾卒于官。著有《徒水钓草》《半紫楼稿》藏于家。祀忠义祠。行谊载《一统志》。”

 

吴继震

 

民国《沾化县志》有吴继震传

“吴继震,字东皋。乾隆丙辰(1736年)举人。博览强记,肆力于经史子集,释仙稗杂,涉猎无遗,所居书籍环绕,寝馈其中。四十年外,游必步行,携笔楮酒具,访古迹碑碣,悉必纪为文以志之。诗意和平,多乐府古体。上官闻其名,征修《山东通志》,邑中今昔事迹,能考实,不为臆说。著有《琴川》《慎余》,各集七十余卷,时有腹笥之目。纂修邑志未梓。”

吴继震是今沾化区大高镇时家村人,他在钩盘河畔建房居住,因河至此析为六七股支流,状如琴弦,故称“琴川别业”。

 

吴沣

 

民国《沾化县志》有吴沣传

“吴沣,字东注,号岂园。乾隆戊午(1738年)举人。历署江西新淦、高安、龙泉、乐平、崇仁、新喻等县,善决疑狱,凡事涉非常,上宪多委审讯。有妇人讼其前子雇役助挞其子,而证其不孝。子方十三岁,沣勉子以孝,而重笞雇役,逐之境外,且责其父之昏愦。辞任去数载,复经故邑,前被讼之子已入泮,闻沣至,来谢焉。居家善事双亲,兄弟之间,怡怡如也。为文纵横驰骤,有苏长公之风,诗尤豪放飘逸。著有《萝月山房诗草》。

 

吴湘吴江兄弟

 

民国《沾化县志》有吴湘传

“吴湘,号素轩。乾隆丁丑(1757年)进士,选庶吉士、旋授检讨,转户科给事中。奏牍侃侃持大体,如论勾到、论廒座、辨籍贯等事,传诸邸抄,人皆诵之。生平刚正不阿,人莫敢干以私。”

吴湘是今黄升镇郭王村人。

民国《沾化县志》有吴江传

“吴江,字南川。举人。幼聪敏,性纯孝,母病割股疗愈,父丧,居庐,夜大风雨,抚棺号泣,邻里恻凄。拣滇南知县,以失仪忤上官,降选汶上训导。晚岁家居授徒,劳观察树棠、杨进士黼、杜亚元坊、岳方伯镇南,皆出其门。著有《四书管见》《两论参》《一十草园课艺》《曲阜课艺》《济南课艺》《万里草》《近体诗》《李春山房古文》。”

吴江是吴湘的弟弟,乾隆壬申(1752年)举人。

 

吴赤云

 

新中国首部《沾化县志》有吴赤云传,整理如下

吴赤云(1893~1963),名龙升,以字行世。今古城镇于河村人。幼年从师祖父攻读诗书,1906年考入县立学堂,1911年考入山东政法学堂,同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1月到烟台参加光复军,是年底转为国民党员。1913年入山东陆军第五师随营学校,1915年毕业,随军赴徐州、浦口、镇江一带参加反袁斗争。1920年脱离军队,经吴瑞洪介绍到开封吴仲琳处学习书画。在此结识共产党人彭湃,思想深受熏陶。1922年5月,受广州革命政府指派去苏联伯力招募华侨武装。时值直奉战争,几经周折,月余方到伯力,华侨武装因供应不济已解散,招募未果。8月回到吉林,创办《十六人月刊》,宣传“民主、统一、共和”。是年冬应聘赴长春办《大东日报》,发表文章,反对日本侵占东北,遭日人各家报纸围攻,被迫离长春回北京。1923年在北京联络进步人士反对曹锟贿选,参与发动6个警察署暴动,并赴天津筹措枪支弹药。1924年投归冯玉祥部。1925年,被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岳维峻任命为别动队司令,辖3个团、2个独立营,到天津及山东惠民一带讨伐张宗昌。后代行国民军山东民军司令,1927年改任直鲁民军总指挥,与孙传芳、张宗昌在津浦路交战。1928年任战地委员会高级参议,从徐州随军北上。是年6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在泰安成立,被任命为滨县县长。任内亲自指挥打退土匪徐金奎的武装突袭,使县城免遭屠掠。1931年秋,任收复东北失地委员会委员,奔走于山东、上海之间。1933年任李济深等创建的中华共和人民革命政府驻华北代表,并通过南汉宸与中国共产党北方局取得联系,在北方局的指导下从事革命工作。1937年抗战开始后,接受八路军总部指示,去湖北国民党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任军事特派员,后到河北、山东一带组织抗日武装。抗日战争胜利后,去北平,同驻香港的李济深取得联系。1948年赴香港参加了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会议),被委任为山东省分会筹备委员会负责人。平津战役期间,他奔走平、津,致力于国民党驻军上层人士的疏通联络工作,直到北平和平解放。1950年回济南,同李澄之、范予遂创建山东省民革,任常委、社联部主任。后被选为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委员和政协济南市委员会常委,为祖国的统一而努力。1963年病逝于济南。

 

吴鸣岗

 

新中国第二部《沾化县志》吴鸣岗传,整理如下

吴鸣岗(1916~1995),大高镇烽台李村人。北平燕京大学毕业后,在济南市从事教育工作。1948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济南私立正谊中学、济南私立懿范女子中学、济南私立黎明中学、济南市第一临时中学、山东政治学院、山东师范学院任教。济南解放后,历任济南扶轮中学校长,济南市各界人民代表会协商委员会副主任,济南市民政局副局长、局长,济南市文化局局长,政协济南市第一至八届委员会副主席,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名誉院长,政协山东省第二、三、四、五届委员会常委,第六、七届委员会副主席。1995年3月病逝。

吴鸣岗的父亲吴瑞洪(1878~1932),字儒范,优廪生,1912年,与孙中山相识。1919年,当选为省议会议员。曾任山东公电局局长、山东教养总局局长。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