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滨州成长足迹:1954年惠民专区各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相继召开

发布时间:2019-07-12 09:31:24   42911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编者按:7月7日起,滨州网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滨州成长的足迹》大型专题报道,将持续到国庆节。敬请收看!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更是推动“富强滨州”建设的奋斗之年,滨州发展将掀开新的一页。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此,引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六问”之“梦想之问”——在滨州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梦幻之旅”的成功实践。在苦海沿边的烂泥滩上建设滨州港曾是一个梦,几十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把一个个大土坑、一片片低洼地变成“四环五海”,十几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曾经是光秃秃、白花花的盐碱地,十几年的“林水会战”干下来,变成了林河湖草生态系统完善的园林城市,梦想变成了现实······

让我们一起深刻回顾1949年以来,在滨州这片热土上曾经的奋斗足迹,也期望无数前辈的奋斗成为我们前行的强劲动力。】

年度大事

1.7月,根据《新宪法》(草案) 规定,全区15个县先后召开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共选举出席省人代会代表41名,县人民政府改为县人民委员会。

2.7月,全区分批展开审查干部(简称“审干”) 的工作,历时3年,至1957年6月结束。审查为更好地培养使用干部打下了基础。

3.8月, 全区机关整编工作基本结束,专区和各县共有1268名编余人员,已精减1067人。

4.9月15日, 北镇至张店公路改建工程竣工,成为全区第一条晴雨通车的粒料路面公路。

   持布票到布店买布。(资料片)

5.9月15日, 开始对棉布实行定量凭票供应。1983年12月1日取消。

6.9月, 惠民专区各级银行开始发放贫农合作基金贷款,支援农业合作化运动,到翌年底,全区共发放上述贷款570万元。此项贷款,除收回很少部分外,豁免520万元。

7.9月15日,惠民专区接收一批军转干部,共188名,转业前曾在山东省第一革命残废军人速成中学培训,来地方后各级党组织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进行了适当安置,不久惠民地区又从德州青岛桓台荣军学校接收三批军转干部。

8.10月15日,中共惠民地委对农村整党工作进行总结,全区已有84%左右的农村党支部进行了整党, 有3418名不合格党员退党或被清除出党,但还有529个支部、2.67万名党员未参加整党, 已进行整党的还有232个乡没达到要求,需进行补课。中共惠民地委确定,全区农村整党要于1955年底前全部结束。

填写入社申请表。(资料片)

9.这一年,惠民专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筹备委员会建立,全区共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178处(个),社(组)员2695人。

10.全区麻疹流行,专署及时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全区患者22657人,死亡95人。

时代印记

各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相继召开

为使人民政权在组织形式上逐步完善,充分体现新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工作的指示》。惠民专区行署据此领导和部署各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人民民主制度的确立和建设工作。在不具备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条件的情况下,推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确立选举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参政议政的作用。然后,在开好各界人代会的基础上,进行了民主建县、建乡工作。惠民专区县级各界人代会及乡农代会于1949年冬已先后召开,1950年各县、乡各代会一般召开过3次,在镇反、抗美援朝、结束土改三大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1951年后,全区又连续开展了民主建乡、民主建政,对巩固人民政权、改进干部作风、提高群众民主意识、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推动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均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建立,社会秩序日渐稳定,广大人民群众的组织意识和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加强各项政治建设,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成为全党的重要任务。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要求全国以乡镇为起点,分别召开乡、县、省人民代表大会,逐级选举乡长、副乡长,县长、副县长以及行政委员会和各级人代会的人民代表。3月1日,《选举法》颁布实施,其主要特点,是选举权具有普遍性和平等性,进行全民普选。

根据《选举法》的要求,惠民专区因其本身不是一级地方政府,在不具备召开人民代表会议条件的情况下,领导和部署了全区各县取代各代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此时,各县的乡、镇及其行政委员会已经建立,村闾长制也已被取消,召开县人代会的条件已经成熟。

1954年7月2日至16日,全区15个县相继召开了县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普遍认真审查和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通过了《关于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决议》,处理了群众提案,研究了当前重大的工作任务,并选出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41名。

各县人民代表大会同时宣布,原县人民政府改为县人民委员会,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其常务委员会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予以撤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区的各县、乡作为一项根本的政治制度正式确立。从反动统治者专制独裁政治,到人民民主政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次伟大的变革。全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和民主制度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54年8月,第一届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从而确立了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又确立了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同时,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关于在市和重点县设立政协组织的规定,1955年以来,惠民专区结合本地民主人士和爱国华侨稀少的现状,部署部分县相继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了县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前,全区共有7个县相继成立政协常委会,建立政协组织。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84年5月,惠民专区当时所辖的8县1市全部恢复和建立了政协组织。

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1954年 1月23日,地委向全区各县委发出关于召开党的代表大会的指示,要求各县委要“毫无例外地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在地委的直接领导下,至1956年6月7日,惠民专区的15个县均召开了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各县的第一届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

撰稿:张文  闫少青  顾超峰

往事钩沉(一)

麻疹防治从“土方”到冻干疫苗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在未应用麻疹疫苗之前,麻疹发病率及病死率占儿童传染病首位。

1954年间,惠民地区曾出现过一次严重的麻疹流行。据《惠民地区卫生志》记载:“1954年,惠民地区12个县区不完全统计,共发生麻疹22657人,死亡295人;1955年春节后,先有利津、广饶、蒲台等县发现麻疹流行,相继遍及全区,自1月初至2月10日,不完全统计共发生麻疹2381人,死亡35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惠民专区麻疹发病非常严重

根据资料记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惠民专区麻疹等传染疾病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而且每隔几年都会出现一次麻疹高峰,1959年出现一个较小的流行高峰,1963年全区发病50722例,1966年发病50383例。

从发病率能够更直观地看出当时惠民专区形势的严重:国家卫生部统计,1950~1965年,未进行麻疹疫苗大规模接种前,我国年平均麻疹发病率为590/10万,这意味着每10万人中有590个发病病例。而《惠民地区卫生志》统计的麻疹发病率显示:1955年发病率为800/10万,1962年发病率高达1400/10万,1965年发病率达到1300/10万。

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只能在发病时采取防控措施。当时惠民专区防疫站防治的主要措施是及时隔离,推广胎盘粉、贯众粉等药物预防,并广泛宣传防治常识。

接种麻疹疫苗。(资料片)

孩子生疹子,农村的“土方”和忌讳

“孩子出过疹和痘,才算解了阎王扣”。这是当时农村的一句俗语,痘指的是天花,疹就是指麻疹。对于当时的父母来说,孩子“生疹子”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当时有不少孩子因为麻疹死亡。

小孩生麻疹时,会憋得喘不过气,父母能做的是帮着孩子散热,也因此农村中出现一些“土方”和忌讳。据许多农村老人回忆,初春时节是麻疹的高发期,每次都是差不多年龄的孩子一块发病,年龄多在两三岁。生疹子的时候,孩子浑身长满小疙瘩,憋得喘不过气,甚至眼白里面都有疹子。其中有个忌讳就是,孩子生疹子,这家父母就会在门口挂个帘子,提醒外人不要再来串门。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迷信说法,怕外人来了相“冲”,惊着孩子发汗。真有要事,客人进门会在身上系块红布。二就是防止没生过疹子的外人进来被感染。

医药缺乏的情况下,村里有好多帮助发汗的“土方”:将孩子捂在厚厚的被窝里,然后到河边去挖刚出芽的苇锥儿,回来放上香菜根、红糖,熬出来让孩子喝。还有一种就是火烤,在屋里放个脸盆,点上干草,就着火头把被褥、毛巾烤热了,捂到身上、头上,帮助发汗。等到孩子一身汗出来,疹子也就好的差不多了,呼吸也顺畅了。而且父母都知道,发汗时不能出去见风,否则可能留下后遗症。

从1968年起我区开始接种麻疹疫苗,但在1978年以前疫情仍反复

麻疹疫苗出现后,麻疹的预防成为重要工作。1965年,我国开始使用液体剂型麻疹疫苗,1968年惠民地区首次接种麻疹疫苗,当年安排接种25万人份。

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最开始的麻疹疫苗,和预防天花的牛痘一样,是直接在胳膊上划个小口接种的,通俗的说法叫“种斑子”。滨城区秦皇台乡一位村民回忆说,“种斑子”的时间选在初春时节,接种的医生来到村里,在接种者胳膊上划开一个小口,然后加入疫苗。在接种疫苗以后,7天左右接种者胳膊上的伤口就肿了起来,还会慢慢向外扩散,有流脓的症状,有的人还会发烧,等到20天左右的时候,伤口就愈合了,最后只剩下一个疤。当时村里还有种说法,接种了疫苗要多吃虾酱,能起到加速扩散的效果。

但是,由于当时计划免疫尚未实施,麻疹发病率仍时有反复。《惠民地区卫生志》中的“麻疹发病率曲线图”清楚地表明,1970年、1972年、1977年再次出现麻疹发病的三次小高峰,直到1978年以后才趋于平稳,维持在较低发病率上。

接种疫苗。(资料片)

国家疫苗接种方式的变化,显著降低了本地的发病率

1978年后麻疹发病率趋于平稳,主要是国家实施疫苗接种计划的结果。1978年国家对于疫苗接种进行了计划:在8月龄接种第一剂,于7周岁接种第二剂。并且采用冷链系统,让疫苗在保存、运输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持续保冷,提高有效期。而在1986年,我国将麻疹疫苗剂型从液体疫苗改为冻干疫苗,提高了疫苗的稳定性。

这些改变在当时的惠民地区有着显著效果。据《惠民地区卫生志》记载,1981年全区发病人数减为501例。1984年地区起草了麻疹管理常规,从疫情报告、个案调查、疫区调查和预防措施四方面做了具体要求。

到2005年,全国麻疹疫苗第2剂次免疫程序由7周岁提前至18月龄~2周岁接种,疫苗剂量也由原来的0.2毫升/剂次调整为0.5毫升/剂次,接种2剂后,保护效果理论上已可达到98%。

撰稿:张猛猛

往事钩沉(二)

滨州第一条晴雨通车公路 ——张北公路通车

自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底,惠民专区广大人民群众在地委领导下,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新民主主义改革与建设,胜利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公路、交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至1952年底,全区公路通车里程增至595. 8公里,桥梁增至105座,长达1635. 5米。运输工具也逐渐向汽车、拖拉机等机械化转化。

1952年,党和政府经过反复酝酿,编制了进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中一项基本任务就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一五”期间我区积极兴建公路和扩大机动车运输规模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和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惠民专区先后制定了《1953年至1957年工业建设计划》和《1953年至1957年农业生产五年计划指标(草案)》。此后,惠民专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惠民专区从此进入有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惠民专区也将工业建设作为五年计划的重中之重,交通不仅是工业部门之一,而且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物资运输手段,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五”时期,惠民专区的公路、交通运输业得到了大的发展。一是积极兴建公路,扩大了机动车辆运输规模;二是原有的人畜运输工具在不断更新中得到了改善;三是新建桥梁,保证了运输道路的畅通和提速。交通、运输业的长足发展,为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1952年10月,随着地委、专署驻地迁移北镇,地区“北镇运输联队分公司”随即成立。公司共有汽车96辆,其中货车79辆,客车17辆,于1953年元旦正式营业。惠民专区国营运输业的雏形从此形成,日后逐渐壮大。

张北公路是滨州第一条晴雨通车公路,也是全省第一条用级配碎石材料铺筑路面的公路

对公路的建设,地委、专署基于本地可行公路里程短、质量差的现状,在“改建路面,提高质量”上狠下功夫,把路面建设作为公路建设重点。自50年代开始,从修筑部分晴雨通车的粒料路面、恢复战争中被破坏的公路和桥梁做起,开始了改建公路、修建过渡式路面、加强公路养护、进行水毁抢修等工作。

1953年9月,对张店——义和庄公路张店至北镇段75.89公里路面和部分桥涵进行了改建,年底竣工。1954年4月,又对此路开始了级配碎石和级配砾石路面改建工程,在改建路面的同时,还新建乌河钢筋混凝土悬臂梁中型桥一座。1954年7月,张北公路建成通车。它是渤海平原连接胶济铁路的重要干线公路,全长74公里,成为全区第一条晴雨通车公路,也是山东省修建的第一条用级配碎石材料铺筑路面的公路。

到1956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1488.2公里,晴雨通车里程111. 5公里,中级路面111. 5公里。1957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13公里。

撰稿:张文  闫少青  顾超峰

责任编辑:杨孟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