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滨州成长足迹:1959年张北铁路通车 北镇拖拉机修配厂建立

发布时间:2019-07-19 09:28:35   69177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编者按:7月7日起,滨州网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滨州成长的足迹》大型专题报道,将持续到国庆节。敬请收看!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更是推动“富强滨州”建设的奋斗之年,滨州发展将掀开新的一页。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此,引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六问”之“梦想之问”——在滨州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梦幻之旅”的成功实践。在苦海沿边的烂泥滩上建设滨州港曾是一个梦,几十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把一个个大土坑、一片片低洼地变成“四环五海”,十几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曾经是光秃秃、白花花的盐碱地,十几年的“林水会战”干下来,变成了林河湖草生态系统完善的园林城市,梦想变成了现实······

让我们一起深刻回顾1949年以来,在滨州这片热土上曾经的奋斗足迹,也期望无数前辈的奋斗成为我们前行的强劲动力。】

年度大事

1.1月,中共淄博地委、淄博专署领导班子正式组成。王成旺任地委第一书记,王士超任第二书记,冯平、阎清俊、崔振华、宋立言任书记处书记;宋立言任专员,王健民、李群、邢钧任副专员。

2.6月1日,淄博专区部分干部调西藏工作。西藏叛乱平定后,急需部分干部到西藏进行社会改革。按中共山东省委指示,淄博专区有8人调西藏工作。他们是:博兴县委书记李笑星、广饶县委书记处书记王佐鉴、沾化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于振刚、无棣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贾俊、无棣县公安局长李秀和、惠民县副县长王长恒、邹平县委财贸部长王延奎、博山区委财贸部长曲金南。

1959年1月,沾化县副县长郑继彤在机关小麦试验田追肥。

3.6月10日,淄博地委发出各级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要求科员以上干部,原则上都应分批轮番到人民公社当社员或到工厂当工人一至两个月,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劳动实践改造思想,改造作风,帮助基层干部做好工作。

4.7月28日,气温骤升高达41℃以上,截止8月3日,全区中暑9826人,死亡890人。中共淄博地委、专署指示各县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死亡事件继续发生。  

5.9月, 张北铁路动工始建,翌年11月通车至博兴县城,1963年底通车至博兴县王旺庄,全长77.42公里。

6.10月, 惠民县簸箕李引黄灌溉闸动工兴建,翌年1月竣工,引水位18.5米,引水流量75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100万亩,包括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四县部分地区。 1962年停灌。1966年恢复灌溉。1976年4月,因黄河河床淤高,不利防洪,改建新闸,12月竣工。新闸设计引水位20.77米,大河300立方米/秒,相应引水75立方米/秒, 灌区范围调整为惠民、阳信、无棣三县的36个乡镇,总面积450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18万亩,实灌面积160余万亩。

7.11月24日,博兴县兴建共青团水库。博兴县在小营兴建一座水库,淄博专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干部到水库参加了义务劳动,因参加劳动的共青团员居多,故将该水库命名为共青团水库。

职工业余教育。(资料片)

8.12月5日,淄博地委宣传部、工业部联合提出关于办好职工业余教育的意见。意见要求各单位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和中共山东省委职工教育会议精神,发动群众,大搞职工教育。在积极开展扫盲工作的同时,大力普及小学教育,兴办业余中学,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试办大学班,迅速掀起一个人人学政治、人人学技术、人人学文化的群众性学习高潮。

9.12月19日,淄博专区冬季水利建设成绩显著。入冬以来,全区基本完成博兴济湖干渠、黄河回水渠,支脉沟疏浚工程及无棣幸福河等6个大型工程开挖任务。

10.建立北镇拖拉机修配厂,后改名为滨州曲轴厂。

时代印记

张北铁路的渡河梦

在滨州市情大事的记载上,有这样一行文字:“1959年9月,张北铁路动工始建。翌年11月通车至博兴县城,1963年底通车至博兴县王旺庄,全长77.42公里。” 

让铁路跨过黄河、让市区通上铁路、能在自己家门口搭乘火车的梦想,一直萦绕在滨州历届党政领导及广大人民群众心头。

既然张北铁路都修到了黄河岸边了,为什么长达30多年时间里迟迟未能渡过黄河呢?

1959年,张北铁路开始建设,1960年铁路延伸到小营。近半个世纪后,2006年滨小铁路开始动工,一条新铁道跨过黄河,直通滨州城区、沾化、滨州港。图为2006年记者在张北铁路小营终端与滨小铁路接头处拍摄。(李振平 摄影)

1958年,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为解决物资北运问题,专区决定将张店的铁路延伸到北镇

“张北铁路动工始建是当时专区领导综合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可称得上是滨州铁路建设最初的探索。”从建国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过惠民地区计划委员会、财政局主要负责同志的孙现夫,向记者回忆了当时张北铁路决策建设的经过。

1958年,当时的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成淄博专区。专区首脑机关驻张店。几乎济南以北的鲁北地区都归淄博专区管辖,南小北大,加上领导机关偏居南部,指挥管理非常不便。当时的黄河仅有道旭渡口一条过河通道,黄河浪疾流湍,不时有船翻人亡的惨剧发生。大量物资北过黄河极不方便,严重影响了当时黄河以北区域的经济发展。

当时以中共淄博专区第一书记王成旺为首的专区领导,决定把张店的铁路向北延伸,跨过黄河,直通北镇,逾越黄河天堑,解决河北物资运输紧张的瓶颈。

兴建张北铁路的消息传出以后,人民群众尤其是黄河以北的群众欢欣鼓舞,全区人民积极投入到铁路建设中去。当时正值大炼钢铁时期,物资尤其是钢轨、枕木都非常紧张,加上专区财力不足,资金筹措也有困难。然而,资金物资缺乏没有难倒当时豪情冲天的人们。最后,地委行署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枕木都是沿线的村庄群众一根根捐献出来的,道轨多是张店一些工厂拆下来的运货铁路支线的轻型钢轨。专署在张店四宝山建起了石料场,全力提供铁路用石渣。当时的黄河修防处也提供了一批资金。1959年,张北铁路就在群众的满腔豪情之下正式开建,经过一年多的时间,1960年铁路延伸到小营。这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设想铁路从王旺庄枢纽工程拦河泄洪闸上越过黄河,但拦河闸后来被废弃

然而,如何过黄河成为铁路建设的一大难题,从道旭渡口过,河宽滩长,就当时的力量而言并不现实。而此时开工建设的王旺庄水利枢纽工程让人们看到希望。

原来,1960年建成的三门峡水库,在没有摸清黄河洪水、泥沙规律的情况下,并受当时“大跃进”形势影响,提出在下游采取纵向控制与束水攻沙相结合的办法治理下游河道,遂决定在河南花园口、山东位山、泺口、王旺庄建设大型拦河工程。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60年1月1日,王旺庄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兴建,全部工程包括南北引水闸,即1956年建成的打渔张引水闸和此时兴建的韩墩引水闸、拦河大坝、拦河泄洪闸、电站、船闸等。

钢轨上的枕木处往北,就是正在延伸的滨小铁路。(李振平 摄影)

人们希望张北铁路能够从拦河泄洪闸上越过黄河,以闸代桥,直通北镇。铁路不久便通到了王旺庄。很快从北到南拦河大闸建起来了,然而由于资金及国民经济调整的缘故,加上决策的失误,1961年王旺庄枢纽工程被迫停工缓建。1962年因为阻水滞洪,拦水闸被废弃。如今在王旺庄对面的东营市利津县黄河滩内,还有24孔类似桥墩的水泥建筑物,无言地讲述着当时的无奈与悲壮。

王旺庄水利枢纽的废弃与下马,让经过打渔张引黄闸顺大堤通往王旺庄的张北铁路打算依托拦河大坝穿过黄河成为泡影。

过河有困难、修桥条件不具备,通往王旺庄的轻轨铁路成为一个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加上铁路占地面积大,近河路基高大,两侧群众往来不方便。经地委同意,废弃了此段铁路,只保留张店到小营段铁路,留待时日等有机会再伺机建桥过河。

“文化大革命”让张北铁路沿地下隧道穿越黄河的想法搁浅

后来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大量的物资需要铁路运输。于是从1966年开始,对张店到博兴铁路铁轨换成重型钢轨,枕木由原来的杂木换成水泥路枕,并新建了博兴到东营铁路,并借机对博兴到小营铁路也进行了重轨改造。至此张北铁路脱胎换骨,成为一条服务油田建设的运输动脉。

然而,无论时移事易,老惠民人把铁路修过黄河的夙愿始终痴心不改。

文革前夕,时任惠民行署专员的郭林曾提出一个关于铁路的新思路。他说,当前国内外很多城市都在建设地铁,何不采取挖隧道的方式,让张北铁路从黄河底下穿过直达北镇。这样做既符合备战备荒的需要,又利用了黄河地上河的特点。再者说道旭渡口附近黄河河滩宽阔,完全可以先在河滩上挖土施工修建地下铁路,待修好后把黄河水拦往滩内,再修河道下的一段铁路。这样施工难度不算太大。在郭林的倡议下,修建地下铁路穿越黄河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始逐步铺开,有关的文件、请示也已经起草好。但是,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最终让这一设想化作一场空。

撰稿:张侃

往事钩沉

拖拉机:当年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记者在翻阅《滨州地区志(1840-1985)》时,发现其将建立北镇拖拉机修配厂载入了1959年的大事记。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对相关当事人的采访,记者了解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拖拉机可是现代文明的象征;而1959年建立的北镇拖拉机修配厂,与滨州机械工业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

五六十年代的拖拉机。(资料片)

在乡村百姓眼里,这个冒着浓烟震天响的铁疙瘩曾是稀罕物,“连柴油味都是香的”

小郭村77岁的郭洪勤是惠民县第一代拖拉机手。他回忆,惠民县拖拉机站建于1956年。那时,小郭村有了惠民专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因而县领导常来村里视察。一次,惠民县拖拉机站领导“相中”了喂牲口的郭洪勤,他幸运地成为有着“非农业户口”的拖拉机驾驶员。

郭洪勤回忆,那时中国还没有自己制造的拖拉机。最早的拖拉机都是进口货,如苏联、波兰、匈牙利等国的产品。头一批苏联拖拉机还是履带式机器。那时,年轻人要是能开上拖拉机,绝对是家乡的“风云人物”。那些拖拉机手大多有文化有技术,会开也能修。每当农忙,他们不分白天黑夜行驶在田野上。因最早的拖拉机照明不够好,前面还需要有一人专门提着汽灯指挥。

其时,一个县里的拖拉机只有几十辆,不是农时不会轻易外出。因而,在乡村百姓眼里,这个冒着浓烟震天响的铁疙瘩就成了稀罕物,孩子们一个个追着拖拉机跑,“连柴油味都是香的”。成为“干部身份”的拖拉机手成了很多孩子的理想。

1962年4月我国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面值1元的票面图案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女拖拉机手,其原型就是我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1948年,梁军所在的黑龙江德都萌芽乡村师范学校决定办农场,准备派学员去北安参加拖拉机训练班学习,梁军第一个报了名。经过两个月的培训,梁军和她的同学驾驶着三台苏式“纳齐”拖拉机回到学校。1950年6月,梁军所在的学校成立了以梁军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1959年11月,国产首批13台“东方红-54”拖拉机运抵梁军的家乡,此前梁军驾驶的一直是进口拖拉机。当梁军第一次看到中国制造的拖拉机,按捺不住激动,跳上第一台“东方红”,兴奋地兜了一圈。当时有记者拍下了那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于是,1962年4月,以梁军为原型的人物造型便出现在了人民币上。

每一套钱币的诞生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科技有密切关系,票面图案设计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风貌。1960版1元人民币正面图案为拖拉机,是因为当时全国人民都把拖拉机视为现代物质文明的象征。

拖修厂当年维修拖拉机不轻易换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山东滨州海得曲轴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杰回忆,整个惠民地区曾只有三个拖拉机修配厂:北镇拖修厂、惠民县拖修厂、广饶县拖修厂。而三个厂子的车间设计,用的是同一张苏联图纸。

“为啥?因为那时中国工业技术还不成熟。苏氏维修车间设计细致、完整,一个个环节设想到很周到。”丁杰回忆,那时的北镇拖修厂有三个件:磨床、油泵试验台、电气试验台,全都是进口设备。那时的工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靠着苦干、硬干,逐渐摸索出了过硬的技术。

如果说与当下的汽车4S店如何区别,丁杰认为:“4S店修的很少,大多只是换零件。而那时的拖拉机维修,可是修来修去好多遍。那个时代的拖拉机,就像我们以前穿衣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不轻易换件,能用的决不放弃,一次次打磨一次次整修。”

北镇拖修厂的贡献不止是维修农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工业机械技术工人 

丁杰认为,北镇拖修厂的贡献不止是维修农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工业机械技术工人。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特殊年代,该厂工人就曾利用车床制作出三支步枪。

据李振西主编《北镇志》记载:滨州海得曲轴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54年,当时为滨县拖拉机站,1956年为滨县农业拖拉机站,1957年为滨县农业机械拖拉机站,1958年为滨县北镇拖拉机站,1959年为滨县北镇拖拉机修配厂,1960年为北镇拖拉机修配厂,1962年为北镇动力机械厂,1963年为北镇拖拉机修配厂。1969年12月北镇拖修厂分出了两家:北镇拖修厂和北镇柴油机厂。1977年,北镇拖修厂更名为北镇曲轴厂,1983年为滨州曲轴厂。

1959年7月,北镇农业机械配件厂(现在的渤海活塞集团)被并入北镇拖修厂。“那时他们主要负责生产暖气片。过了三年自然灾害,1963年,两厂分开,他们改名为北镇活塞厂,经省机械工业厅批准,定点专业生产柴油机、汽油机活塞。”丁杰回忆说。进入新世纪,滨州曲轴厂曾被并入渤海活塞集团,不长时间又独立出来。

撰稿:李振平  刘清春

责任编辑:杨孟子

网友评论

2070 2019-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