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滨州成长足迹:1975年惠民地委全面整顿取得丰硕成果

发布时间:2019-08-12 07:00:05   46826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编者按:7月7日起,滨州网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滨州成长的足迹》大型专题报道,将持续到国庆节。敬请收看!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更是推动“富强滨州”建设的奋斗之年,滨州发展将掀开新的一页。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此,引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六问”之“梦想之问”——在滨州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梦幻之旅”的成功实践。在苦海沿边的烂泥滩上建设滨州港曾是一个梦,几十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把一个个大土坑、一片片低洼地变成“四环五海”,十几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曾经是光秃秃、白花花的盐碱地,十几年的“林水会战”干下来,变成了林河湖草生态系统完善的园林城市,梦想变成了现实······

让我们一起深刻回顾1949年以来,在滨州这片热土上曾经的奋斗足迹,也期望无数前辈的奋斗成为我们前行的强劲动力。】

年度大事

1.是年,中共惠民地委、地革委先后传达贯彻全国四届人大会议和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及工业、农业、交通、科技等方面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以毛泽东主席要反修防修、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三项指示为纲,对工业、农业等许多方面的工作开始进行整顿,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2.2月3日,地委转发体委《关于搞好全区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厂矿和大中小学大搞群众性体育运动,努力提高体育运动水平,推动全区体育事业迅速发展。

3.5月14日, 惠民地区第一批援藏医疗队赴西藏日喀则地区防病治病,共14人,为期两年。

4.地委在沾化县流钟公社召开建设万亩样板田现场会议,学习流钟公社治理涝旱碱,建设旱涝保收丰产田的经验。

5.8月26日,惠民地革委成立人工降雨指挥部,调用高炮12门,组成115人降雨队伍,30日凌晨1时到7时20分,在沾化县古城镇一带发射降雨炮弹148发,6小时内,无棣、沾化等县降雨100毫米以上,最大180毫米;惠民、阳信、滨县局部地区降雨50毫米以上。

6.11月4日,中共惠民地委、地革委认真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全区地、县两级组织9850人的学大寨工作队,分赴98个公社,1225个大队,组织开展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省与地区农业学大寨工作团于是月进驻博兴、惠民、邹平(工作大队)三县。中共惠民地委计划用五年时间,全区建成八个大寨县,占60%以上。

7.12月13日,惠民地区派出11名公路工程技术人员援助尼泊尔公路建设。

8.本年,山东省沾化电厂开始筹建。为加快胜利油田勘探开发,解决鲁宁石油管线用电困难,根据国家计委批复,决定在沾化县城南建设山东沾化电厂。该厂1979年12月全部竣工,装有2台12、5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机组,总投资1、2亿元,是惠民地区最大的发电厂。

时代印记

全面整顿取得丰硕成果

到1974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已进行了8年。人们对接连不断、反反复复的政治运动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厌倦情绪,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生活有所改善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

1974年下半年,毛泽东先后发出“还是安定团结为好”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定了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邓小平,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大刀阔斧地领导了以整顿领导班子、落实党的政策为重点的全国各项工作的全面整顿。惠民地区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全面贯彻“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总方针,积极落实四届人大提出的各项任务,紧跟全面整顿的战略部署,开展了对基层党组织、工业、农业等各项工作的整顿,取得了“文革”以来从未有过的丰硕成果。

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

规划和部署全区的工作和生产任务,大规模整顿工作在全区展开

1月22日,中共惠民地委向全区发出《关于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四届人大各项文献的通知》,全面开展了对“安定团结”总方针和四届人大文献的学习和宣传。为把工作和生产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地委于2月17日召开吸收省、地委委员和地直各部门负责人等共210人参加的常委扩大会议,对1975年全区的工作和生产任务进行了规划和部署。此后,大规模的整顿工作在全区展开。

消除派性,生产秩序、社会环境逐步稳定和好转

有派性的存在,就没有安定团结的局面,工作和生产就难以进行。对此中央和省委领导均作出指示,要求必须对派性进行坚决斗争。全区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地委领导下对派性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解决领导班子中的派性问题,加强了对党的理想、传统和作风教育的学习,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坚持“三要三不要”原则,用党性克服派性,作一个团结同志、自觉抵制派性的表率。在群众中开展学理论、论危害、批谬论、摆事实、查根源活动,使广大群众从思想上、理论上真正认清派性的反动性和危害性,做到有了派性坚决改正,对闹派性的人坚决抵制。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按照思想批判从严,组织处理从宽的原则,进行组织处理。经过努力,广大干部群众对派性的厌恶程度更加强烈,一部分陷入派性和犯有严重派性错误的人也能够认识和改正,生产秩序、社会环境逐步稳定和好转。

落实党的政策,使一批无辜人员得到甄别和平反

为落实党的政策,在地委领导下各单位分别成立落实政策小组,就本单位在前段运动中形成的案件一一进行了复查。对于问题查清了的,要尽快作出结论,妥善处理;过去搞错了的一定要甄别平反,一切污蔑不实之词应予推倒;被迫害致死的应予昭雪,恢复名誉。这样,使一批在运动中受到无辜伤害的人员得到了甄别和平反,有的安排了适当的工作,有的还回到了领导岗位。这些做法,较好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使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进行党的整顿,各级领导班子战斗力明显增强

整党工作是全面整顿的重点工作,惠民地区的整党工作首先从整顿农村领导班子抓起。为取得经验,地委把沾化县定为整党试点单位,进行了集中整顿。1975年1月29日,中共惠民地委向全区转发《沾化县基层党组织整顿的总结报告》,对其整顿的经验进行推广。经过半年的整顿,农村领导班子普遍得到加强,“软、散、懒”现象有了明显改善。

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整顿告一段落后,地委又狠抓了对地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的整顿。整顿采纳农村班子整顿的经验,首先举办学习班,进行思想整顿。参加学习班的有73个单位,包括基层党总支、支部委员以上干部335人。学习班结束后,各单位又在领导班子中开展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党的三大作风教育。对有问题的班子成员进行了必要的组织调整,即调离、撤换与充实。

地委在领导基层领导班子整顿的同时,对地、县委本身领导班子及组织机构也进行了深入的整顿与调整。从下半年开始,重新调整地委办事机构。8月14日,撤销地革委会政治部组织组,恢复建立中共惠民地委办公室和组织部;11月12日,撤销地革委会政治部及所属组室,恢复建立中共惠民地委宣传部。此后,地委统战部、地革委文教办公室、五七干校等机构也相继恢复和建立。地委还采取响应措施,逐级负责,恢复和健全了各县县委办事机构,县委及地、县直属单位和公社领导班子也得到了调整和充实。全区党的机构设置逐步走向正规化,各级领导班子战斗力也较前有了明显增强。

整个工业战线出现你争我赶、热火朝天的新局面

全区在开展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整顿的同时,以工业、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整顿也在全区紧锣密鼓地展开。1975年3月12日,地委召开由县委常委、地直组、局级以上干部及地直机关全体党员参加的千人动员大会,向全区发出了进行工业整顿的指示。紧接着又召开了全区县、社、企事业单位书记会议,进一步研究落实全区整顿工业的意见和措施。全区工业整顿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在工厂企业进行思想教育,即讲大局、讲理想、讲职业道德教育。第二阶段是整顿纪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第三阶段是动员一切力量,开展以优质、高产、低耗、安全为目标的生产大会战。为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指标,全区各工厂、各企业开展了劳动竞赛活动及40天大会战、50天大会战,整个工业战线出现了大干快上,你争我赶,热火朝天的新局面,工业生产出现了月月递增的良好发展势头。是年下半年,地委又不失时机地开展了以生产指标和产品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大检查、大总结、大评比和大表彰活动,并组织力量狠抓了全区重点工厂企业的七项经济指标的落实与完成。至年底,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9817万元,比上年增加10004 万元,增长了50.5 %,不仅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产值、产量计划,而且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成本和利润计划,并且保证了安全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发扬农业学大寨精神,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对农业的整顿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为总纲,发扬大寨精神,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1975年5月,在沾化县流钟公社召开由各县、社及农林水系统负责人参加的建设万亩“样板田”现场会议,推广流钟公社治理“旱、涝、碱”,建设丰产田之经验。在此经验指导下,各县均开展了以深耕深翻、改土治碱为主攻方向的治理运动,进行以防洪排涝为重点的综合治理,狠抓小合成氨厂的改造和新建,扩大机耕面积和机电灌溉面积,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在保证棉花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花生、红麻、桑蚕、苜蓿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培养,林业生产的发展也被列入其中。除此之外,地委还对财贸等战线进行了整顿和治理。即抓紧抓好夏粮征购,增加农副产品及外贸出口工业品收购,组织入库高潮,搞好商品物资供应;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增产增收,限期扭转亏损,保证财政收支任务的完成。

通过以上整顿,全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各项经济工作均有了明显改善和发展。1975年底粮食作物总产量达126624.5万公斤,棉花总产量243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29817万元,工业总产值29817万元。产量、产值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撰稿:张文 闫少青 顾超峰

往事钩沉(一)

企业民兵高炮连打头阵  人工降雨首战大捷

“夜里,接到命令后,解放卡车拉着大炮,从暂时驻扎的沾化县古城镇往西,大约走了五六里地后,开始向空中打炮,炮弹打上天,瞬间大雨倾盆而下。炮车上的七八个人都被淋得浑身湿透,大约断断续续地打了一个多小时,发射炮弹20多发。”58岁的刘国栋,现为滨州军分区修械所、滨州市增雨防雹高炮维修中心副所长(副主任),作为当年的炮长,2014年8月2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回忆了1975年参与人工降雨的过程。

人工降雨的高炮  (资料片)

“没想到解放军打炮真这么管用,把云彩打下来了”

1975年,当年19岁的刘国栋是柴油机厂的职工,作为厂里民兵高炮连的高炮手,他亲身经历了我市开展人工降雨事业这一重大历史进程。刘国栋因为操作高炮、维修高炮技术娴熟,1979年从柴油机厂调到军分区修械所,专职维修高炮,因此与高炮结缘一生。

刘国栋介绍,从1974年开始,1955式37毫米单管高炮作为民兵装备,柴油机厂、曲轴厂和北镇纺织厂各配置了6门,全市一共18门高炮,隶属于当时的惠民地区地直武装部,归惠民军分区管辖。为了熟练运用掌握这些大炮,各企业民兵组织成立了80-100人左右的高炮连,并进行了严格的训练,最远曾经到过潍北靶场进行拖靶实弹射击。每门高炮一般配备8名操作人员,大体分为射击手、弹药装填手、瞄准操作手和炮长。

刘国栋说,降雨的炮弹和军用炮弹外形完全一样,射击也一样,区别就是弹药里面加了碘化银。高炮人工降雨,是人工影响天气的一种,高炮作业还有防雹的功能,只是作业方式各有不同。降雨作业,间歇性地向天空发射炮弹,发射炮弹数量较少,单发射击;防雹作业,是连续性地向天空发射炮弹,发射炮弹数量较多,一个炮点一次作业最多曾发射400多发炮弹。

接到参加人工降雨的通知后,刘国栋和同事们带着铺盖卷,坐在露天的解放卡车车厢里,从北镇来到了沾化县一中驻扎下来。第一天,10多门大炮,在操场上进行了操作演练。晚上,把沾化一中教室的课桌并在一起,作为简易的床铺,伴着蚊子、苍蝇将就着睡觉过夜。第二天继续训练,等待着适合进行人工降雨作业天气的到来。当年,省气象局派来一辆流动雷达车,配合支持监测天气云层。第二天夜里就接到了作业的命令。第一次打炮降雨,效果十分明显,下了足足半夜的大雨。天亮后,田野里基本是沟平壕满。

据滨州市志记载,1975年8月26日,惠民地革委成立人工降雨指挥部,调用高炮12门,组成115人降雨队伍。8月30日凌晨1时到7时20分,在沾化县古城镇一带发射降雨炮弹148发,6小时内,无棣、沾化等县降雨100毫米以上,最大180毫米;惠民、阳信、滨县局部地区降雨50毫米以上。

第二天,沾化县城的街道上就打出了“欢迎解放军人工降雨成功”的标语、横幅。老百姓怀着感激、高兴的心情,自发带着花生、鸡蛋、小枣,到人工降雨队伍驻扎的一中来慰问。有的说,没想到解放军打炮真这么管用,把云彩打下来了!

人工降雨获得成功后,举行了“惠民地区人工降雨祝捷大会”

57岁的王立明,当年18岁,是沾化县古城镇北关村的生产队队长。他回忆当年旱情说,抢着拔了麦子种上玉米后,麦收后就是下了一场小雨,玉米勉强发芽后,就在地里等着老天下雨。当时,种地主要靠天吃饭。大田里种玉米、麦子,没有水浇条件。地里挖的土方沟,主要是排涝用。地里有水井,主要是在蔬菜园子里。一井水,也就是浇半亩地,靠人工用摇车向上摇水。一井水摇干了,要等半天才能慢慢长出来。如果雨水充足,8月底玉米稞能够高过人头,可是那年老天一直不下雨,到了8月底玉米稞才长到膝盖处,持续长期的干旱,使当年玉米基本绝产。

对于人工降雨,他有印象。此前得到公社通知说,地区有人工降雨的队伍来村里实施人工降雨。其实对于人工降雨,老百姓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看到解放卡车拉着大炮来到了村里,大炮炮筒被绿帆布盖着。大炮在村里的场院里,进行了操练。后来,听说一部分拉着向西,一部分拉着向北。没看到打炮,但是听到了打炮声,下了很大的雨。那场降雨,对于当年秋后播种小麦创造了很好的墒情。

滨州军分区修械所所长李晓勇对于滨州人工降雨也有大体的了解。他说,当年他父亲李曲厚是军分区参谋长,军区副司令员王玉参与了人工降雨的指挥。人工降雨在沾化、阳信获得成功后,地区在黄河三路与渤海七路路口举行了“惠民地区人工降雨祝捷大会”,参与人工降雨的高炮手戴着大红花,省里派来支援的流动雷达车被当场赠送给了地区气象局。开会的当天,雨后的路面上还湿漉漉的,路两边的排水沟雨水满满的。会后,人工降雨的高炮队伍,又立即赶赴了高青、邹平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到1998年,人工降雨高炮作业基本实现各乡镇全覆盖

滨州人工降雨一炮打响,首获成功后,人工降雨作业一直坚持了下来。初期,高炮由三家企业管理,军分区进行指挥,实施机动流动的人工降雨作业。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北镇黄河大桥配备了现役高炮连后,分配在三个企业的18门大炮开始逐渐淘汰,能用的,有8门炮被调到了阳信、邹平,剩余的被调往了外地市。此后,由地区和各县地方政府出资,军分区协调,开始购置了65式双管37高炮,逐步在各县区乡镇布设高炮作业点。发展到1998年,人工降雨高炮作业基本实现各乡镇全覆盖,最多的时候高炮达到了80多门。

为促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开展,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负责人刘昭武介绍,我市成立了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滨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气象局局长等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最初的5个部门发展到目前的发改委、财政、科技、农业、水利等13个部门,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军地联合”的工作格局。

到目前,人工影响天气已经成为我市防灾减灾的基础工程,目前建成了70个固定作业点,其中“三七”高炮68门,固定火箭作业点2个,有7部流动火箭作业车,从事人影工作的人员350余名,其中人影指挥39人,人影实况监测23人(含兼职)。

撰稿: 郭刚 陈方明 高占根

往事钩沉(二)

群众体育有个小阳春

1975年2月3日,惠民地区体委提出《关于搞好全区体育工作的意见》,地委转发了体委的《意见》,要求厂矿企业和大中小学校大搞群众性体育运动,努力提高运动水平,推动全区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滨州市老年体协常务副主席、原滨州市体委主任相怀杰当时二十多岁,已经开始从事体育工作,他给记者介绍了那个时期滨州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大概情况。

中小学生开展体育运动(资料片)

文革前期群众体育遭重创,1971年起开始逐渐恢复,滨州的乒乓球、武术项目就是从那时开始起步

文革期间,由于领导干部被批斗,体育系统陷入了瘫痪状态。当时,搞体育业务工作被认为是为“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服务而遭到批判,体育活动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享乐思想和行为”,竞技运动被等同于“锦标主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运动员停止了正常训练,地区级比赛全部停办,群众体育无法正常开展。

1971年,体育开始复苏。1971年东京举行了第三十一届世乒赛,中国队不但取得了好成绩,还开启了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小球转动了地球,那年4月份开始了乒乓球的热潮。正是在那年4月份,山东枣庄举办了一个全省的青少年“集训”,相怀杰第一次带队参赛,当时他带领的队员中,有两个9岁的孩子,赛场上不畏强手的表现,引起了赛会的轰动。

当时在全国大形势下,惠民地区体育出现了一个空前的好局面。“当时体委主任侯炳章热爱体育,抓工作很实。”相怀杰说。全区主要开展的项目是篮球、田径、乒乓球三大项,后来又逐步开展了武术、射击、体操等项目。 “比如乒乓球,当时选了几个孩子领着训练,由于下手比较早,训练成果比较突出,从1971年开始到1975年这一段时间,在全省很有影响,连续向省内输送了四个专业队运动员。这在当时的惠民地区是空前的。”相怀杰告诉记者。这四个队员中有名队员曾获得全国比赛第三名的好成绩。“《大众日报》在1973年3月份,专门用一整版的篇幅报道了北镇第一小学开展乒乓球活动的情况。地区教育局和体委向全区发出通知,要求像北镇一小那样,抓好德育、智育的同时,将体育搞上去。”

除此之外,其他各个体育项目也达到了从未企及的高度。武术由过去的默默无闻变得榜上有名。北镇中学和博兴一中两所学校以抓女篮为主,1973年惠民地区的女篮参加全省中学生运动会,一举夺得全省女篮冠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1974年山东省第十届运动会,是文革后恢复的第一次综合性全省运动会,女篮参加成年组比赛获得了第四名;乒乓球获得了男子丙组和男子乙组两个单打冠军。1973年,田径运动员在全省中学生运动会上也取得了跳高冠军、铅球冠军。全市各类比赛恢复正常,并涌现出一批好运动员。

上世纪70年代初,群众体育也十分活跃

1975年,学校体育开始推广广播体操。“当时就提出了学校课外活动一小时,要求四百个学生至少配一个体育老师。”相怀杰说,同时,对学校的体育设施也有了要求:学校必须配备三百米以上跑道的田径场。 相怀杰说,当时学生们的体育课、课外活动、学校体育代表队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当时惠民地区经常组织一些学校的体育比赛和职工体育比赛。《滨州日报》原编委孟宪国曾在原滨州农校担任体育老师,在他的记忆里,曾经带着学生组织过游泳活动。“1976年7月16日,区体委组织了一次武装泅渡徒骇河,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那几年每年这一天都会有纪念活动,规模很大。之后我也带了25个学生去泅渡,一辆敞篷大车载着去的”。

职工体育形势也十分喜人。由于当时是集体经济,各单位都十分重视开展体育活动,活动中最受欢迎的是篮球、乒乓球,早在70年代初,就把全区最好的篮球运动员集中安置在市直有关单位,对推动群众体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体育也开始起步,地区举办了农村体育骨干培训班,这批骨干不仅在开展农村体育中发挥了作用,有的还上了体育院校,留在北京任教。

文革结束后,体育工作正式走向正轨

上世纪70年代初,文革尚未结束,体育工作也遇到一些干扰,体育真正走向正轨,还是文革结束之后。

地区体委新进了一批体育院校毕业生,他们带来了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活力,训练工作、群众体育等都开辟了崭新局面。1977年承办了全省乒乓球比赛,为此突击建设了乒乓球训练房,地区拥有400米跑道田径场以及带看台的灯光篮球场。1979年,地区又办起了“三集中”的业余体校,此后,向上级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竞技体育成绩迅速提高,群众体育更加活跃,全区体育呈现出崭新局面。  

撰稿: 葛肇敏 常梅岭

责任编辑:杨孟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