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滨州经济开发区建设启动 工业经济成滨州发展“主引擎”

发布时间:2019-09-18 08:23:03   58079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编者按:7月7日起,滨州网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滨州成长的足迹》大型专题报道,将持续到国庆节。敬请收看!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更是推动“富强滨州”建设的奋斗之年,滨州发展将掀开新的一页。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此,引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六问”之“梦想之问”——在滨州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梦幻之旅”的成功实践。在苦海沿边的烂泥滩上建设滨州港曾是一个梦,几十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把一个个大土坑、一片片低洼地变成“四环五海”,十几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曾经是光秃秃、白花花的盐碱地,十几年的“林水会战”干下来,变成了林河湖草生态系统完善的园林城市,梦想变成了现实······

让我们一起深刻回顾1949年以来,在滨州这片热土上曾经的奋斗足迹,也期望无数前辈的奋斗成为我们前行的强劲动力。】

年度大事

1.1月11日,滨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滨州影剧院开幕。13日,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王宗廉为市七届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江连仲、张贵云、叶庆华、朱向旭、郭德纲、巩若良、郭建新(女)为副主任;选举张执政为滨州市市长,周清利、赵怀明、燕钦国、程竹坤、祁维华(女)、苏乃军、王方正、董吉增为副市长;选举任树梓为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选举修先哲为滨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政协第七届滨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行署礼堂开幕。13日,政协第七届滨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会议,林则懋当选为主席,孙树勋、丁广翔、姜银浩、李凤奎、杨浩文、张玉标、李绍木、史东当选为副主席。

2.1月16日,滨州撤地设市庆祝大会在滨州影剧院隆重举行。

3.1月16日国道205线滨州黄河大桥举行奠基仪式。

4.2月14日,经省政府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批准,除原滨州地区城市信用社中心社停业整顿外,境内其他城市信用社全部并入当地农村信用社。

5.2月20日,境内建国以来投资最大的一项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千伏黄河北输变电工程奠基。

6.2月8日,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奖励招商引资中介人暂行办法》的通知。

7.4月12日,滨州魏桥科技工业园区正式开工建设。园区还建设热电厂,除供本企业使用外,可负责向新城区供暖。该项目是滨州市历史上一次投资最大的工业建设项目,也是在滨州新城区开工的第一个科技工业项目。

8.5月19日,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动员大会召开,决定自6月份率先在市直和邹平、博兴县正式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他县区再逐步推开。7月下旬,市医疗保险事业处在市直共审核、确定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6家,定点门诊部4个,定点零售药店5个,并于7月26日举行挂牌仪式。

9.7月25日,滨州职业学院经省政府批准正式设立。

10.8月15日,市公安交通违章管理信息系统,经过发卡、培训、安装、调试等项准备工作后,正式开通。此为省内第一家开通办公自动化交通违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公安单位。

11.9月3日至4日,全市企业技术进步工作会议召开,强调促进企业生产和产品结构调整,把工业企业调大、调优、调强、调多,确保“工业兴市”和“追赶战略”目标的实现。

12.11月17日,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的第九届全国运动会柔道项目比赛中,滨州市运动员王海霞夺得女子柔道70公斤级冠军,成为滨州市在全运会历史上获得个人项目金牌的第一人。

13.该年,滨州经济开发区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

时代印记(一)

滨州经济开发区建设启动

作为改革开放的创新之举,滨州经济开发区(现为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应运而生,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滨州经济开发区成长壮大充满着艰难曲折。直至2001年,滨州撤地设市,滨州经济开发区才正式启动。2013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滨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

也正是滨州经济开发区的启动,让滨州经济跨越发展找到了最有力的契入点。经过十多年发展,滨州经济开发区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工业园区,而是按照统筹二、三产业,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的理念进行建设的复合开发区或综合经济区。

2001年4月,滨州经济开发区建立。滨州经济开发区属省级开发区,位于市区西部,是市委、市政府实施“追赶战略”和“工业兴市战略”的重点开发区。是年,滨城区杜店镇由滨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代管。

开发区原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但有近4平方公里的采油区不能利用,严重制约了开发区的发展。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发区管委会委托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开发区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修订。总体规划于2002年10月通过专家评审,并上报省政府核批。新规划控制面积由原来的10平方公里扩大到了44.6平方公里,东起渤海十八路,西至城市西环(西沙河),南起南大外环,北至城市北环。设置了轻纺、机械、电子、食品等几大工业园区。新编制的规划,突出了市政府提出的“大规划、大空间、大环境、大绿化、大水面、大景点”建设生态城市的总体思想,充分体现了“渤海之滨、黄河文化、生态园区、环区水系、与城市总体规划紧密衔接”的现代规划理念,为开发区各项建设和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5年3月26日, 市委、市政府召开市直部门向开发区授权会议,14个市直部门向开发区授予了相应的市级管理权限。授权会议的召开,展示了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支持开发区发展的决心,进一步增强了客商投资开发区的信心,对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10月31日,原滨城区里则办事处整建制交由滨州经济开发区代管。12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杜店镇,以原杜店镇的行政区域设立杜店和沙河2个街道办事处。

目前,滨州经济开发区辖杜店办事处、沙河办事处和里则办事处,共188个行政村,常住人口约20.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8万人,版图面积189.2平方公里,总体规划控制面积49.6平方公里。

滨州经济开发区创建迟,起步晚,后来居上,走出了一条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路径。当时手里攥着零星的启动资金,面对的却是毫无工业基础的城郊农村。

2002年,经济开发区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推介,并结合实际,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洽谈和招商,至年底,已入区和基本确定入区的项目达到20多个。2004年,经济开发区坚持全民招商与专业招商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责任制、项目跟踪服务制,全力推进项目升级。至年底,累计立项入区项目达166个,计划总投资286亿元。2006年,开发区大力实施“北延、南展、西扩、中部突破”战略,突出配套延伸,加速项目升级,汽车制造及零配件、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新兴产业、特色家纺、现代服务、果蔬深加工等六大产业链集聚壮大。2010年9月4日,经《大众日报》和山东省浙江商会、山东省福建商会等7大异地商会联合评选,通过自我申报、地市推荐、专家评议、商会评议等环节,滨州经济开发区凭借自身综合实力和优势,从全省170多个各类园区中脱颖而出, 成为首批入选“山东最佳投资园区”的32个园区之一,彰显了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活力。

靠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滨州经济开发区实现了跨越发展。到2013年底,全区形成了由世界500强魏桥创业集团投资85亿元的高精度铝板带箔、世界500强中信集团投资28亿元的中信戴卡轮毂、航空铝材等项目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链;活塞产量亚洲第一的渤海活塞集团、全球最大的汽车滤芯纸生产跨国集团芬兰奥斯龙以及国内内燃机配件骨干企业海得曲轴等项目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世界领先科技“蜂胶疫苗”发明企业——绿都生物、世界首创纯植物萃取类脂疫苗佐剂发明企业——沃华生物、农业部定点生产兽用生物制品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华宏生物等项目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魏桥创业集团投资35亿元的滨魏工业园、投资10亿元的高档纺织产业园、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东方地毯等项目为龙头的纺织家纺产业链。

2013年11月20日,滨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不仅是一次新的飞跃,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一步将全力打造转方式调结构的先行区、深化改革的试验区、创新驱动的辐射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示范区。         

撰稿:王辉  赵清华

时代印记(二)

实施“工业兴市”战略

工业经济成滨州发展“主引擎”

      2001年5月16日,全市2000年度工业经济运行先进单位、强化管理升级优胜企业及经营者表彰大会指出,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实施‘追赶战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工业兴市’的重要意义,加快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这次会议,对全面推进、实施“工业兴市”和“追赶战略”进行了再发动、再动员、再部署。

渤海活塞生产车间   摄影:李振平

滨州工业经济的突飞猛进,首先归功于投资规模的增长拉动;滨州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亦首先得益于大投入大项目的引导驱动。大投入,大产出,最直接的结果是催生了滨州富有特色、生机勃勃的崭新工业体系。围绕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如雨后春笋,推动滨州企业群百舸争流,进入数量急剧增长,规模快速膨胀,效益显著提升的阶段。据统计,200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337家,当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14.99亿元,利税23亿元,利税过亿元企业3户;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5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35.90亿元,利税253.83亿元,利税过亿元企业21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

滨州企业群体迅速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滨州传统工业散、小、弱的状况,初步形成了“高峰”与“群山”相互辉映的良好局面。通过不断加大工业投入,全市企业规模迅速膨胀,魏桥创业集团、滨化集团、鲁北化工、京博集团、齐星集团、亚光集团、盟威集团、西王集团等一批大型重点骨干企业规模、效益快速增长,跻身全国乃至世界同行业前列,成为我市区域经济的中流砥柱。全市纺织家纺服装、油盐化工、机械制造、粮油果蔬食品深加工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加快膨胀升级,产业链条上延下展、增粗拉长,朝着高端化、品牌化方向高歌猛进,行业影响力与日俱增。

2005年8月4日至5日,市委理论中心组读书会在无棣召开。对于滨州工业来讲,这也是一次具有非凡意义的会议。在这次会上,明确提出了未来工业经济的发展脉络,作出打造以“十大产业链”为主的战略性产业框架的决策。

据相关部门统计,在我市提出“工业兴市”战略的“十五”时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38%,比“九五”时期快11.1个百分点,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61.13%。而在进入“十一五”时期后,滨州工业对地方经济总量的贡献更是日趋显著。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0亿元,增长16%。工业经济对我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正不断显现。工业经济的强劲发展,拉动了一产、推动了三产,使得滨州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平稳增长。

“工业兴市”战略的稳步推进,使滨州在十余年间完成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后期加速阶段的历史性跨越。从全市三次产业构成、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实现利税等变化数据不难看出,工业经济强势崛起引发全市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担当了滨州追赶超越的主力军。

随着产业比例不断优化,我市开始向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全力冲刺。目前,我市已进入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工业仍然是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力、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和构筑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撰稿:张侃

往事钩沉

滨州魏桥科技工业园区:滨州新城区第一个科技工业项目

滨州撤地设市之初,2001年3月,成立了滨州魏桥科技工业园建设指挥部(以下简称“滨魏工业园”),在总指挥张波的带领下,工业园正式开工建设。当时,这是滨州市历史上一次投资最大的工业建设项目,也是在滨州新城区开工的第一个科技工业项目。

滨魏工业园纺织车间 摄影:李振平

滨魏工业园是魏桥创业集团响应工业兴市战略,实现自身大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工业兴市,大势所趋。魏桥创业集团自身具备实现大发展条件,政府各部门对其支持力度很大,形成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所以,放眼长远,魏桥创业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魏桥镇这一个地方。”原滨魏科技工业园区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王军对记者说,有市委、市府的正确决策,有各部门和当地人民的大力支持,有魏桥创业集团总部做依托,在滨魏公司的基础上,在西区建设规模更大,更加先进的纺织项目已经具备条件。因此,滨魏工业园的建设,是魏桥创业集团实践“工业兴市”战略的重大举措,是魏桥纺织从全国走向世界,实现世界第一的重要环节。

王军介绍说,滨魏工业园一期工程,是魏桥创业集团在滨州经济开发区投资15亿人民币兴建的集棉纺、织造于一体的新型纺织工业项目。园区按照现代化厂房标准建设,主要设备按国产先进水平、重点关键设备按从国外进口配置。园区生产以高档棉纱、高档坯布为主。2001年3月25日,工业园开始进入施工前期准备阶段,4月份开始主体施工,11月份主体封顶,2002年5月份开始进行设备安装,同年8月8日,部分设备安装完毕,电厂1号机组投产运行。滨魏工业园从开工建设到开始投产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充分体现了魏桥创业集团“快速高效、勇创一流”的企业精神。

“当时的第一生产区(即如今的滨魏工业园区第一支公司)项目占地640亩,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6个发电锅炉、6个发电机组组成,发电能力约为9万千瓦时的企业自备电厂,另一部分是面积约32万平方米的标准工业厂房。”王军回忆说,在工业园第一生产区全面建成达产后,生产规模已达到50万纱锭,6000台织机,11个分厂,安置就业人员15000多人。滨魏工业园逐渐成为滨州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不断投入、持续发展,建设第二生产区继续扩大工业园生产规模

2002年12月,距离第一生产区投产运行仅仅过去三个多月,滨魏工业园启动第二生产区的场地勘测规划工作。

虽然受2003年“非典”的影响,第二生产区的建设一度有所滞缓,但到2005年底,滨魏工业园第二生产区全部建成完工并投产运行。生产区位于滨州经济开发区西部,黄河五路以南,渤海二十二路以西,黄河四路以北,高速公路以东,占地面积864.7亩,累计投资20亿人民币,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厂房60万平方米,附属设施10万平方米。王军介绍说,第二生产区全部达产后,生产规模空前壮大:达到了80万纱锭的纺纱能力,5000余台织机的织布能力、20000多人的就业岗位。

园区建设对推动全市工业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意义重大

自2002年第一生产区投产以来,滨魏工业园销售收入逐年递增,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22.57亿元,上缴各级财政税金1.29亿元。自2012年至今,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纺织行业市场形势异常严峻。虽然市场疲软乏力,但魏桥工业园仍能基本实现产销平衡,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滨州地方经济的发展。

如今的滨魏工业园,俨然已成为引领和推动全市纺织行业的新引擎,对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王军说,“工业兴市”战略在滨魏工业园项目上得到了有效的实践,增加了工业产能,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直接拉动了周边城市建设和为企业配套的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就业。发展之初,滨州市委、市政府便要求魏桥创业集团作为全市工业龙头企业,必须带头发展,当好引领全市工业振兴的领头羊,“通过滨魏工业园这样一个大型现代化纺织项目,魏桥创业集团既做到了政府要求我们做到的事,实现了当初既定的发展目标,也大大提振了全市工业发展的信心,使世人看到,咱们滨州工业也能出大项目、好项目”。

滨魏工业园的建成大大提高了滨州作为传统植棉大区的原料消化能力,使更多棉农受惠。在工业园招收的20000余名职工中,有95%的来自农村,一万多农户的生计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在职工培训和教育的过程中,工业园不但立足于把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而且努力把农民尽快转变为城市居民,让广大职工乐意在企业就业、在城市安居,许多农民也因此逐步转化为城镇人口,使全市城镇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推动。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建设的热电厂除了供应本企业使用之外,还负责向新城区供暖供热,为新区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切实保障。

撰稿: 张侃  蒋小梅

责任编辑:杨孟子

网友评论

阿牛 2019-09-20

书签 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