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滨州行政中心规划选址 “五选一”敲定西区

发布时间:2019-09-19 09:35:57   40828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编者按:7月7日起,滨州网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滨州成长的足迹》大型专题报道,将持续到国庆节。敬请收看!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更是推动“富强滨州”建设的奋斗之年,滨州发展将掀开新的一页。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此,引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六问”之“梦想之问”——在滨州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梦幻之旅”的成功实践。在苦海沿边的烂泥滩上建设滨州港曾是一个梦,几十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把一个个大土坑、一片片低洼地变成“四环五海”,十几年干下来,梦想变成了现实;曾经是光秃秃、白花花的盐碱地,十几年的“林水会战”干下来,变成了林河湖草生态系统完善的园林城市,梦想变成了现实······

让我们一起深刻回顾1949年以来,在滨州这片热土上曾经的奋斗足迹,也期望无数前辈的奋斗成为我们前行的强劲动力。】

年度大事

1.1月,国家人事部批准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和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分别成为中国活塞行业、中国绿色化工行业的首家博士后站。改写了滨州市无博士后工作站的历史。

2.2月28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发出《关于滨州职业学院机构编制问题的通知》,明确由滨州农业学校、滨州卫生学校、滨州经济学校、滨州工业学校和滨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实质性合并组建滨州职业学院。

3.3月,省政府批复建立无棣县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

4.4月1日起,全市执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

5.4月2日,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传达省委关于孙德汉、张执政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4月28至29日,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选举孙德汉为滨州市市长。

6.5月8日,市委、市政府机关小区——黄河小区建设工程奠基,标志着市行政文化中心西迁工作正式启动。

7.5月18日,全市第一座博物馆——博兴县博物馆举行开馆典礼。博物馆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展区约1000平方米,内设7个展区,展品分18大类。

8.6月22日上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沧州——淄博输气管道无棣支线工程开工典礼在无棣县城隆重举行。该支线长20.87公里。9月16日竣工。无棣1800户居民首期用上天然气。无棣县成为“西气东输”工程山东省第一个管网送气县,同时也成为山东省第一个通上天然气的县。

9.7月13日, “沾化冬枣”成为全省第一个申请、第一个由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并通过国家标准审定审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技术专家审查的产品。

10.8月8日,滨州学院(筹)建设工程奠基。该学院位于黄河五路与黄河八路、渤海十二路与渤海十四路之间,占地1365亩,总体规划按万人规模、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总建筑面积26.79万平方米,总投资5.5亿元,分两期建设。

11.8月28日,全市第一座污水处理厂——滨州市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行。

12.9月8日,省会济南与各市高速贯通暨滨博、莱新高速公路通车仪式在淄博举行。至此,包括滨州市在内的全省16市均与济南实现了高速公路直通。

13.10月7日,滨城区梁才乡贾庄村的王青青(中)夺得第十四届亚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金牌,此为中国在本届亚运会上取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也是滨州籍运动员在亚运会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时代印记(一)

西区开发:隆起生态园林型现代城市

2002年之前,滨城区市西街道康家居委会就是滨州城区的西部边界。从2002年,滨州掀起了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市民眼见着城市发展跨过康家,生生变出个秀美西部新城。而滨州西区拔地起新城的奇迹仅仅用了短短数年的时间。

2002年9月17日,市政大楼打下第一根桩。摄影:田军

2002——2004年滨州西区最热闹的建设年份

2003年初,滨州日报评出了“滨州市2002年的十个流行词”,“西区”赫然在内。当时的报道称“西区这个词下,还有新城区、经济开发区、行政文化中心、黄河小区、四环五海这样一串具体内容不同但又相关联、同样激动人心的链接词语。”这足以可见西区开发建设在2002年的火热程度和市民对此的关注度。

2002年5月8日,市委、市政府机关小区——黄河小区建设工程奠基。黄河小区地处新城区中心地带,占地500亩,住宅楼84栋,可安置住户1442户,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包括商业网点和社会事业可容纳6100人,总投资4.6亿元,是滨州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安置住户最多的一项城市安居工程。黄河小区的建设开工,标志着西区办公、住宅、商业网点大规模房地产开发正式启动。

2002年,西区开工建设14条主次干道,完成投资1、91亿元,新城区道路网络基本形成,拉起了新城区城市框架。这其中包括:6月15日 黄河八路西延工程开工。该工程东起渤海九路,西至渤海十八路,全长4.7公里。6月18日,渤海十八路建设工程开工。该工程连接220国道及黄河五路、黄河八路等城市干道,南起黄河二路,北至黄河八路,全长2.1公里。

2002年9月17日,滨州市政大楼打桩奠基。这一年,西区行政文化中心有29个单位征地,其中8个单位开工建设。包括:位于黄河五路与黄河八路、渤海十二路与渤海十四路之间,占地1365亩的滨州学院;占地1.31公顷,设计楼层17层的滨州通信公司枢纽大楼;黄河五路以南、渤海十六路以西,占地57亩,总建筑面积1.93万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19层,总高度76.3米的市广播电视大厦。

西区开发规划经过多次专家论证

上推到前一年的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后撤地设市,为加快城市经济发展进程,市委、市政府决定加速推进城市西拓的策略,即开发西部新区,并通过党政领导机构的移驻新区和建设行政文化中心的举措,以增加西区开发的吸聚力和活力。

2001年4月份,滨州市西区基础设施建设指挥部正式成立。

5月1日,黄河五路西延工程开工,拉开了我市行政文化中心西迁路网建设的序幕。

2001年,市委市政府多次邀请全国规划行业的权威专家对滨州市行政文化中心规划方案进行论证评审。该规划由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在2001年9月4——5日的滨州市行政文化中心详细规划评审会上,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东省建设厅、山东建工学院、济南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组成委员会专家们,通过听取规划编制单位汇报,勘查现场,审阅规划文件,经认真评议,一致认为:该规划理念清晰,指导思想明确,符合滨州实际,行政文化中心选址得当,布局合理,结合新立河营造水系、组建绿地和建筑群体空间构思有新意,有特色,广场的规模和尺度较为适宜,是一个可行的规划。

努力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质工程

从2002年到2004年间,西区建设如火如荼,公路大厦、交通大厦、市财政局、滨州日报社、实验学校、北镇中学等机关单位纷纷打桩奠基。住宅小区翰墨园、交通家园、同鑫家园、国土馨园等等先后追随单位建设为广大职工筑起安居后方。

怀揣着对新城市新家园的向往,很多市民会趁周末到西区看看。 “那时,西区有宽阔的道路,人很少,来往的是运建筑材料的大货车。举目四望,是密密麻麻的塔吊。”市民秦女士至今记得那时西区火热的建设场面。而那时,滨州市区人与人见面最常见的聊天话题是:“你们单位西迁吗?你在西区买房了吗?”

西区开发,致力于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质工程。2002年市政大楼打桩建设,2005年便投入使用,2006年市政大楼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西区的小区居住环境建设方面,更加注重“健康住宅”的理念,包括人居环境的健康性、自然环境的亲和性、社区的环境保护、健康环境的保障等。不断改善西区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建成的各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完备,居住环境优良,如丽景新园、金都花园、交通花园小区、馨露佳园等小区均被评为“省级花园式小区”。

截至2003年,滨州住宅总建筑面积由1382.9万平方米增至1945.7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8.7平方米增加到23.36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投资以平均36%的速度增长,累计完成投资60.4亿元。2003年,滨州西区基本搭起了城市框架,学校、小区建设,路网管网建设都基本建设到位。

“四环五海”规划提升西区开发内涵

西区开发,让滨州不再是土里土气的镇,而是迅速提升为一个现代都市,这离不开“四环五海”总体规划——这个编制于滨州撤地设市元年的规划,为西区开发写下了重要一笔。

2002年底,四环五海工程开工,至2005年10月30日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四环五海工程是滨州市委、市政府着眼打造滨州特色、建设碧水绿荫生态园林型现代城市,构筑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全面加快追赶步伐所实施的一项集交通、水利、城建、林业、旅游建设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工程。对于提高城市品位,增强服务功能,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撰稿:邱芹

时代印记(二)

“深圳速度”一年建起滨州学院

2002年8月8日,滨州学院(筹)建设工程奠基典礼在滨州西区隆重举行。省委副书记王修智等省、市领导同志为滨州学院奠基。到2003年8月21日,滨州师专实现整体搬迁。这一年,前来滨州参观考察的中央部委和省领导,听说仅仅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时,不约而同地感叹:这是滨州的“深圳速度”!

当时,滨州学院(筹)提出的建设总目标是:到2010年办学规模达到10000人,各类设施和条件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院校设学标准,成为一所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成人高等教育、远程教育协调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学院总规划建筑面积为267860平方米,总投资5.5亿元。

滨州师专升级滨州学院,社会呼声高涨

滨州学院是在原滨州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改建的一所全日制多学科性普通本科院校。2000年,滨州师专与滨州教育学院、滨州广播电视大学合并。到2001年,滨州师专在校生达到3000多人。

彼时,将滨州师专改建为滨州学院,为全市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劳动者素质偏低,高层次人才匮乏是制约滨州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由于滨州没有自己的本科院校,高考不能单独划线,历来高考录取分数线在全省居高不下,致使很多优秀高中毕业生不能进入本科院校深造。而随着城乡居民富裕程度的提高,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

“深圳速度”一年建成一座大学城

随着西区建设步伐的加快,2001年9月,市委、市政府决定申请将滨州师专改为滨州学院。鉴于师专原校园面积较小,按照国家规定的万人大学的标准,市委、市政府在西区划拨土地1365亩,筹建滨州学院。

2002年8月8日滨州学院(筹)建设工程奠基后,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给予了极大关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亲临建设一线指导工作。市政府克服财政紧张的困难,优先安排学院建设资金,并制定出相关优惠政策。市直各有关部门仅在校园道路、供电、有线电视等工程建设中就无偿投入资金650万元。全校广大教职员工以高昂的热情积极参与和支持学院建设,用自己的房产作抵押,贷款3000多万元,又集资3005万元,解决了学院建设启动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师专派出20多位工作人员负责工程建设,从2002年春天进驻工地一直到2003年8月工程完工,放弃节假日和星期天,没白没黑地盯在工地上。

就是凭着这种众志成城、拼搏奉献的精神,只用了一年时间,一座美丽的大学城就屹立在了西区的土地上。2003年8月21日,滨州师专搬入新家。

滨州师专“如愿”升格滨州学院

2003年6月,山东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通过了对滨州师专改建滨州学院的专家评审。2003年8月,滨州师专实现了整体搬迁。2004年2月14日至15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通过了对滨州师专改建为滨州学院的考察。2004年3月23日至27日,滨州学院全票通过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审。

2004年5月17日,教育部下文同意滨州师专改建为滨州学院。

撰稿:  邱芹

时代印记(三)

四校一所

合并成立滨州职业学院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期盼越来越强烈,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转型和升格成为历史的必然。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由此拉开了高职教育大发展的序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进入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200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有关问题的通知》,职业教育转型和升格大幕全面拉开。

为抢抓高职教育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填补滨州地区高职教育的空白,2000年,滨州地委、行署经反复研究、考察和论证,做出以滨州农业学校为依托,成立滨州职业学院的决定。2001年7月25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建立滨州职业学院的批复》,同意在滨州农业学校、滨州卫生学校、滨州经济学校、滨州工业学校和滨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实质性合并的基础上建立滨州职业学院。

2002年1月,新成立的滨州职业学院领导班子确立。2月25日,学院印发《机构设置及人员安排方案》,设六系一部和17个办事部门,制订出台部门岗位职责和规范性文件近100个,合院当年招生4090人,达到在校生万人规模。

2002年10月28日,职业学院举行揭牌庆典。 

职业学院建院13年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五年(2001—2005年),搭起了基本框架,被确定为山东省骨干示范性职业院校,实现了从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从分散办学向集中办学的历史性转变;第二个五年(2006-2010年),通过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重大转变。2010年11月至今,以国家骨干校建设为平台,坚持开门开放办学,多元多样合作,实现了从科学追赶到创新引领的崭新跨越。2013年9月,滨州职业学院以优秀等级通过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验收,标志着整体办学实力跻身全国高职教育第一方阵。

撰稿:王锋

往事钩沉

滨州行政中心规划选址:“五选一”敲定西区

建设开发西部新区,向西跨越式发展,成为滨州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你可知道2000年撤地设市之际,在确定滨州行政中心西迁之前,曾经有黄河以南庞家方案、小营方案,黄河以北黄河一路南方案、杜店方案、张课家方案五个地点作为行政中心搬迁备选方案?

当年的备选方案及征求意见表

历时一年推出5个备选方案

日前,就滨州行政中心的选址过程,记者电话采访了当时分管城市建设工作的原滨州地区行署副专员、滨州市政府副市长程竹坤。

9月9日,当得到记者要采访的信息后,程竹坤从烟台打电话向记者回忆介绍了滨州行政中心的选址经过。他说在申报、迎接撤地设市过程中,就及早酝酿启动了滨州市行政中心的搬迁选址工作。

1998年冬开始,由地区行署牵头,组织建委、土地、交通、公路、水利、规划设计院等部门的负责人和相关技术工作人员开始着手前期的选址勘察工作。前期选址勘察大约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到1999年夏秋季节,初步拿出了五个选址方案供决策层进行论证。

这五个备选地址方案分别是:一、张课家方案,其范围是渤海九路至渤海十一路,黄河十一路至黄河十三路;二、杜店方案,其范围是220国道(黄河二路)以北,新立河与四干之间;三、小营方案,其范围是205国道以西,广青路两侧;四、庞家方案,其范围是205国道西侧,庞家镇政府驻地附近;五、黄河一路南方案,其范围是现在的阳光小区周边。

发扬民主、科学论证、反复比较、好中选优,讨论最可行的方案

程竹坤回忆,对于选址论证工作,政府层面进行了先期反复地讨论。讨论过程尽量做到发扬民主、科学论证、反复比较、好中选优。

在政府讨论过程中,选址意见分歧主要体现在黄河南北之争上。倾向于向黄河以南搬迁发展的意见,主要依据是沿黄河绝大部分发达和规模城市大部分主要分布在黄河南岸;另外,倾向在黄河以北选址发展的意见,主要考虑是依托老城区,多年发展形成的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可以实现共享、共有,投资少、见效快。

政府在讨论选址意见过程中,倾向在黄河以北选址发展,依托老城区向西延伸发展建立新的行政文化中心的意见占了大多数。程竹坤说,在政府常务会议上,当时的行署专员张执政主持会议,最后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了在黄河以北依托老城区向西延伸发展的初步倾向性意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之后,将五个方案和初步意见又提交到市委常委扩大会进行了讨论,最终六大班子成员通过投票,形成了杜店方案与黄河一路方案相结合的杜店方案。

多方论证最终定下杜店方案

在市决策层有了初步倾向意见的基础上,又委托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了严谨的分析论证。1999年12月,形成了滨州行政中心选址论证报告。该报告对张课家方案、杜店方案、小营方案、庞家方案,从区域位置、经济布局、交通环境、土地资源、建设条件、投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排序论证,最终论证结论是:推荐杜店方案为实施方案。

最终实施的杜店方案形成了后来的西区开发建设,其中渤海十一路以西至渤海十八路建设滨州市行政文化中心,渤海十八路以西为滨州经济开发区。 

曾全程参与这一工作的滨州市规划局滨城分局局长张新华说,城市西延快速发展,体现了当初选择西区建设行政中心投资小、见效快的科学性。西部新区发展用地充足,交通条件优良,依托老城区,跨越新立河,以行政、文化、金融中心为龙头,与经济开发区建设相同步,具有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发展前景广阔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撰稿: 郭刚  张新勇

责任编辑:杨孟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