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寿双全坊、大冢宰坊,无棣古城杨氏两牌坊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10-17 23:59:45   848398 作者:张海鹰

“一身曾许国,讵敢顾其私。捧檄宁不喜,绝裾还自悲。朝廷多难日,臣子请缨时。早晚干戈定,归来慰母慈。”

——明·杨巍《四库全书·存家诗稿·起巡抚陕西(嘉靖丙寅)》

 

 

2020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的无棣古城,天高气爽,游人如织。由古城迎恩门入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三座古色古香的牌坊,由南至北依次是为吏部尚书杨巍敕建的大冢宰坊”、为部尚书王佐敕建的“少保坊”和为吏部尚书杨巍母安氏敕建的“荣寿双全坊”,为旧貌换新容的古城再添一大人文景观。



据无棣志书记载,明清时期,无棣古城共建有石牌坊十七座,其中明代吏部尚书杨巍一门即占五座,这在鲁北地区可谓绝无仅有。

 

荣寿双全坊,为杨巍母安氏百岁敕造

 

“荣寿双全坊,在宫保坊南,为一品夫人、杨冢宰母百岁安氏建。”——《海丰县志•建置志•坊表》(1670年版)

“荣寿双全坊,在宫保坊南,为一品夫人杨冢宰母安氏百岁建,废。”——《无棣县志•建置志•坊表》(1925年版)

 

杨巍(15171608)字伯谦,号梦山,世犹传称二山先生”,明朝山东海丰县尚义里村(今山东无棣县杨三里村,以下同)人,进士,历官明嘉靖、隆庆、万历三四十余载,历任江苏武进知县兵科、吏科给事中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布政使司右参议、按察使司副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地方兼理军务,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巡抚陕西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地方,兵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南京户部尚书及北京工部、户部、吏部尚书,授荣禄大夫、封太子少保、升太子太保、晋上柱国少保”,赐“少牢”宦绩扬名中外文章称奇今古

杨巍母安氏1476-1579海丰人,诰封一品夫人。安氏在众多姊妹中“生质特异”,很讨其父安清、其谷氏喜欢,爱重倍诸女”,15岁嫁入杨家,谦雍崇礼,庄慎无失,持家有方,“端方执礼,家政井井有条”,善女红、严祭祀,“既精既肃”,服侍守寡的杨巍之祖母张氏(贞白禔躬劬劳励柏舟之苦节,树闺阁之芳声,谕祭节妇,累赠一品夫人,谕建“贞洁坊”)、杨巍祖母崔氏(累赠一品夫人“谨慎,各得其欢心”。每当婆母张氏想念姊妹时,安氏总是心领神会,将婆母的众姐妹接来家中同吃同睡同欢愉,每到年底还对婆母的姊妹资助衣粮资财。婆母病卧多年,安氏总是帮助丈夫杨光祖为婆母寻医问药,并亲自为婆母洗涤床褥裙牏,毫无倦色,“宗堂称孝焉”。安氏不论对贫贱富贵,待之如一,“宗戚乡党,普沾惠恤”。

杨巍父杨光祖1479-1551字克孝,号坦菴,例授登仕郎,刺封文林郎、武进县知县,累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8岁时,其父杨斌累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史部尚书往返江淮做生意在召伯湖溺水而亡,遂与寡母张氏、弱弟杨光先相依为命。初,习阴阳学,考天时日月五星风雨灾祥。后,应诏书例补阴阳训术(即阴阳学官)。县衙官吏通过对杨光祖的察考,得知其才学与品行,凡有督委之事都交给杨光祖办理。由此,杨光祖尝巡捕,县境盗息而民不扰,邑人云:“往捕者弗盗捕而反为盗,旦暮嚣嚣然,以诘捕为名。自杨佛来,吾属无废业也。”三年后,杨光祖奉委署大沽口巡检司(今无棣县埕口镇境内)巡检使(正九品),“以身任利害,民用以安”,56岁时致仕归家,买田结茅,叠石为山,栽竹种松,植荷蓄鱼,笑歌终日,颐养天年。嘉靖三十年(155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杨光祖寿终故居之正寝,享年73岁。万历十八年(1590年)三月,特旨在海丰“宫保坊”(在褒德坊南,为冢宰杨巍建)北为杨巍曾祖杨麟祖杨斌、父杨光祖三代封公敕建“褒德坊”,可谓荣矣。

安氏育有三子一女,“教子砥行博学,不少宽暇”,长子杨崇早卒、次子杨巍仕至吏部尚书、三子杨岩仕至颍州知州,一女适邳州知州孙重光,封“孺人”。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月,杨巍登中进士三甲第一百二十一名,被安排在户部见习,奉派协理通州粮饷。此时,杨巍即迎父母由海丰入京师,亲奉茶食,极尽小心,共享天伦。一年后,杨巍被选授江苏常州府武进县知县。某日,杨巍对父母说苏之虎丘、宜兴之张善二洞为天下名区,想陪二老一游。安氏坚决不去,并正色道“古之善养其亲者,岂专在佳山名水耶?汝但修汝父母之政,使利泽及民。民归德于我,足矣!”故此,杨巍在武进“宜民宜人”,卒蒙“君子之子”称。安氏犹时时告诫训谕杨巍“以忠廉戒谕之”,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做到无所贪图,诚心无私,问心无愧。如此,杨巍谨遵母命,清正廉明,朝野相颂,遂为“江南第一令”。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杨巍上《江淮有事不宜迁转疏》得罪奸臣严嵩,外任山西按察使司驿传道佥事兼摄雁门兵备道,守平型关。杨巍毅然赴任,绝无怨尤之意安氏知后,喜曰:“吾儿能忠所事,又何忧!”杨巍在山西一干就是八年每年秋防之际都要自军中遣人探望母亲安氏。安氏总是以忧国识大体为重,告诫杨巍要安心戍边卫国,严加整治边关,不要留下祸患,在处理边关诸事时更要辛勤地工作,宵衣旰食,日理万机,不要仅仅为探望、问候我而分心,影响了工作,“严饬边防无贻,宵旰忧,毋徒定省吾为也”。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三月,在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宣府巡抚任上的杨巍念老母乐乡土,又加之自己常年在塞上戍边,遭受痰疾,久治不愈,遂上《乞病休疏》,准备扶持老母东归海丰,嘉靖帝特准回籍调养。杨巍在故里养病的近三年时间里,在离县城北一里许建别墅桃花岭,遍植桃、榆、柳、桑、枣,置“萱瑞堂”,奉养老母。嘉靖四十年(1566年)月,杨巍奉钦依仍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地方。隆庆三年(1569年)月,因母亲年迈,杨巍上《自陈疏》,回籍孝母,并恳请退休,隆庆帝下旨:“准杨巍回籍调理,病痊,抚按官具奏起用。钦此。”

杨巍戍守山西、陕西、宣大(宣府、大同的合称)等地十三,其母安氏时常教诲杨巍“泽润生民,动树边疆”由此,杨巍事必躬亲,殚精竭虑,爱民如子,革除陋规,以节省开支、恢复民力为急务,革除和减少役杂银两十万余……

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杨巍升兵部右侍郎。杨巍连上两疏请辞,万历帝不允,杨巍不得已,偕老母奉诏赴任。万历二年(1574年)月,杨巍改任吏部右侍郎,五月改任吏部左侍郎。八月,杨巍亲送老母安氏由北京回海丰,十二月返京城。次年二月,事母至孝的杨巍以老母年高上《养母陈情疏》,万历帝优诏许还,获准回籍终养。在故里,安氏礼待族人、周施四邻,“杨族大,周亲多,太淑人归,待之恂恂,礼愈下,不自知其劳且贵也。见贫窭危急者,辄命少宰君赈无虚日”。在桃花岭,每岁花开,杨巍奉老母乘车娱赏,开筵花下,请内眷、招瞽妇,日宴于其中。或每逢佳节良辰,子孙罗拜称觞,不知人间世复有何乐杨巍对老母朝夕视食,旦夜问寒暄,连老母用的马桶都亲自洗刷,曲尽子情,“至养至敬,无一时不承欢”,安氏“既顺既豫,无一日而不怡颜”,全家人“有妇克孝,有女克贤”“诸孙奇荦,余庆绵绵”,安氏可谓“见太平于六世,享康宁于百年”

万历三年(1575年)九月十八日,谕旨在海丰县城北门里街西,为杨巍母安氏百岁敕建“荣寿双全坊”,时任吏部左侍郎的杨巍率子孙内外眷属望阙谢恩,诣先祠行礼,命子孙城内外各庙焚香,施香火资,修补桥梁、庙宇,置义田、建义学,施贫困衣粮资财,无桥之河设舟,戒杀生。

万历七年(1579年),安氏已一百有四岁,脾胃实,神爽整,言动有常度。四月二十三日,晨起梳洗,著衣裳,在杨巍继配马氏(封一品夫人)搀扶下行数步至前厅稍坐,后呼舆至桃花岭别墅之萱瑞堂,与诸内眷诀别,嘱其仲孙杨尔稼立学游黉序,语次不乱。后,其气渐微,抬之一床,端坐而逝,炯炯弗乱。

安氏百年后,滨州张西铭在《明累封太淑人杨母安氏墓志铭》云:“尝观古今图记,载贤母行业甚多。德茂矣,未必恩命之荣;生荣矣,未必寿禄之高。若太淑人德寿并隆、荣名俱茂,妇道母仪古今实鲜俪焉!”曰:“坤德维顺,妻道有终。猗欤淑人,内则雍雍。德昭彤管,惠饫沃乡宗。百年上寿,四命荣封。笃生少宰,翼翼桓桓。外靖三陲,内正百官。为臣克忠,为子克孝。帝曰嘉哉,淑人之教。爰锡祭坛,爰锡窆葬。天章煌煌,天恩荡荡。郁郁佳城,亭亭华表。皋如巅如,松楸霭杳。千秋兆吉,百世流芳。泰山矗矗,沧海洋洋。”

赐进士第、通义大夫、兵部左侍郎兼代理尚书谷中虚与杨巍既是海丰同乡又是同榜进士,谷中虚视杨巍母安氏若其母,安氏亦视谷中虚如骨肉。闻讯安氏千古,谷中虚张西铭所撰《明累封太淑人杨母安氏墓志铭》顿首拜书丹,并追想音容,恸其心曲,挥泪撰《祭杨太夫人(安)文》:“于维太夫人,膺百顺之全福,登期颐之上寿,不但今时所罕伦,盖亦古昔所希观。”

万历八年(1580年)四月二十八日,万历帝赐安氏祭一坛、葬银百两,并遣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分守济南道右参政许元泰亲到海丰致祭,“赐祭赐葬,恩渥异常”。《谕祭通议大夫、兵部侍郎杨光祖并妻封淑人安氏文》曰:“惟尔才艺有声,乡邦推重。爰及良配,衍祉储祥。有子登科,扬历中外。天曹晋贰,益著令闻。庭范足征,纶褒宠被。乃后先之继殁,宜抚恤之偕膺。兹颁并祭之恩,用彰绩善之庆。幽灵如在,殊渥同歆。

杨巍自老母辞世后,每逢自己的生日,不受贺,不饮酒,不茹荤,施乡里戚族贫困衣粮财资,并独身荒庙,罢饭静思,反复咀嚼“儿之诞日,母之难日”,深缅母恩。

 

大冢宰坊,为吏部尚书“太子太保”杨巍敕造

 

“大冢宰坊,在城里十字街,为杨公建,崇祯间毁。”——《海丰县志•建置志•坊表》(1670年版)

“大冢宰坊,在城里十字街,为杨巍建,废。”——《无棣县志•建置志•坊表》(1925年版)



 

“大冢宰”是中国古代官名,明、清时期吏部尚书的雅称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吏部尚书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故无棣本地人多称杨巍杨天官”。

杨巍在故里守墓三年服除,于万历十年(1582年)七月奉旨晋升南京户部尚书。万历十年(1583年)月,杨巍改任北京工部尚书,四月调任户部尚书,七月晋升吏部尚书。67岁的杨巍遂上奏《辞吏部尚书疏》,为恳辞铨部重任事。

杨巍在《辞吏部尚书疏》折中指出:“国家治否在人才,而人才进退在吏部,其所关系由来重矣大哉!”说,吏部责任重大,所以皇上强调称职的吏部尚书必须“廉与方正”他自谦道,自已为官近四十载,清廉耿介还是能做到的,可是自己才疏学浅,难以做到随才器使,再加之患有痼疾,一旦发病,连人的五官都辨不清楚,更何况选才任能:“臣自厕仕籍,将四十年,廉介一节,颇知自勉,况已衰颓,无所用贿。但久居上林,不知检束,虽言动之微,日就鄙俚,又敢语方正乎!臣素无学术,素婴痰症,每一发举,辄不能辨人面目,况于人之邪正、才之长短?知之不爽、用之不得宜?臣实在不敢自谓其能也。”杨巍接着写道,如果有才智出众的人却不知道重用他,是我不能为国家选拨贤才;如果是见识浅陋、没有作为的人却不知道罢免他,是我不能为国家辞退不肖之庸才,如此“上负皇上求贤之意,下孤四海望治之心”。于是,他再一次请辞吏部尚书一职:“是以臣恐恐然,若蠡测蚊负,不敢当重任矣。

杨巍在力辞吏部尚书重职时,不忘推贤让能,他向皇上推荐了三位廉能方正之人,即时任刑部尚书潘季驯、兵部尚书张学颜和礼部尚书徐学谟,并再次恳请皇上:“伏乞皇上察臣力本绵薄,辞非虚假,收回新命,将史部尚书改畀诸臣,容臣仍守户部,庶铨部得人,世道有赖矣。臣不胜恳乞怵惧之至。”

万历帝在杨巍的疏辞折上谕批道:“卿端方笃慎,德望素隆,铨衡重任,特兹简畀,宜遵成命供职,用赞帮治。不允辞。户部知道。钦此。”

杨巍在吏部掌铨期间,勤于政事,无论推举辅政大臣、考选科道政绩,还是重用老臣名士、报批各衙门奏章,无不是早上上报,傍晚即获准。至于一般官员,更是随报随批,不留空缺。对录用人员称职与否,则明论得失,以定升迁。对所提拔下属,有过则引咎自责。与各部大臣公卿处圆非曲,徇方非犟。故群僚莫不勤慎,地方官府无不倾心问政。因而,杨巍德望日隆、威信日高,朝内九卿对其“拱手以听”,谓之“千载一时,堪为朝廷庆幸”“排乱言,定国是,砥柱中流,宗社赖之矣”,以“和谐为宗”的杨巍则道:“余只顾大体,为朝廷求天下无事,大事要小,小事要无,不论朝廷乡里相议唯持之以正,虽有短予者不动也。”杨巍在吏部尚书任上以公正宽恕见称,万历帝对其褒扬誉美之词赞不绝口:德望素隆、才望素著、端慎公清、老成公正、铨衡重臣、耆德硕望、铨曹重任、耆德众望、竭忠任事、秉铨著绩……

万历十三年(1585年)十月初四日69岁的杨巍在吏部任尚书已满三年,吏部左侍郎李世达等上《循例给由疏》:“杨巍历正二品俸,三年考满,查理明白。缘系在京堂上官员,例不考核,仍该复职,未敢擅便,俱本引奏。谨具奏闻。伏候赦旨。”十月初七日,奉圣旨:“杨巍着复职,加太子少保。”于是,杨巍上奏《辞加太子少保疏》,恳乞天恩辞加秩以安愚分事。

杨巍在《辞加太子少保疏》折中自谦道,“臣素少才能,久甘废弃,两叨召用,谬领铨衡。每欲为国家擢名贤,”并恳企皇上收回成命,恩准休致,“伏望皇上察臣悃诚,收回新命。或怜臣衰朽,放回故里,不惟臣之分量小安,而朝廷之黜陟亦允当矣。臣无任感激恳乞之至”万历帝观其疏后,不准杨巍辞太子少保,并连赞杨巍端慎绩著、德高望重,下旨云:“卿端慎公清,秉铨著绩,德望素隆,加恩已有成命,宜钦承勿辞。户部知道。钦此。”

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初三日72岁的杨巍在吏部任尚书已连任六年,“历正二品俸七十二个月,六年考满”杨巍上奏《乞休致疏》,万历帝的回复是:“卿老成端亮,秉铨著绩,精力未衰,宜遵新命供职。不准辞。吏部知道。钦此。”九月二十二日,万历帝下旨曰:“杨巍着复职。钦此。”九月二十三日,万历帝又下旨曰:“杨巍加太子太保。钦此。”杨巍旋上奏《辞加太子太保疏》,恳乞新命以安愚分事。

杨巍在《辞加太子太保疏》中谦虚道:“臣本已朽质,谬役铨曹,虽历六年,实无片善。方负旷官之罪,自甘摒弃之心。讵优容已逾常分,其岂叨冒更陟崇阶?滥膺一品之荣,益荷九重之眷。仰惟皇上若天覆地载恩个,不嫌于概及。俯省微臣乃功少过多,幸岂容以再缴?况年已逼于桑榆,力难竭乎狗马,是以臣益切惶悚,未敢承当。”他乞求皇上收回成命,还是以“太子少保”衔在吏部主持工作,或者可怜他年老多病恩准回乡养老:“伏乞皇上鉴臣愚衷,收回成命,容臣仍以原职带罪铨曹,或怜臣衰老遂其休致,庶恩典不爽而臣之分量亦安。臣无任恐惧待命之至,谨具奏闻。”

万历帝赞杨巍持重老成,望共同治理国家,不准他辞去“东宫三师”之一太子太保这个令百官羡慕的荣誉称号:“卿铨衡重望,朕方倚任老成,共图治理,精力尚强,岂得遽言衰惫?宜即出供职。不准辞。吏部知道。钦此。”

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谕旨在山东海丰及全国各省省会为杨巍俱建“宫保坊”“大冢宰坊”可见皇帝对杨巍有多倚重。

万历十八年(1590年)三月,74岁的杨巍四十余次上疏恳请方得告老归故里,“诏乘传、给廪隶如故事”,万历帝百般不舍,特颁赐给杨巍羊酒、夫米及新钞三千贯,特赠杨巍曾祖(杨麟)、祖(杨斌)、父(杨光祖)为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杨巍曾祖母(崔氏)、祖母(张氏)、母(安氏)均一品夫人,赐建“三世褒德坊”在北门里,为杨麟、杨斌、杨光祖“姑妇双贞坊”在北门里街西,为杨斌妻张氏、杨光先妻高氏建

杨巍的数折辞加官进爵奏疏和数折乞致仕归里奏疏,体现出其虚怀若谷、高风亮节之美德。杨巍一生,奏疏逾百折,既有加强戍边防务、修建城池方面的,也有抚恤灾民、蠲免税赋方面的;既有宽宥谏臣、广开言路方面的,也有躬请圣上加意珍摄、视朝听政方面的;既有解除党锢、杜绝谗陷方面的,亦有惩处贪险、涤除祸乱方面的……杨巍之忠于职守、体恤民情,恪尽臣责、为主分忧,立足大局、勤于政事的报国情怀日月可鉴。

万历三十年(1606年)杨巍90岁时,万历帝特旨慰问,并晋阶其为“柱国公”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万历帝钦赐92杨巍“天下达尊”匾额,并遣刑部贵州司主事何廷魁奉旨到海丰,派夫匠二百名、赐纹银五百两,依式督理为杨巍及其已逝两位夫人造坟开圹,可谓恩礼极矣。同年十月,杨巍预感不久将离世,便立下《遗嘱》,自谦道“我无功德”,明确规定了自己死后不乞恩典、不要祭文、不受牲祭、不列冥器。同年十一月三十日亥时杨巍于尚义里故居之正寝凭几作答章丘李明府书辄令取玉台巾深衣大带袖《夜台永览》一册、名公诗扇一柄呼水盥面端坐而逝。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杨巍下葬之时,山东省布政使司具题,礼部奏请,万历皇帝痛其亡,赐谕为杨巍祭九坛、为杨巍已逝两位夫人(原配累赠一品夫人陈氏、继配封一品夫人马氏)祭一坛,并遣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带管分守济南道右参议兼按察使司佥事张五典至海丰致祭。《谕祭荣禄大夫、柱国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杨巍文》“惟卿宅心平恕,莅政宽洪。邑有遗棠,囊余谏草。逮历官乎籓臬,遂洊抚乎封疆,乃自卿晋登铨宰。进退允孚乎实名,庶职修明鉴衡不爽于人伦,群材向用。久还初服,备乐天真。再荷注存,弥光晚节。令终无忝,崇恤宜加。祭葬并颁,灵其歆服。”《祭上柱国、少保梦山公安葬文》云:“惟卿历事三朝,悬车廿载官评乡望,卓有令闻。陨谢经年,窆封在即加笾合圹,优渥其承。”又下七道《祭上柱国、少保梦山公七七文》,首七文云:“惟卿望重天,卿位隆宫保绩丕彰于中外,行益表于乡闾。言念沦亡,届滋首七载颁祭奠,尚克祇承。

赐进士及第、中顺大夫、陕西行太仆少卿兼宁夏河东兵粮道按察司佥事、前巡按直隶监察御史、侍经筵席官、同郡临邑邢侗杨巍撰《明赐进士第、荣禄大夫、上柱国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海丰梦山杨公行状》,详细叙述了杨巍生前行迹及功德。

赐进士出身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知经筵日讲制诰侍生福清叶向高杨巍撰《明赐进士第、荣禄大夫、上柱国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赠少保梦山杨公墓志铭》,铭曰:“众山刿崺,咸奠坤维。惟彼介邱,四岳宗之。四渎萦纡,亦云国纪。惟彼沧溟,莫测涯涘。猗嗟杨公,如海如岱。磅礴溟濛,孕涵光怪。为朝鸣凤,为国长城。功维吉甫,任则阿衡。众方翘翘,吹毛以摘。公曰毋然,长寸短尺。众方嚾嚾,揆路是讧。公曰勿尔,协恭和衷。当公在事,朝野安堵。自公归来,駸駸多故。公在田里,玩弄烟霞。数卷图史,万树桃花。公厌世氛,溘骑箕尾。沧海欲枯,泰山曷峙。惟海不竭,惟山不崩。千秋万祀,母替兹铭。”

赐进士第、正议大夫、资治尹、工部右侍郎前奉敕提督军务、巡抚浙江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从二品俸、翰林院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吏部掌文选考功验封稽勋四司事、任邱刘元霖杨巍撰《明故荣禄大夫、上柱国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梦山杨公神道碑铭》,铭曰殷降阿衡岳生山甫。德丰斯食功崇乃俎。王国得朋有翊有冯。青琐风裁如霜矫鹰。孰虓于套孰跳于辽。血饮眦磔马鸣萧萧。六典八法引绳挢舍。万邦为宪罔或嶟沓震既标表绾亦清真。允文允武保兹一人。番番黄发国有蓍蔡。人衹胥祝典型具在。书格君奭风揄睿圣。富贵寿考以永终命。睪如旷如荣禄之阡。有道穹碑吾无间然

杨巍过世后,万历帝特谕杨巍崇祀山东海丰、江苏武进及山西省名宦祠。后,杨巍祀山东海丰乡贤祠,其旧属、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之一的刑部左侍郎吕坤在《明荣禄大夫、少保、吏部尚书梦山杨公入乡贤祠碑文》云:“公之孝思,三公不换,白发终养,竟视含殓;公之忠诚,三朝信任,疏无留中,议不再问。……”

杨巍过世9年后的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万历皇帝还赐杨巍以“少牢”,遣海丰地方官春秋致祭。

杨巍过世38年后的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入关以来第一位皇帝、清世祖顺治仍以“少牢”之礼致祭“前代功臣、勋劳茂著”的杨巍,并为其御制祭文:“惟卿德懋仁孝,勋著安攘。佑护后人,斗山是仰。俎豆万年,以隆报亭。兹值仲春(秋),谨以牲醴粢盛蔗馐之仪用伸祀祭。尚飨。”顺治皇帝将杨巍喻为北斗和泰山,谓其德高望重、成就卓越,令后人所敬仰。这是何等的荣耀啊!

历数明代二百八十年历史,担纲“天朝第一部”吏部尚书者百余人,仅三人连任两届(六年),而杨巍连任两届后再复职,由此可见杨巍之德行与能力值得点赞。据史料记载,杨巍归里后,朝廷三年两易吏部尚书,政事紊乱,人言纷飞,竟有议奏杨巍返朝再理吏部者

初历中外,甚有声。……有清操,性长厚,不为刻核行。——《明史·杨巍传》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