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滨州各县区书院知多少

发布时间:2020-11-09 23:56:03   928572 作者:武伟军 张蕾蕾


  书院最初产生于唐代,由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演变而来提起书院,四大书院几乎成为一种常识。其中岳麓书院更是以千年学府而闻名,一代理学宗师朱熹曾在这里讲学。历史上,滨州各县区都有过哪些书院?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市各县区境内书院兴废沿革,如有错讹或遗漏,欢迎大家指正补充。


惠民县

东鲁书院。东鲁书院是县境有记载最早的书院。由参藩曾栋在原来聚英阁遗址上开始修建,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知州王永积建设完成。“崇祯戊寅复新之,且建至道堂,翼以两庞,崇宇缭垣,书院之制始备。”王永积对此善举十分谦让,他说:“此如垒土,曾公借我九仞矣,安敢以一篑为功?”(《东鲁书院记》)。

敬业书院。乾隆三年(1738年),武定府知府姚兴滇主持修建。在文庙西南双忠祠西(今富河园小区),乾隆七年(1742年)新任知府郑方坤拓修,十三年(1748年)知府董承勋又予以拓修,已成规模。咸丰八年(1858年),知府李熙龄以考院各余项饬建旧圮学舍六间。查阅《武定府志》《惠民县志》知,书院投入本银四千八百八十三两,通过生息和捐赠,每年获银九百五十余两作为每年经费。知府兼学长,聘名家鸿儒为山长,另选派绅士一人为监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武定府官立中学堂。

三台书院。咸丰二年(1852年),由知县后升任知府的余棨建。在凤凰台后,府治东路北(今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因城内有文台、武台、凤凰台三台鼎立,而取名三台书院。据记载,捐银共合制钱一万二千吊,也是主要通过发商生息,作为书院经费。乡试时,年卷资每名四吊,入泮者给银三两,中举者给盘费二十两。中进士者鼎甲一百两,庶常五十两,即用三十两。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小学堂。

乡升书院。乡升书院是唯一建在城郭外面的书院,在城郭西北二十里的凌霄阁。《惠民县志》记载:旧为义学。道光十五年(1835年),附贡吴应龙、岁贡范得舆等捐制钱一千余吊,增修讲堂、学舍,更名乡升书院。后因区划调整,民国时改为阳信公立高级小学。

 

滨城区

培风书院。培风书院在州城东街,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州牧张堂捐廉劝喻绅士创立。书院大门面南,有前后两院。前院“有讲堂三楹,东西对号各六间”;后院“有长斋室三楹,两旁号舍各四间,堂之旁各号舍一间”。清光绪三十年 (1904年),培风书院停办,借址创立滨州小学(俗称培风高等小学)。

怡怡书院。怡怡书院在州城西南三十里李扎根庄(今里则西李扎根村),“武庠李殿元、增贡李芳华兄弟捐千金辟地鸠工以成斯举”,“乡人义其事,亦裒金以为膏火助之”。建成于清咸丰三年 (1853年),州牧王颜之赐额“怡怡书院”。怡怡书院虽称之为书院,实为一所义学,所开课业无异私塾,宣统年间改为学堂。

振英书院(原萦蒲书院)。在蒲台城东南隅,明万历十七年 (1589年)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代理知县李文耕倡议复建书院,未就而升。道光八年,升职臬司,饬知县曹鹤鸣终其事。并卸任知县张文化捐宅基一所,集乡贤捐建,改名振英书院。

 

沾化区

齐云书院(南湖书院)。明崇祯年间知县宋一贞所建。址在南门外文峰台西南湖(俗名风水湾)边,后废。

将陵书院。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知县陈文英“慨然复兴”。倡导募集,廪生王羲峰首捐银1000两,陈文英捐银200两,在文庙西辟旧基一段,于咸丰三年(1853年)建成开馆。计有讲武堂5间,东西号舍各8间,东西辕门及周围垣墙。大门题额“将陵书院”。明、清两代为沾化科举鼎盛时期。自14世纪70年代(明洪武年间)至1909年(清宣统元年),540年间共考中进士40名(含武进士4名),举人127人(含武举人17人),贡生385名。有明代“一榜四进士”的赞志,有清代“父子二鼎甲”和“兄弟同榜”的佳话。因此,沾化享有“三等县,二等学”“济北诗书之薮”的嘉称。

 

博兴县

锦秋书院。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知县李元伟亲自倡办。建于锦秋湖侧,初名李公书院,后更名为锦秋书院,几经废兴。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知县李铨重修旧有书院,乡绅捐资赞助。李延聘名师,奖励好学,督察校试,亲圈甲乙。次年癸巳恩科有4人中举,又次年,1人连捷进士。

 

阳信县

锄经书院。清道光二年 (1822年),知县劳崇曦倡建。址在城东门里路南(今阳信镇中学址)。书院设院董会,由地方乡贤硕儒组成,聘请当地举人,进士任教。历任知县设膏火。知县张元祥又添入酒税。光绪三十年 (1904年),书院改为小学堂。

 

无棣县

希贤书院。书院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院址在旧城里西街北侧,原名“海邑社学”。知县林芳春购置学田67亩,又在社学增建房舍5间,更名“希贤书院”。书院藏书300余册,供生童诵习。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停办。

 

邹平市

伏生书院。在邹平城东北18里伏生祠内, 元至元十五年 (1278年)为县尹陈野仙所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知县徐政重修,有讲堂间及东西两斋。兴学堂后停办。

范公书院。在邹平城西南35里醴泉寺范文正公祠南,明成化十六年 (1480年),为知县李兴所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知县程素期修葺,后废。

梁邹书院。在邹平城内旧县衙西(原县供销社旧址)。清道光八年 (1828年),山东按察使李文耕倡议,知县徐笠山建。后知县彭斗山增其学舍,建其中门,区其庭院。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长白书院。在邹平城东七里铺长白祠内。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县李兴倡议修建而成。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知县程素期重修,后废。

凤山书院。在长山城东南隅(今长山镇政府所在地),始建年月无考。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1905年改书院考棚为师范传习所,并设英文学堂一所。

群英书院。在长山城东门里路北,始建年月无考,后废。

东皋书院。在今台子旧城渡口处的原齐东旧城内。清光绪十八年 (1892年)建,城垣被黄河水淹没,书院遂废。后县衙移至台子,重建书院。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改为小学堂。1913年改为县立第二小学。

会仙书院。在齐东城(今九户)北门里,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 (1894年),因书院正堂面对会仙山而取名,有院舍77间。清末,前院设县立高等小学堂,后院设师范传习所。

 

  参考文献:《武定州志》《武定府志》及各县区志书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