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着门缝看历史】(135)咸丰帝师杜受田为何执意亲赴黄河赈灾

发布时间:2020-12-23 13:14:58   191008 作者:侯玉杰

咸丰元年(1851年)秋天,年仅20岁,刚刚继位的咸丰皇帝,面临着又一场重大的考验。

正是秋收的季节,黄河在江苏省丰县决口了,一时,地里的高粱只露出穗子头,无言地诉说着凄凉。江苏北部的50多个州县、山东南部的20多个州县,合计一千多万百姓陷入茫茫的洪水之中。当时的档案记载:自山东济宁以南,“河湖一片,汪洋三百余里”。家乡的父老乡亲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协办大学士、咸丰皇帝的恩师杜受田立即捐出自己全年的俸禄赈济灾民。


(杜受田像,来源网络)


杜受田是山东滨州人,道光三年(1823年),以会试第一名、殿试二甲第一名、朝考第五名的优异成绩,入翰林院,曾任翰林院编修、山西学政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年)被特旨召回京城,入直上书房,担任皇子们的老师,直至担任工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咸丰皇帝继位后,感念老师对自己的培养,升杜受田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再调刑部尚书,又以协办大学士身份管理礼部事务。看到雪片般飞来的奏折,杜受田极力劝说咸丰皇帝堵复决口和赈济灾民。


清代专称二甲第一名,即殿试第四名为传胪,此为杜受田传胪牌匾)


在恩师杜受田的指导下,咸丰皇帝下令堵口,一而再再而三,黄河决口迟迟没有堵复,时间也一拖再拖,转眼就到了来年的春天。同时,朝廷拨付的赈灾银两、粮食也迟迟没有发到灾民手里。看着江苏、山东上报的请求救助的奏章,看着那些描写灾民们文字,“饥民十百为群,率皆老幼妇女,绕路啼号,不可胜数”,百姓们“裸体无衣,伏地倒毙”,仿佛那些衣衫褴褛的灾民就在眼前,杜受田心急如焚,于是向咸丰皇帝请缨,要求亲自到黄河泛滥处巡视河工、赈济灾民。

咸丰皇帝自6岁上学,与杜受田名为师生、情同父子。当年,杜受田因为有病请假,他突然放声大哭,紧紧抓住杜受田的衣襟,舍不得老师离开,连道光皇帝都感慨地说:“这真是前世的缘分啊!”此次,老师要远离自己,到山东、江苏查看灾情,咸丰皇帝先是不允,然后是极力阻止,杜受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咸丰皇帝要以天下为重,以百姓为重,无奈之下,咸丰皇帝只得答应恩师的请求,又因为担心恩师的身体和路上的安全,咸丰特派福州将军怡良同行。


(北京杜府残存大门,来源网络)


杜受田关心民瘼,忧心忡忡,离京前,他给咸丰上奏,一是推荐得力办事官员,二是截留粮食,尽快分发灾民。他说:“自去岁丰北决口,山东、江苏被淹,赈恤不可稍缓,办理尤须得人。藩司为钱粮总汇,而州县官皆其所属,贤能不肖皆所素知,山东藩司刘源灏,居心公正,干练有为;江宁藩司祁宿藻实心任事,诚朴廉明。请旨饬令二员督办,必能实惠及民。又被水地方甚宽,待赈人数尤众。请截留江广帮漕六十万石,分拨山东、江苏各三十万石。其水陆如何拨运,州县如何囤积,村庄如何散给,即可令其讯定章程,饬委妥办。”

咸丰二年(1852年)农历五月,冒着酷暑,66岁的杜受田出发了。当杜受田向咸丰皇帝辞行时,恋恋不舍的咸丰皇帝竟然泪流满面,无语凝噎,多亏了福州将军怡良提醒,才不至于失礼。咸丰皇帝与杜受田师徒二人商定,此次杜受田的任务主要是查看黄河河务、体察民情、赈济灾民,同时肩负考察各地官员的重任。往常离京,杜受田都是骑马,此次他决定走运河水路,直通黄河。按照他一贯的作风,坚决不允许家人跟随。因为年高体弱,他的家人担心他的身体,他的父亲和儿子就秘密派遣其堂侄杜翃一路追随,随时掌握了解杜受田的身体以及生活状况,及时回信报平安,同时也是取杜翃两个字的谐音,寓意“杜绝洪水,赈济顺利”的意思。


(来源网络)


杜受田沿着运河南行,一路体察民情。为了多亲身感受一些地方,往往折返往复,过了临清、东昌府,河汊纵横,太阳晒、水汽蒸,每日汗如雨下,属僚劝他登岸避一避暑热,他坚决不许,每日都在船上查看各处情况。

五月下旬,到了济宁,杜受田病倒了,连续数日患泄,最严重的时候,一天数泄。他强打精神,服药后,稍有好转,就继续巡察。他将自己实地巡查了解到的真实灾情与将军怡良联名向咸丰皇帝作了全面汇报。他说:自己进入山东后,“细询经过州县,并于抵济宁后密加访查,与藩司刘源灏面称之,鱼台、金乡、嘉祥、滕、峄、济宁六州县,被淹情形大略相同。”杜受田考虑问题特别细腻,他担心赈济的粮食不能按期分发到灾民手中,要求各地办事官员不得按部就班,必须打破常规,救灾如救火。他熟知胥吏和办事人员上下其手、中饱私囊的手法,“既知作为赈米,掺水和土,势所必至”。他要求漕运总督,“于交米时,会同受米之员认真盘验,如有短少、潮湿不堪食用者,即将丁舵人等严惩究办,仍令赔缴,以重赈务而杜弊端。”为保证赈粮的质量,他亲自审定了刘源灏等人拟定的十条赈济章程。

结束了山东地方的巡察,杜受田冒暑继续抱病南行。这个时节,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沿途洪涝遍野,他乘坐的小船内高温高湿。六月十七日,抵达清江浦后,杜受田病体难支,不得不进驻漕运总督府,因为漕运总督、著名藏书家杨以增是他的莫逆之交。他不顾自己的病情,继续找各级官员谈话,了解情况,他又把自己随带的属员派往各地秘密查勘以便掌握更加真实、具体而全面的受灾情况,并向皇帝汇报。他发现:“丰、沛、铜、砀,被灾较重”,已经连续对百姓进行了赈济,最多的地方已经进行了六次赈济,春天青黄不接时又开始了疏浚河道工程,对灾民实施以工代赈,对丰县、沛县一带临时栖息在河堤上的灾民已经酌情给予救助,遣发回乡,“其老弱无依者,由该厅官施粥,以资糊口”。

这次赈济,杜受田提出的赈济分配数量是:沛县九万石、丰县七万五千石、铜山县五万石、砀山县二万三千石、邳州三万石,其他受灾较轻的宿迁、海州等州县合计三万二千石。对于杜受田的申请,咸丰皇帝有求必应,一切进展顺利。只是杜受田只汇报赈灾工作和百姓苦难,从不言及自己的病情。

七月初八日,杜受田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亲自将赈灾的情况写成奏章报告给皇帝。至初九日早晨,杜受田依旧会见官员,探讨赈灾事宜,午后,他已无力书写,急忙口授遗疏给咸丰皇帝。他惭愧地说:自己“上不能尽忠补过,仰答君恩;下不能退食承欢,长娱亲志。言念及此,痛裂肝肠。”他临终更关心的是国家大事,他说:“惟念楚氛未靖,河患未平,度支未裕,数者均关艰巨。”他对咸丰皇帝寄予厚望,希望咸丰“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盼望“国家长治久安”。傍晚时分,杜受田溘然长逝。

杜受田病逝的噩耗传到北京,咸丰皇帝当即放声大哭。他在杜受田的遗折上饱含深情地写道:“忆昔在书斋,日承清诲,铭切五中。自前岁春凛承大宝,方冀赞襄帷幄,谠论常闻,讵料永无晤对之期,十七年情怀付与逝水,呜呼,卿之不幸实朕之不幸也!”

咸丰皇帝给杜受田的谥号是“文正”,这是最高的称号,整个清朝共有8个“文正”,如刘统勋、曾国藩等。

杜受田的灵柩回到北京后,咸丰皇帝亲临祭奠,拊棺痛哭,连御前侍卫都被感动得纷纷落泪。



扒着门缝看历史。杜受田是封建时代优秀官员的代表,他关心民生疾苦,以一品大员的身份亲临赈灾一线,亲自订立赈灾章程。他不顾自己年高体弱,勤勉政务,直至病逝在工作岗位上。他的这些可贵品格仍然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扒着门缝看历史。咸丰皇帝在他的恩师杜受田面前数次痛哭,特别是杜受田的棺材运到北京后,咸丰亲自到杜受田的家里祭奠,拊棺痛哭,常人很难设想出那个场景。作为21岁的皇帝,咸丰从6岁就与杜受田朝夕相处,情同父子。他拍打着杜受田的棺材,放声大哭。咸丰最真情的哭丧,从来没人去写,而我每每读到那些文绉绉的文字,常恨自己水平太低。

扒着门缝看历史。这篇文章也是我为了黄河故事征文而查找资料写成的。杜受田的遗折,说的是查办事件。关于这件事情,杜家内部传说非常多,由此也引出了更多的传说,此是后话。

 

侯玉杰 

2020年12月22日,星期二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