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吕剧与东北二人转: 求同存异中的一脉情深

发布时间:2016-09-14 00:00:00   41499

随着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的热播,已经隐入历史幕后的那段沧桑岁月重新浮现在了观众眼前。山东吕剧与东北二人转的一脉情深,书写与见证的就是百年来关内关外血浓于水的情谊。从这个侧面入手,我们可以想见中华民族的包容性与凝聚力,也得以体味民俗作为历史“活化石”的独特魅力。


上世纪50年代,博兴一带农村几乎村村有剧团,人人都会唱吕剧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吕剧主要发源于滨州博兴一带,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生活气息而著称。剧目大多以爱情与家庭伦理道德等现实内容为题材,以其委婉柔美的曲调、悦耳动听的唱腔、质朴无华的语言受到人们的青睐。

吕剧的前身是民间说唱艺术的一种——山东琴书。山东各地的琴书由于受到不同的语言、民俗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南、北、东三个流派。其中,北路流行于黄河下游地区,在1880年前后的博兴等县就有“听见扬琴响,棉车推一旁”与“听见旺祥(艺人薛金田的乳名)唱,饼子贴在门框上”等民谚。吕剧继承了琴书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1950年,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成立,对全省戏曲艺术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吕剧被确定为重点改革对象,排练的第一个剧目为《小姑贤》。此后,为了配合宣传新婚姻法,又上演了《李二嫂改嫁》,这使得吕剧这个“小字辈”的地方剧种一跃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山东大戏。20世纪50年代,吕剧获得迅速发展,博兴一带农村几乎村村有剧团,人人都会唱。


闯关东促成了本就带有山东人乡音的二人转的“吕剧化” 


关于二人转的起源,“莲花落打底,大秧歌镶边”的说法影响力最大。莲花落是一种起源于唐代的古老说唱艺术,最早是佛教僧侣化缘时演唱的一种曲子,到了明清两代演变成艺丐在乞讨时专用的小曲。清代中叶以后,随着清廷对辽东封地的解禁,大批因自然灾害而失去田园的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进入东北谋生。莲花落随之“落户”东北,在秧歌等民俗活动中演出。许多东北地方戏与莲花落以及同时期传入的山东梆子等剧种开始融合,出现了二人转的雏形。也就是说,在二人转起源的血统里就掺杂着山东人的乡音。这就为其与二人转联姻做了铺垫,为二人转融入以山东音为基础的吕剧准备了条件。

东北三省是一个多民族和外来移民共同生活的地区。闯关东时,在那场波澜壮阔的人口迁徙运动中,流民史的背后,更有文化的流变史,山东人的语言形式与戏曲风格极大地刺激与激活了东北原有的文化因子。二人转打上山东烙印,也就成为必然。具体而言,二人转表演者必须考虑到山东移民的审美口味,而这种对原有规则的调整通常是通过将二人转“吕剧化”实现的。在东北地区,流行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民谚,成就了二人转如此声望的观众当然包括诸多山东移民。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中国戏曲剧种手册》记载,在对1961到1984年间,辽宁、吉林、黑龙江外来戏曲剧种简况的统计表中,吕剧专业剧团的数量紧随评剧、京剧演出团体之后,位列三甲。吕剧不但没有在二人转的“包围”中倒下,反而始终保持坚挺的态势,这充分说明了其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两者在融合中实现升华是大势所趋。此外,二人转正戏中多数表现劳苦大众悲惨命运的哭戏也与吕剧的“悲悯情怀”有着天然的联系。


求同存异:以《小姑贤》选段为例


从渤海区文化战士成长起来的吕剧艺术家中有许多都以表演《小姑贤》而成名,如李寿山、袁来欣等。同样,《小姑贤》在二人转中也属常演常新的名篇。因此,以其为例,可见吕剧与二人转在求同存异中的一脉情深。


【吕剧唱词】

李荣花:到厨房我把饭做下

李氏女:我回头去挖面

……

刁氏:你留着小米干什么

李荣花:我挖上小米去捞干饭

刁氏:捞干饭俺也不吃它

吃到那肚子里不消化

李荣花:儿媳我去烙油饼

刁氏:烙油饼我不吃它

我不吃什么你做什么

李荣花:儿媳我去给你擀面条

刁氏:面条子热呼呼的怎么着扒

……

刁氏:锅前边给我熬稀饭

后边去把那粘粥馇

锅左边做上个菜豆腐

右边烧汤要酸辣

馏上一把干豆角

你切上半斤大葱花

蒸上两个窝窝头

你抽空再把那面筋炸

一锅你做上十二样

当中间有点空

你给我馏上个八斤半的大地瓜

……


【二人转唱词】

刁氏:你给妈烙饼

妈妈我不用它

干巴拉碴我不想吃它

怕茬我的牙花呀

李荣花:儿妻我去烙饼

刁氏:婆母娘不稀用

李荣花:儿妻我到厨房扒拉疙瘩

刁氏:你给妈扒拉疙瘩老妈我不用它

……

李荣花:等儿妻到厨房去把饺子掐

刁氏:你给我包饺子老妈我不用它

……

刁氏:锅前面你给老妈我去捞干饭

锅右边你给老妈我去把稀粥馇

锅左面你给老妈我烙上一张饼

锅后面你给老妈我去把面条拉

在中间剩下这么一个空

你给妈烀上一个这么大的滴溜圆的大倭瓜

……

(以上唱词均由作者根据网上演出视频录出)

从直观上看,两者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同是一出《小姑贤》,吕剧在前,二人转在后,这不会是简单的巧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二人转是在对吕剧的继承与创新中发展起来的,刁氏在最后一连串“锅前后左右”的唱词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在这一过程中,二人转把符合东北人语言表达习惯和东北现实生活的话语保留了下来,比如说“烙油饼”、“捞干饭”等。倒数三句中,“地瓜”改成了“倭瓜”,那是因为山东地瓜常见,而东北除辽南外的大部分地区不产地瓜,只好以倭瓜代替;还有,“粘粥”改成了“稀粥”,缘由是东北人吃不惯前者,而更喜欢后者。这些,都是两种《小姑贤》的“求同”之处。

所谓“存异”,则主要体现在表演形式上:吕剧的《小姑贤》少说口,唱词更加细密,虽有个别词语重复,但这与表演者的肢体语言相配合,将剧情一步步深化,推向高潮,并不显得多余;二人转的《小姑贤》在句与句之间增加了说口的衔接,使得人物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化,但是唱词就有所减少。很难说两个剧种孰优孰劣,因为应当考虑到唱腔的不同。


从二人转的兴盛中探寻吕剧的复兴之路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未能完全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吕剧观众大量流失,在发展上一度进入了“瓶颈期”。然而,二人转却在1990年随着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一大批小品演员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而声望“如日中天”。虽然二人转中存在着大量的低俗成分,但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长袖善舞”的成功经验是否值得吕剧学习,无疑有必要认真思考。二人转在做大做强的同时,除了“推陈”,还在艺术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出新”,现在已经基本踏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比之下,吕剧尚未能摆脱自身与外界的双重压力而“轻装上阵”,这正有待于政府官员、文化学者与民俗工作者等社会各界力量的努力。从一定程度上接受二人转的“反哺”,或许可以成为新时期吕剧发展的“源头活水”。近年来,中国博兴小戏艺术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与掌声,这让我们看到了吕剧复兴的希望。使吕剧沿着符合自身艺术发展规律的道路前进,使吕剧之花在祖国戏曲艺术的百花园中久盛不衰,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作者:周国成)

责任编辑:王光磊  实习编辑:张文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