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赵执信给博兴友人的一首诗

发布时间:2017-02-10 00:00:00   47258

赵执信是清代富有才华的现实主义诗人。他14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18岁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23岁就担任了山西省乡试正考官;25岁又晋升为右春坊右赞善。他是轰动一时的观演洪升《长生殿》案件中的“要犯”,又是“一代诗宗”王渔洋在诗坛上的劲敌。


C:\fakepath\赵执信.jpg

赵执信,来源网络


赵执信28岁的时候(康熙二十八年),因在佟皇后病逝尚未除服期间,观演友人洪升《长生殿》传奇,被以“国恤张乐大不敬”的罪名革职除名,结束了在北京的十年仕宦生活,回到了他的故乡——博山,退居因园别墅。

回到家乡的赵执信,毅然断绝了对官场的来往,但对曾经相濡以沫的友人,却依旧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是个笃义气重友谊的诗人,现存其所写各体诗歌1044首,其中有许多酬答诗,以想象的笔法,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赵执信写于康熙三十三年秋的五律《寄博兴杜广文》(载《饴山诗集·还山下》),就是一篇这样独具特色的佳作:

山窗枕前水,北落锦秋湖。

湖上故人远,山中清兴孤。

何时依短棹,载月入菰蒲。

极目相思处,遥天秋雁呼。


赵执信别墅因园落在博山城东荆山(俗名东山)之麓下临秋谷。因园的水,注入范河(因北宋范仲淹曾于此读书而得名)。由范河再入孝妇河,北经淄川、张店、周村、邹平,最后入锦秋湖。作者伫立因园的山窗前,看山下那最终流入博兴锦秋湖的河水,引起了对远居博兴友人的思念,更加感受到了隐居山中的孤单之情。


C:\fakepath\赵执信故居2_副本.jpg

赵执信故居,来源网络


思念不已之下,焦灼的怀友之情,燃起了奇妙的想象之火:什么时候能倚在一叶小舟上,顺流而下,乘月色到那水光潋滟长满菰蒲的锦秋湖上与友人相会啊!穷尽目力遥望思念着的北方博兴,那远天上从北往南飞的大雁在呼唤,表示寄来了杜广文怀念作者的信,让诗人去收取。正可谓高山流水,两情相依。

这首五言律诗以奇妙想象的笔法,写出了诗人对博兴友人的思念之情。作品的想象贯穿在自作者家乡通博兴的水道上。结构别致,山水、南北,互相照应;你思我念,虚实相衬,读来令人遐想不已。

赵蔚芝、刘聿鑫两先生选注的《赵执信诗选》中,选收了这首诗。在杜广文条下的注为:“名字未详。广文,唐代设广文馆,置博士一人,助教一人。明清时称教官为广文。”教官即教谕。

经笔者查阅清康熙五十八年本《博兴县志》,康熙三十三年任教谕的是乐陵举人——杜能忠。诗中的杜广文,当是指杜能忠无疑了。


附记:

经日后不断搜寻到有关杜能忠资料如下:杜能忠,字献彤,号坦斋。杜氏明永乐年间由曲阜迁居乐陵,后成为望族。他颖悟夙成,康熙十七年(1678)翁叔元(后曾任工部尚书)典山左乡试,所取多名隽,能忠中举,与赵执信同年。自此,二人结下深厚的友谊,联系密切,赵执信曾为杜能忠父亲写墓志。

杜能忠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前后任博兴县教谕。康熙三十二年春,赵执信曾在青州与杜能忠相聚,其《醉歌赠同年张薛杜三广文》诗云:“杜生与我齐飞扬,酒气犹能护青鬓。廿年往事犹浮沈,欲指云门比离恨。”一年后,赵执信思念在博兴的友人,又写了《寄博兴杜广文》一诗。

赵执信康熙十八年(1679)中进士,杜能忠在22年后的康熙三十九年(1700)会试中,取第138名,殿试取三甲144名,赐同进士出身,与后来的名臣张廷玉、年羹尧同年。他在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一年(1712)任山西万泉县知县。著有《芸馥山房稿》,士林传诵。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乐陵县志》有传。


(作者:张基地)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