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市烈士陵园: 黄山有幸埋忠骨 梁邹大地传英名

发布时间:2021-05-26 09:12:45   132321 作者:记者 刘清春 张丹丹 丁春晓 通讯员 解晓龙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邹平是个山城,背靠黄山,很多城市味道就来自于黄山。如今,山下市井繁荣,一天一个模样。在黄山北坡,记者拾级而上,看到邹平市烈士陵园藏在一片绿意中,草坪、树木、廊道、馆舍、墓地,松柏苍翠,鸟儿不时低鸣轻唱。

近日,“学百年党史,看老区变化——追寻老渤海红色印记”主题采访团来到这里,聆听数十年来的英烈故事。讲解员贾蓓蓓介绍,邹平市烈士陵园始建于1971年,占地面积23亩。2013年起,邹平投资1000余万元对陵园进行大规模改造,扩建壁陵,重建院墙、挡土墙、台阶,重新铺设地面,并进行了绿化和树木补栽。2015年,又投资150万元布展。近年来,又进行了进一步修缮。

陵园整体形象好,功能区块布局合理,建筑与环境协调。陵园依黄山北坡梯次而建,分5级平台,第一级为停车场,第二级为开放式教育景区,第三级为邹平革命史纪念馆区,第四级为烈士纪念广场,第五级为烈士墓纪念塔区。

邹平革命史纪念馆分三个模块,展现了邹平儿女的革命斗争历史,分别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勠力同心、共御外敌”“军民团结,走向胜利”。该馆展示图片资料300余幅,文字资料万余字,展示了47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其中,著名的事迹有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小清河伏击战、激战三官庙等。

血战刘家井,依托壕沟、圩墙,马耀南、杨国夫率部以弱胜强

进馆,革命浮雕直击人心。瞧,战士们身上的衣衫袒开,露出紧绷的肌肉,手里拿着粗劣的武器——大刀、驳壳枪,眼里是愤怒与希望——抗争中求生存的力量!

在山水邹平,发生过很多惨案和战斗,烈士献血染红过这里的山和水。在该馆可以看到,举义黑铁山、血战刘家井、激战三官庙等一幅幅生动的革命战争题材壁画以及模拟革命战争年代的各种场景,加之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先烈们不畏强敌、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得以生动再现。

其中,血战刘家井的场景雕塑记载了一次我军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

2019年10月,《一马三司令》电视连续剧在央视八频道热播,随后中央一频道上午十时又播出。在连续剧中,用很大篇幅再现了当年发生在刘家井的惨烈场景,让后来人看后无不动容。

1939年5月下旬,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副司令员杨国夫、清河特委书记景晓村等,率领三支队3000余人在刘家井一带集结,支队司令部进驻刘家井村。

探听此情报后,日军少将松本调集济南、益都、张店、周村、惠民、青城及邹平、长山、齐东的日伪军5000余人,汽车百余辆,在骑兵、炮兵的支援下,采用统一指挥、分进合击的战术妄图消灭三支队。马耀南、杨国夫决定就地反击,粉碎敌人进攻。

6月6日早,驻守刘家井西北马庄的长桓独立营最先遭受日军攻击。日伪军疯狂追击,炮火猛烈。独立营指战员视死如归,边打边撤,杀伤了不少敌人,自身伤亡也很惨重,营级干部(营长刘鸣歧、教导员高鲁、副营长耿汉廷)全部壮烈牺牲,连、排干部伤亡殆尽,突出重围的战士们被敌人冲散。

日伪军攻占马庄后,继而向三支队驻守的刘家井及其他村庄进攻。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刘家井。三支队将士在人数、武器装备处于极大劣势情况下,凭借村子周围3米多宽的壕沟、4米来高的圩墙做屏障,激战竟日,重创敌军,傍晚撤出战斗,转移至章丘境内。

这次战斗,三支队以伤亡200多人的代价,消灭日伪军800多名,其中日军417名,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新中国成立后,刘家井战斗与平型关大捷等战役战斗一起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

铁匠村的“一门五烈士”

在纪念馆,记者采访了“一门五烈士”烈士亲属赵德传。

他是邹平市青阳镇东窝陀村村民。他回忆,当年他爷爷赵绍久带领一家七口投身革命,其中五人为国捐躯。现在村南,有一座镌刻着“一门五烈士”的纪念碑。当年,该村共有50多人参加八路军,人称“赵家连”。

在日寇猖獗的年代,这些村民何以如此有反抗的血性?

东窝陀村环村皆山,长白山脉将其“抱”在怀中。关于长白山,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王薄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王薄铁匠出身,他创作了《无向辽东浪死歌》。其人其事留下了很多传说,在青阳各村代代相传。而铁匠多,正是东窝陀村的突出特征。

解放前,全村有50来个铁匠炉子,几乎所有青壮年都会打铁。东窝陀铁匠走南闯北见识广又富有正义感,这就为革命埋下了火种。

“穷人会”带头人赵绍久,是东窝陀村民走向革命的关键人物。他读过私塾,后因经商奔波于上海、天津等地,踏遍人间坎坷,有一腔除暴安良的侠义心肠。

1932年冬,东窝陀财主赵守玉得罪了县政府,官差却错将贫民赵承玉逮去,村民敢怒不敢言。赵绍久闻讯后,独自闯入公堂据理力争,迫使县政府释放赵承玉并拿出20元安慰金。日后,有官吏在敛粮时假造大升,甚至一升合二升,又是赵绍久找到县政府民政科申诉,维护了百姓权益。村民们逐渐信服赵绍久,相继加入了他组织的“穷人会”,参与抗捐除暴。

这个“穷人会”正是日后“赵家连”组建的基础,有50多名会员参加了八路军。

赵绍久1938年入伍,1939年入党,在邻近的耿家村开设了“抗日学校”,号召师生抗日救亡。1940年2月中旬,赵绍久和张香坡不幸被伪军抓捕,他们受尽了酷刑,腹部、胸部被烧红的烙铁烫成焦肉,但二人没泄露一个字。次日,敌人将其押至西董镇小郭庄西活埋,赵绍久的脖颈被敌人铲断了半边,血肉模糊,惨不忍睹。烈士们临终前高喊:“打倒日顽反动派!共产党万岁!”

赵绍久牺牲后,他的子侄怀柳、怀菊、怀宽、怀桐、怀武,张香坡的侄子张家忠等相继参军,杀向了血与火的战场。

赵怀菊——赵绍久侄儿,1940年入伍,1942年在送信途中遭埋伏,在子弹打光后,吞食密件,砸烂手枪,拉响胸前手榴弹,壮烈牺牲,时年29岁。

赵怀宣——赵绍久次子,1940年入伍,1942年冬,遇日军扫荡,他奉命掩护军区机关突围。发现营长还在敌人的包围圈中,赵怀宣提着机枪去营救营长,遭敌人围击,子弹打光后,他把机枪在碾砣子上摔烂,掏出手榴弹与冲上的敌人同归于尽。

赵怀善——赵绍久侄子,1943年参军,生前任长山独立营排长,在反击蒋介石匪军的战斗中牺牲于明家集村。

赵怀桐——赵绍久侄子,1946年参军,任云南军区十三军连长,1950年剿匪时牺牲于云南省蒙自县境内。

“赵家连”幸存的战士陆续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多次重大战役。这些人中人才济济,如少将赵思冠曾任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至今,赵德元还收藏着叔叔参加渡江战役和淮海战役的纪念章。“一门五烈士”的石碑将永远铭记先烈们的付出。

20岁的救火英雄张成朋葬于该园,全城为他送行

在一排排密集的碑刻英名中,有20岁的救火英雄张成朋。当他入葬这座陵园时,邹平全城为他送行!

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3月31日,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突变影响,突遇山火爆燃,包括张成朋在内的30名扑火队员牺牲。

2019年4月4日,他被评定为烈士、追记一等功,追认为中共党员。4月5日,张成朋烈士的棺椁和遗像返回邹平,安葬于邹平市烈士陵园。闻得此讯,邹平全城共同守望,为他送行。2020年5月17日,张成朋入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张成朋出生于邹平市孙镇大陈村,2017年9月应征入伍,在凉山州森林消防支队西昌大队四中队一班服役,成为一名光荣的消防战士。入伍未满两年的张成朋,还未有机会回家探亲一次。

在我们眼里,他是个英雄。在父母眼中,他更是个懂事、孝顺、诚实的孩子。在村里,左邻右舍夸他是个热心肠、懂礼貌的“自家孩子”。

愿梁邹大地的绿叶鲜花,鹤伴山的清风,黛溪河的流水,温柔善待我们的子弟,铭记我们的英雄!

记者手记

从“一马三司令”到“一门五烈士”,从书生到铁匠,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场再到如今的消防一线,邹平英烈精神传承至今、一如当初。

他们的血肉之躯,扛的是什么?

看,马耀南原是个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学生,是个乡里闻名的士绅,毅然毁家纾难,主动上山打游击,钻山洞、睡野地,斯文没有了,但骨头更硬了!

看,赵绍久本是个见多识广的江湖人物,本有宽裕的生活,却见不得人间疾苦,看不得贫民受难,毅然抗争,即使被烙铁烫坏了胸脯,铲断了脖颈,他革命的呼号永不消逝!

看,年仅20岁的张成朋,还没正经谈过恋爱,作为独子还没来得及尽孝,却勇敢地以肉体抗天灾。身躯虽被大火吞噬,英名却被铭记!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为什么我们的土地如此肥沃?为什么我们的邹平总能成为改革的弄潮儿?

就是因为有这么一股子英雄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些英烈用血肉之躯印证了孟夫子的这句话。

回想当年,面对危难,他们难道不知道一己之力的柔弱?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看不到最后的胜利吗?

他们当然知道,但信仰所在、道义所在,何论生死?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记住,马耀南、赵绍久、张成朋等滨州英烈,因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责任编辑:董锋磊

网友评论

15505439282 2021-0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