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滨州党史实录②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领导滨州人民浴血抗战

发布时间:2021-06-29 07:39:38   429210 作者:记者 王光磊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寇入侵,梦想六个月灭我中华,凡有志之士莫不痛心疾首,挺身而出,高举义旗奋勇抗日。中华儿女必须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抗日救国。”1938年2月,在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在长山县八区董家村召开的团结联合抗日会议上,会议主持人马耀南振臂疾呼。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开展武装斗争,挽救民族危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时代主题。此间形势之危急、斗争之残酷、牺牲之惨烈,远非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所能想象。在这大厦将倾、风云激荡的烽火岁月,却毅然高举抗日大旗,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坚韧成长、发展壮大,成为领导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流坡坞阻击战打响我党领导的山东武装抗日的第一枪

国民党正规军败退山东后,日、伪、顽、匪各霸一方。沦陷后的滨州大地冒出许多“抗日”武装,可谓“兔子乌龟满地跑,土鳖司令如牛毛”,虽然打着“抗日”旗号,但其真正图谋未必是抗日救国。

举目四望,谁堪做脊梁,指引茫然无助、一盘散沙的广大民众团结起来,共御外侮?就在这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登高一呼,擎起了抗日救国的大旗,让深处水火之中的广大民众看到了希望。

平津沦陷后,日军主力由天津沿津浦路南下,其侧翼准备由天津经盐山、庆云、流坡坞攻打惠民城。阳信县乡农学校党组织决定在流坡坞一带阻击南侵的日军。

1937年11月10日,日军经庆云渡过马颊河进入阳信地界,在流坡坞以北三四公里的地方扎营。当晚,共产党员李健、冯鼎平、冯乐进等人商讨在流坡坞阻击日军。

11月11日清晨,日军约400人由装甲车开路向流坡坞开来,逐步进入了我方已经埋伏好的伏击圈。李健、冯鼎平等率领乡农自卫队埋伏在流坡坞村围子墙内。在李健等人的指挥下,乡农自卫队居高临下向日军射击。埋伏在公路以西张富头村的洋湖口乡农自卫队在王道和、薛汉三指挥下积极配合作战。

这一仗,日军有飞机、装甲车还有清一色的精良装备,而我方仅有十几支步枪和土炮、土铳、砍刀、长矛等武器。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流坡坞阻击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然而,据考证,这是共产党在山东领导的第一次对日军作战,打响了我党领导的山东武装抗日第一枪,给嚣张跋扈的日军以迎头痛击,打出了民族气节,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激发了民众跟着共产党抗战的信心与决心。

滨州大地汇聚四方英杰,发展壮大党组织领导军民抗战

走进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你会在展板上看到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既有像马耀南、马千里、王博昌、苏亦农、冯乐进、冯景恩、张静源等滨州籍共产党员,也有许世友、肖华、杨国夫、景晓村、王卓如、袁也烈、黄骅等外地籍贯共产党员。抗日战争期间,滨州大地上汇聚了我党四方英杰,他们为发展壮大地方党组织,组织发动广大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领导抗战救亡呕心沥血,前赴后继。

抗战军兴,在滨州境内,我党面临着极为复杂严峻的局面,除了日寇、伪军的大肆攻击破坏,国民党顽固派和投降派也一齐蠢动,相互策应,掀起反共恶浪。我党地方组织处于日伪顽的夹击和包围之中,形势非常严峻。国民党顽固派还与敌勾结,使我军经常处于两面作战的境地。

正如肖华1965年撰文所写的那样:一九三七年十月,日寇大举侵入山东,当地军阀韩复榘闻风而逃。在这风雨飘摇,一片混乱的情况下,从地下和牢狱中走出来的共产党员,从延安派来的红军干部挺身而出,带领群众毅然举起了抗日救亡的大旗。当时真是登高一呼,群山响应。

早在1937年初,山东省委就派特派员赵明新在无棣、阳信、惠民等县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七七事变,在滨州一带的中共党组织更是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农村去,放手发动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政权”的指示,遵照中共山东省委和津南特委具体部署,在阳信、商河、乐陵等县的乡农学校中发展党员,利用乡农学校的武装组建抗日队伍。

为贯彻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关于在敌后发动抗日武装和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山东省委派从延安来山东的红军干部廖荣标、韩明柱及出狱干部姚仲明、金明、赵明新、岳拙元、孙学之、魏思文、景宜亭、王云生、延春城、胡维鲁、李云鹤、王宗东、彭瑞林、李文、李曦晨、杨涤生、孟金山、王博昌等分赴小清河流域的长山、广饶、博兴等地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发动武装起义。

山东省委先后委派林一山、姚仲明来到长山中学,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阐述组织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策略,团结进步校长马耀南,以长山中学为立足点,开辟济南东部小清河流域的抗日武装斗争。

1938年,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等部在邹平城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

根据山东省委要求,1938年5月,中共中央派郭洪涛率干部50余人来山东工作。其中,先后到清河区工作的有霍士廉、杨国夫、鲍辉、王海珊、苏杰等。

如果说派遣大量党员干部,充实组建滨州的各级地方党组织,解决的是组建架构、政权建设、群众动员等问题的话,派遣正规军则是要直接带动提升战斗力。

鉴于山东在全国抗战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中央军委决定派八路军正规军进军山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创立巩固的根据地。为进一步统一和加强冀鲁边区党政军的领导,中央决定把这一地区由山东划归中共中央北方局和一二九师领导;派一二九师的津浦支队和一一五师的永兴支队,由冀南挺进冀鲁边区,支援地方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随后,1938年7月,中共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命令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委肖华率旅部机关及部分干部(共100余人)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简称“挺纵”)挺进冀鲁边区。八路军正规部队的到来,极大鼓舞了边区军民的士气,成为边区开展抗战主心骨和核心力量。

1938年9月,八路军115师组成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进入冀鲁边区,使这一地区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壮大

肖华率挺纵挺进冀鲁边区虽然时间不长,但在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和发展抗日武装,开展对敌斗争,广泛深入发动群众,加强政权建设,创建抗日根据地,以及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4年1月,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建立中共渤海区委员会,景晓村任书记,王卓如任副书记,同时建立了八路军渤海军区,杨国夫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委。2月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全面分析了全区抗战形势,总结了经验教训,研究了政策策略,提出了新的目标,提前部署对日伪军的战略反攻,发起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1944年夏季攻势取得胜利后,杨国夫司令员在祝捷大会上讲话

不畏强敌敢于亮剑,领导广大民众浴血抗战

抗日战争期间,滨州境内各县分属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大体以黄河为界。冀鲁边区是天津、济南两大重镇南北相夹的沿海平原地带,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清河区紧靠敌人的交通命脉胶济铁路,又威胁着敌人驻屯重镇济南、周村、张店,敌人对这一地区的“治安”十分敏感,投入大量兵力不断“清剿”“扫荡”。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把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作为其进攻的主要对象,制定“治安肃正计划”,实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特务一体的“总力战”。在敌人的疯狂“扫荡”下,冀鲁边区根据地出现了严重困难局面,军事上战斗频繁,部队减员多,干部牺牲很大,仅1942年下半年,边区部队就进行反“扫荡”战斗270余次,平均两天打三仗,根据地相继被分割变为游击区。

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处于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对敌斗争激烈、残酷、尖锐、复杂。它牵制、抗击和消灭了日本法西斯的大量兵力,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的持久战发挥了应有作用。它直接威胁敌后后方津浦铁路和天津、沧州、德州、济南、惠民等中心城市和咽喉通道。它在军事上、战略上与冀中、冀南、鲁西、清河等抗日根据地相互支持,形成了对日伪军犬牙交错的包围形势。抗日战争中,冀鲁边区抗日军民对敌作战近千次,消灭日伪军数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到1942年9月,冀鲁边区驻有日军3600多人,伪军1.1万余人,还有顽军近万人,总数是边区八路军部队的5倍多。到下半年,全区日伪封锁沟近1400公里,公路4000多公里,岗楼、据点达840余个,平均每2平方公里、8个村庄就有1个据点,使冀鲁边区成为山东境内日伪据点、公路最多的一个地区。

1942年10月,日军在清河区推行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以后,清河区的抗战形势也进一步恶化。当时常驻清河区的日军总计兵力2万余人,另有伪建国军、伪治安军等5万余人。八路军清河军区所属部队仅有万余人,在东至昌邑,西抵章(丘)历(城),南达胶济线,北至渤海湾,总面积近2.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同武器精良、兵力远超于我的日伪顽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随着对敌斗争形势的发展,清河区和冀鲁边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山东分局的指示,彻底转变思想,迅速改变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形势有了明显好转,对敌斗争由被动逐渐转为主动,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八路军在这里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支坚强的抗日力量,实施反“蚕食”反“扫荡”作战,多次粉碎敌人进攻,牵制消耗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利用青纱帐、抗日沟,创建了较为巩固的平原抗日根据地;数次浴血奋战,终于打通渤海区前身冀鲁边区和清河区的联系……对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造性开展平原游击战,建立巩固的平原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期间,清河区、冀鲁边区和渤海区抗日根据地,是在没有天然屏障为依托的平原地区创建的人民武装斗争根据地。

关于根据地的作用,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略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

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是以边远山区、江河港汊为战略支点,且已有实践,可在一望无际、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尤其是土质连挖地道都不适宜的黄河冲积平原上开展游击战,并且建立长期的巩固的根据地,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正如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写道:能否在平原地区建立长期坚持的根据地,这一点现在还没有证明。

针对清河区大多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质松散,地下水位高,不便挖地道的客观实际,清河区和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及时总结了临淄群众挖抗日沟的经验,向全区抗日军民发出了普遍改造平原地形、大挖抗日沟的战斗号令。广大军民热烈响应,男女老少齐上阵,很快形成了轰轰烈烈改造平原地形的热潮。

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发动各方抗日力量改造平原地形,大挖抗日沟,反击日伪扫荡、蚕食、封锁,更加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抗日沟”不仅是抗日军民对平原地形的重大改造工程,也是限制和削弱日伪军的机械化快速机动优势,增强抗日武装的隐秘性和机动性,促使战力敌消我长的重大军事战略工程,对于这一地区的抗日军民长期坚持平原地区抗日游击战争,进而建立巩固的平原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反“扫荡”斗争中,我抗日军民还利用熟悉地理、群众拥护等条件,广泛运用地雷战、伏击战、破袭战、村落战、麻雀战、挑帘战等战法灵活地打击敌人。针对敌战术特点,清河区八路军针锋相对,还创造性地实施“翻边战术”(即敌打进我这里来,我打进敌那里去)。

在渤海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抗争与探索,逐步掌握了平原抗战规律,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坚持开展平原游击战,建立巩固的平原根据地的道路,为深入开展这一区域的抗战,支援其他根据地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信仰的力量排山倒海,军民一心迎来抗战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渤海区抗日军民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有效挫败了日本侵略者对这一地区接连实施的所谓“治安肃正”“治安强化运动”“囚笼政策”“总力战”以及“铁壁合围”“拉网扫荡”“剔块清剿”“梳篦战术”等极为残酷的军事、政治、经济围剿,粉碎了包括1942年6月的“六九大扫荡”(冀鲁边区)、1943年11月的“二十一天大扫荡”(清河区)在内的十多次日伪军大规模“扫荡”,有效抵御了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和“蚕食”,在渤海湾西南岸创建、捍卫并稳固了深深楔入敌人后方的平原抗日根据地。

在抗日战争中,这里的敌我斗争之残酷、激烈是超乎人们想象的,广大党员和群众付出了巨大代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在渤海区这块土地上的县团级以上的干部有100多人,被屠杀残害群众十多万人,损失的财产更是难以计数。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残酷的战争,会将生死荣辱直接推到人的面前,最能考验一个人。然而,广大党员干部在争取抗战胜利的征途中,前仆后继,义无反顾,浴血奋战。当年渤海抗日根据地的共产党员中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张培之,沾化县泊头镇官庄村人,是沾化县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39年秋,他调任鲁北地委秘书长兼管党员教育工作。1940年2月,由于伪村长告密,张培之不幸被捕。丧心病狂的敌人对他施加惨无人道的酷刑,压杠压、烙铁烫、往鼻孔灌辣椒水,无所不用其极,都没有从他的嘴里得到半点党的机密。面对凶残的敌人,被折磨得伤痕累累、体无完肤,肋骨全被打断的张培之仍慷慨陈词,怒斥日军暴行。行刑那天,他高呼“中国必胜!日寇必败”“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共产党万岁”,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从容就义。

同样带着万丈豪情从容赴死的,还有长山六区地下党员刘力夫。在不幸落入日军魔掌后,刘力夫惨遭酷刑。临刑前,他义正词严地喝令敌人:杀头不要紧,我要唱完歌再执行。他昂首挺胸,大义凛然,带着愤怒,一路高唱《国际歌》,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慷慨就义。

共产党领导下的渤海区军民面对敌人无所畏惧,英勇顽强地投入到抗日战争的历史洪流中。他们身后有千千万万渤海群众的支持,必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1939年,日军在刘家井子一战失利后,迅速集结兵力,追击东进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同时从东面的张店等地调集快速部队进行截击。6月7日,三支队东进各部均被敌汽车和骑兵冲散,相互之间失去了联系。三支队司令员杨国夫所率300余人,进至邹平西北旧口村一带时,仅剩100余人。他们刚进村,日军便尾追而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指战员迅速藏起武器,换上便衣。敌人进村搜索,一无所获,遂把全村人赶到麦场上进行威逼利诱。乡亲们把三支队的战士们或认作儿子,或认作丈夫,或认作兄弟,一一领回家。敌人未找出破绽,只好从旧口村撤回。

抗日战争期间,滨州大地上演了一幕幕军民携手共克时艰、共御外侮的场景,有些甚至比影视剧的桥段还要精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取得最后胜利,渤海区各级党组织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逐步成长为一个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成熟、组织上巩固,正确领导全区人民坚持抗战到底,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强核心。

本文主要参考了《中共渤海区地方史》《战斗在清河平原》《渤海烽火——滨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专辑》《渤海区著名烈士、党史人物纪念文集》等文献资料。

大事记

1937年

7月底,中共无棣县工作委员会建立;9月,中共无棣县委建立。

7月,共产党员刘顺元、刘青林、马霄鹏相继到惠民第六乡师任教,并于9月建立惠民县第一个党支部。

10月下旬,中共冀鲁边工委建立。滨州区域阳信、无棣、惠民等县党的工作归其领导。

11月11日,阳信县党组织领导流坡坞、洋湖两乡农学校的武装,并联合当地武装力量,在流坡坞分头伏击南侵日军。

11月,中共长山中学特别小组建立。

12月26日,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举行,建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

12月,中共博兴县整理委员会成立。

1938年

2月25日,冀鲁边区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攻克无棣县城,并于月底建立无棣县抗日民主政府。

3月中旬,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一次收复邹平县城,并于5月成立邹平县抗日民主政府。

3月20日,博兴党组织领导建立博兴抗日人民志愿军。

5月,中共清河特委建立。滨州区域博兴、邹平等县党的工作归其领导。

6月16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12月,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

7月,一二九师的津浦支队和一一五师的永兴支队由冀南挺进冀鲁边区。

8月8日,中共邹平特别支部成立。

8月,中共沾化县工委成立。

9月,中共冀鲁边区特委建立,隶属于中共中央北方局,暂由冀南区党委代管。

9月,肖华率部挺进冀鲁边。

11月,中共阳信县委成立。

1939年

5月,中共邹长中心县委成立。

5月,冀鲁边区建立津南、鲁北两个地委,均由冀南区代管。滨州区域阳信、无棣、滨县、沾化等县党的工作归其领导。

6月,中共滨县乌龙塘党支部建立。

9月上旬,中共清河特委改为清河地委。

10月,邹长地区各界人民代表会在长山县召开,成立邹长抗日民主政府。

12月,中共滨县工作委员会建立。

1940年

2月22日,清河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马千里率部进驻东王文一带,开辟博兴抗日根据地。

5月5日,清河区国民参议会和行政专员公署成立。辖邹平、长山、齐东、博兴、高苑、青城、蒲台等14个县。

6月,国民党蒲台县保安团长王雪亭率部起义。7月,蒲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

9月,八路军三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辖三个主力团和特务营。

9月,中共邹长中心县委在邹长北部地区成立邹平县委。12月,以邹长中心县委为基础,建立清西地委,并撤销邹平县委,清西地委兼管邹平县工作。同月,中共长山县委成立。

10月下旬,中共清河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博兴纯化召开,中共清河地委改为中共清河区委,并先后组建清东、清西、清中三个地委。

10月,中共鲁北地委分为冀鲁边二地委和三地委。滨州区域惠民、无棣、滨县、沾化、阳信等县党的工作属三地委领导。

10月,中共蒲台县委建立。

1941年

2月,中共冀鲁边区党委建立,重新归属中共山东分局,领导冀鲁边第一、第二、第三地委。滨州区域惠民、无棣、滨县、沾化、阳信等县党的工作仍属三地委领导。

10月,八路军清河区部队在老鸹嘴与沿无棣县北部沿海南进的冀鲁边区部队胜利会师,打通并巩固了两区的联系通道。

本年,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部队由广北进军黄河入海口一带的垦区。10月,攻克国民党鲁北行署盘踞的沾化县义和庄。随后清河区党委、行署、清河军区所部陆续迁驻垦区,开辟建立了垦区抗日根据地。

1942年

1月,中共沾化县委建立,划归清河区党委领导。

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保留番号,改为清河军区。

9月,中共冀鲁边区党委开辟沾(化)、阳(信)、棣(无棣)根据地,建立沾阳棣三边县工委。

10月,中共蒲(台)利(津)滨(县)工委建立。

1943年

1月,中共沾(化)利(津)滨(县)工委建立。

1月,中共邹平县委重新成立。

5月,清河军区发起保卫麦收反蚕食战役,至9月上旬胜利结束,全部收复1942年以来被蚕食的地区。

5月,中共垦区地委成立,下辖垦利、利津、蒲台、滨县、沾化和海上工委等县一级党委。

10月,中共惠民县工作委员会建立。翌年6月,县工委奉命撤销。

1944年

1月,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建立中共渤海区党委、八路军山东渤海军区,下辖六个地委和军分区。3月,成立渤海区行政公署。滨州区域惠民、阳信、无棣等县属三专署;滨县、蒲台、沾化等县属四专署;博兴及广博蒲两县属五专署;邹平、耀南、齐东、高苑、青城五县属六专署。

7月21日,八路军渤海军区部队发起夏季攻势,到8月中旬,经过两个阶段作战,迫使敌人开始收缩占领区。

8月19日,八路军渤海军区部队发起秋季攻势,解放沾利滨地区和邹平、齐东、青城等县的广大农村。

10月,中共滨县县委成立。

11月,八路军渤海军区部队发起冬季攻势。

1945年

6月,八路军渤海军区以蒲台县城和滨县城为中心发动蒲滨战役。

7月11日,八路军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部队解放沾化县城。

8月17日,八路军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奉命改编为山东解放军第七师。

8月,八路军渤海军区集中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兵分三路开始大反攻,先后于8月20日解放博兴县城,8月21日解放阳信县城,8月30日解放邹平、惠民县城,9月17日解放无棣县城。各县中共县委、县政府相继建立,并集中兵力肃清伪顽残余。

策划:李志武 

顾问:于孝安 张文  赵利华

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 滨州日报社主办

责任编辑:孙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