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滨州小营曾有100名华工赴法

发布时间:2021-09-23 08:49:44   915880 作者:记者 刘清春 通讯员 张丽 蒲怡瑄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滨州有无联系?

9月16日,“黄河入海”行进式主题采访团来到滨州站。在愉悦家纺居家世博馆,记者们发现了一条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线索——滨州小营有100名华工曾赴法国劳动,其中有人将法国纺织印染技术带回家乡,带动了当地纺织业发展。具体怎么回事?咱们去看看!

愉悦家纺居家世博馆有专门的一面墙展示“滨州·小营纺织史”,上面图文并茂。其中写道:“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在北洋政府的协助下,法国军方代表来到山东等地招募华工,小营派出100名华工。赴法华工主要从事筑路、搬运、农业生产、工业加工等,孙立贵、李川被分到纺织印染厂加工纺织品,每天要工作16小时,穿梭于各个生产车间。每个车间都有繁重的搬运工作等着他们,孙立贵和李川在1918年回到家乡,还带回来法国先进的纺织品和纺织技术。”

这段讲述很清晰,孙立贵、李川正是小营华工的代表。展板还介绍,1935年,当地政府在小营建设美棉产销联合社轧花厂,有轧花机12台,用柴油机作动力。小营境内第一次有了机械设备。

这段地方工业史看似简略,却隐含着民族工业起步晚、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其实,在古代,齐纨鲁缟曾闻名遐迩,史载:“齐冠带衣履天下”。山东所产的绫、绸、绢曾是贡品,杜甫有诗称:“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小营棉色泽白、纤维长、出絮率高,被客商称为“小营棉”。如此传统棉纺织在现代工业面前不堪一击,现代技艺需要靠孙立贵、李川等人冒着炮火的危险从欧洲引进。

据统计,英法一共招募了14万华工,他们主要来自山东。选拔华工的标准十分严格。落选的原因主要是牙齿不好或患有沙眼、疟疾、支气管炎等。初步通过体验的,会经历一个更彻底的体检。通过后,每人会领到一套新衣服,一个刻有编号的铜手镯。然后,他们要在招工营接受数月的军事化训练。这些华工大多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大多是迫于经济压力才选择去西方的。在欧洲,华工面临着沟通、食物短缺、战争危险等问题,很多人长眠在了异国他乡。

那么,滨州、小营的现代纺织是如何发展的呢?

展板介绍,1951年,小营陆续建起了粮油工厂、轧花厂,棉花作坊、家庭手工纺织印染如雨后春笋在饱经风霜的土地上重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1981年,小营全镇的棉花地有833公顷,每亩单产皮棉87公斤。1982年7月,山东省棉麻公司小营采购供应站筹建,这是对小营棉花产量和质量的认可,也推动了当地纺织业的飞速发展。

2000年12月,滨州纺织工业整体布局规划,小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工业区、四个居住区、两条发展轴线的结构模式。2003年,愉悦家纺在小营牙店落地,2004年1月31日开工建设。经十余年的努力,愉悦家纺极大地带动了小营周边纺织加工业发展。

责任编辑:孙洁

网友评论

孙洁 2021-09-23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