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着门缝看历史】(151)明时无棣煊赫的“五王庄”清初为何遭受四重打击

发布时间:2021-10-28 23:26:35   319733 作者:侯玉杰

话说清朝乾隆皇帝早年的时候呀,咱们武定府无棣县东北部的黎敬庄等5个村庄的老百姓,那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怎么?你不相信?康乾盛世?那是别人家的。与清朝初年相比,黎敬庄等5个村庄的农户,逃亡了一半。为什么逃亡?谁愿意背井离乡!还不是因为过不下去了。家家户户欠着官府的皇粮国税,吃不饱穿不暖不说,被官府催粮交租,拿不出,就被抓去毒打一顿是免不了的。与其坐而等死,不如一跑了之。

整个大清朝,山东省、武定府、无棣县都好好的,为什么单单这5个村庄就活不下去了呢?说起来,还是一段公案。

还是明朝中期的时候,咱们邹平县孙皇后的儿子明英宗,他的第二个儿子朱见潾被封为德王,封在济南。那个时候,咱们的黎敬庄一带地势低洼,水草丰美,被德王府选中,作为放马地。什么?放马?这也不知道?就是养马场。所以,咱们这里的黎敬庄、常家庄、宋家庄、苟家庄、岳礼庄,就被称作“五王庄”。这里的百姓,理所当然是王府的人,不用拿皇粮国税。这里面积有多大呢?大了去了!王府的马场,面积小了,行吗?估计得有5万来亩地的地方。老百姓种地时,根据青苗长势,意思意思就行了,租子是交给王府的,这里是王府的地盘,不交给王府交给谁?无棣县是管不着的,也不敢管哪。历经政策变化,到明朝灭亡时,官府登记在册的记录是这里有耕地299顷,合计交纳租银628两。

,对了。南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时候,咱们这里没有黄河,滨州、棣州(武定府、惠民县)是重镇,大清河淌金流银,徒骇河、马颊河清流蜿蜒,小船穿梭,我们无棣的埕口还是大码头,我们这里是富裕之乡嘞!

清朝替换明朝,改天换地了,情况就变了,那真叫变天了。“五王庄”这里地势低洼,临海盐碱,种起地来,就今非昔比了,有雨就涝,无雨就旱就返碱就板结,收获寥寥,属于最下等地。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人家清朝地方官可不认明朝的王府,“前朝的剑,不能斩本朝的官嘛”!理所当然地,明朝王府的土地就成了清朝政府的地,这里的百姓就得向地方官府交租。“五王庄”每年上交的这628两银子的地租钱,就改交无棣县了。

开始还好,对于百姓来说,交给谁都一样。过了几年就不好了。清朝无棣县衙重新整理土地档案,清理赋税,规范地租。你们记好了,有些历史上的地亩、地租关系讲不清楚,问题就在这里,情况太复杂了,各地情况不一样,也不统一,任你什么专家也研究不明白。“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滨州衙门办不了无棣衙门的差事。为什么?为什么呀?告诉你吧,如果老百姓都弄明白了,官府怎么弄钱呀?五行八作,衙门里的刀笔吏们,怎么中饱私囊呀!

扯远了。当时,无棣县衙是这么规定的。全县所有土地分为三等,好地1亩4分按照1亩纳粮,一般的地2亩3分按照1亩纳粮,差地4亩6分按照1亩纳粮。所以说,如果有人说他家祖辈有土地多少亩,你得仔细打个问号,有些人家土地不足10亩,其实,40亩还多。明白了吗?坑害百姓的手段就出来了。无棣县的其他地方按照比率折扣,而“五王庄”不折扣,1亩就是1亩。这是“五王庄”遭受的第一重打击。再者说了,好地、孬地,还不是掌权的人说了算。土地也不是好地就永远是好地,就比孬地收成多。沧海桑田,多数土地变化很快。我们这里的盐碱地,只要条件具备,不比好地收成差。

你看,又扯远了。话说无棣县衙确定了土地纳税交租的亩数之后不久,官府就又增加赋税了。我们“五王庄”这里1亩,得与人家的4亩6分增加一样的税额。这是“五王庄”遭受的第二重打击。

最可恨的是康熙年间的无棣县知县刘可仕,好大喜功,贪求政绩,上报开垦荒地数量,将“五王庄”土地增报149顷,合计交租的土地就成了448顷。官府是按照土地档案征收钱粮的,至于“五王庄”是否有这些土地,官府里催租子的办事人员是不管的。由此,按照448顷的土地额度,“五王庄”就得年交银子1255两。这是“五王庄”遭受的第三重打击。

到了雍正朝的时候,实行摊丁入亩。无棣县知县米漳懒政、怠政,不问青红皂白,实行一刀切的政策,不管三七二十一,按照土地册子的数量,一律均摊。由此,“五王庄”的负担又加重了,得交1404两银子。这是“五王庄”遭受的第四重打击。

到了乾隆皇帝的时候,“五王庄”已经不成样子了。原先1400多户人家,逃亡了近800户,只剩下600多户,不足一半了。欠官府的银子3500多两,而且年年还在增加,卖房子卖地也还不清了。

就在老百姓走投无路的时候,遇到了两个好官,一个是无棣县知县周瑞,一个是武定府知府郝达色,他们二人都亲自到“五王庄”调查,亲自上书上级。其中,郝达色的上书被山东巡抚驳回3次,被户部驳回2次,但是,他为民请命的决心不改,终至惊动乾隆皇帝,才免除了“五王庄”的积欠,按照他处重新登记土地,照章纳税,事情最终得到圆满解决。

扒着门缝看历史。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历史上,有众多为民办事、替民着想的好官,更有好大喜功、坑害百姓的孬官;贪赃枉法、丧尽天良的脏官。滨州地方文献如咸丰《武定府志》、民国《无棣县志》等,记载了清朝武定府知府郝达色、无棣县知县周瑞两位地方主官,亲赴无棣县东北沿海的黎敬庄一带调查民情、勘察土地,上书巡抚,直至皇帝,为民请求减免租税的案例,读来令人神清气爽。因为古书原文是标准的上行文、请示文,案件的脉络、人物等叙述颇多,较为晦涩难懂,笔者学着用老人讲故事式的简单的口头语,将故事梗概如此。

扒着门缝看历史。静下心来读古书,很有味道,很有乐趣,也很有体会。古代的史官秉笔直书,当代就把清官、好官写进历史。为了写“崔杼弑君”,史官们前仆后继,值得我等好好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写历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更是史家楷模。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