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著录和研究封泥专著《封泥考略》笺注版出版

发布时间:2021-12-17 17:53:58   1191031 作者:张海鹰

近日,由政协无棣县委员会笺校注释的《封泥考略》出版,对研究秦汉官制、地理和篆刻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政协无棣县委员会笺校注释的《封泥考略》

《封泥考略》真实地反映了秦汉印章篆刻的原貌,开创了以封泥文字印证史的先河。该书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秋在上海石印出版,是最早著录和研究封泥的专著。封泥也称“泥封”,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用于古代文书的封缄。竹简或木牍打捆后,在绳结处敷以胶泥,再在胶泥上钤章,干燥后防盗拆。《封泥考略》汇集了清代金石学家无棣吴式芬与潍县陈介祺所藏封泥846方,大多出自四川和西安,也有一部分是山东临淄所出。绝大部分是秦汉时期的,战国时的仅有几方。各封泥按内容分类编排,先列官印,后列私印及闲章,所有封泥均有拓片。

《封泥考略》(1904年,公安廖氏竹林斋藏书)

吴式芬(1796-1856),字子苾,山东海丰人(今无棣县)。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山东潍县人(今潍城区)。二人均为清道光进士,以金石翰墨相知相交,并结为儿女亲家。吴式芬长陈介祺17岁,陈介祺以师事之。陈介祺在《十钟山房印举》中说:“余自应试始至莱,秋试始至历,见三代秦汉印即好之。……吴子苾亲家所拓,每拓必分赠者,二十年遂好日笃。”在《簠斋印集》曰,“海丰吴式芬子苾审定。”吴式芬对陈介祺的帮助可见一斑。吴式芬所收藏封泥地域很广,不少出自益州、蜀汉、涪陵等地,正是其在清道光十九至二十五年间(1839-1845)宦游西南,开始识见并收藏封泥。其后,关中地区出土的封泥,吴式芬亦陆续有所收藏。

吴式芬生平专攻训诂之学,长于音韵,精于考订,凡鼎彝、碑碣、汉砖、唐镜之文,皆拓本收录。雅好金石,长期为官各地,结交了一批同道学者,如龚自珍、何绍基、刘喜海、许印林、吴荣光、魏源等,可谓领袖骨干式人物。清咸丰四年(1854年)十月,吴式芬在杭期间,与“浙派”山水宗师戴熙、金石僧释达受等交往甚厚。咸丰六年(1856年)二月,吴式芬抱病乞休,四月北归海丰,十月初八病卒。吴式芬去世前,陈介祺已将长女许配给了吴式芬次子吴重憙(1838-1918)为妻,吴重憙成了陈介祺考编金石的得力助手。吴重憙将先父所藏封泥考释稿《汉封泥考》《海丰吴氏藏汉封泥》,再加上岳父陈介祺所藏封泥一并收集,合编成《封泥考略》,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完稿印刷于上海。吴重憙时任驻沪会办电政大臣,此十卷本《封泥考略》是他在沪任职时所印行。出版时吴式芬已辞世48年,陈介棋也已谢世20年,可知此著是吴重憙所为,并非《封泥考略》所标示的“海丰吴式芬子苾、潍县陈介祺寿卿同辑”。

十卷本《封泥考略》(1904年)

《封泥考略》收录的吴藏封泥实物共271方,现主要藏于上海博物馆;陈藏封泥实物575方,则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近代史学家柯昌泗云:“封泥之文字,于是粲然大备”。近代金石学家唐兰先生亦云:“欲以集大成,可谓详备矣;精而且详,可谓嗜古矣。”

吴式芬是封泥最早的发现和考释者,他最早认定“钤有印章的土块”,当时所称的“印范”,就是秦汉魏晋时期的封泥。著名学者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云:“古人以泥封书,虽散见于载籍,然至后世,其制久废,几不知有此事实。……及吴式芬之《封泥考略》出,始定为封泥。”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马衡云:“清道光初,此物始稍出土,吴式芬、陈介棋著《封泥考略》,乃以之介绍于世。”

吴式芬在封泥上的成就前无古人。其后,翁大年编成《续封泥考略》四卷;周明泰于1928年将自己的藏品,再加上罗振玉的《齐鲁封泥集存》、陈宝琛的《澂秋馆藏古封泥》两书所收,辑成《续封泥考略》六卷和《再续封泥考略》四卷。体例皆按吴式芬之《封泥考略》,翁罗陈周等人也没有新的突破。

遗憾的是吴重憙辑成的《封泥考略》无序言、凡例、跋文,应是在未定稿时就提前付印的。

政协无棣县委员会笺校注释的《封泥考略》

今由政协无棣县委员会笺校注释的《封泥考略》以吴重憙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合辑的十卷本《封泥考略》(公安廖氏竹林斋藏书)为蓝本:卷一为古玺、汉帝信玺、汉官印,计96方封泥;卷二为汉诸侯王玺、汉王国官印、汉侯印、汉侯国官印,计68方封泥;卷三、卷四为汉郡国官印,卷三111方、卷四100方封泥;卷五、卷六、卷七为汉县邑道、乡官印,卷五80方、卷六132方、卷七87方封泥;卷八卷九为新莽朝封号印,卷八49方、卷九57方封泥;卷十为汉臣名印、妾名印、私印,并附鸟篆、闲文、残印,计66方封泥,共计846方。

《封泥考略》除在考文字、考舆地、考职官类别、考年代、考功用、考疑难字等研究古代官制有重要价值外,为广大书法篆刻爱好者创作开辟了一个纳古吐新的艺术创作新径。秦汉封泥在篆刻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代篆刻从封泥拓片中借鉴入印,拓展了篆刻艺术取法范围。晚清篆刻家徐三庚、吴昌硕和当代赵古泥、邓散木等人也都先后运用过封泥艺术。吴昌硕作品中,高古雄浑,大气磅礴的风貌,就有封泥的气质和古韵。吴昌硕在多处印跋中自注“拟古封泥”,曾说“方劲处兼圆转,古封泥时或见之。”“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笺注版《封泥考略》书底有今人赵振兴制印“封泥集成、释古精详”,取法其中。

政协无棣县委员会笺校注释的《封泥考略》内页

笺注版《封泥考略》另有《附录》,录有《汉书·百官公卿表》(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汉书·地理志》(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和《后汉书·百官志》(南朝宋范晔撰,西晋司马彪补志,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笺注者陈俊对以上附录也进行了段落调整,使文字艰涩的志表古籍更加详细明了、通俗易通。

陈俊在《封泥考略》笺校注释过程中,只做字迹辨识、标点断句、繁简转换、附加注释、通假注音、缺字补加等工作。笺注历时近两年时间,笺注近万条,约10万字。

责任编辑:宋静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