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百名历史人物】“法王”智光

发布时间:2022-08-10 11:18:31   641594 作者:侯玉杰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明朝宣德十年(1435年)夏天的一天,北京阜成门外的三塔寺附近车水马龙,王公贵族、内侍、僧侣以及京城的名流和众多的普通百姓争先恐后地赶来,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瞻仰名僧大国师智光的火化盛典,祈盼得到一枚大师的舍利。

智光,字无隐,明朝武定州人,即今天的惠民县人。智光本姓王,父亲叫王全,母亲董氏。智光是他的梵语名的汉语意义。他出生在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幼年时,聪明异常,阅读书籍,过目不忘。15岁时,他辞别父母,离家到大都,进入法云寺,皈依佛门,拜天竺高僧萨诃咱释哩为师。洪武二年(1369年),萨诃咱释哩带领智光等高徒前往五台山修行。洪武七年(1374年),萨诃咱释哩带领智光等12名高徒到南京的钟山寺院,朱元璋特地在皇宫召见他和他的弟子们,给予高度评价。从洪武九年开始,智光追随师傅到浙江普陀山、天目山等地,足迹遍江南名山,再到安徽宣城的水西寺,庐山的东林寺,两年后再回到钟山,得到朱元璋的接见和众多赏赐。智光奉朱元璋之命翻译师傅的《四众弟子菩萨戒》,“词简理明,众所推服”,表现出了极高的语言天赋,由此得到朱元璋的器重。

一、智光出使西域

智光共3次出使西域,最远到达今天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一带,是明朝初年沟通中西文化的重要使者。

洪武十七年(1384年),智光奉命率徒弟惠辩等出使西域。这个时期,印度的佛教已经衰败,尼泊尔地区成了佛学的又一个圣地,西藏的学者多到此处深造。智光的学问折服了当地的高僧,他传金刚坛场四十二会,人们把他奉为圣人。这次远行的成果非常丰硕,尼八剌(尼泊尔)、西番、乌斯藏(西藏)等好几个部族、番国,都派使者携带礼品跟随智光朝觐明朝,史载他们:“上表贡方物、马匹、镔铁剑及金塔、佛经之属,贺明年正旦。”《明史》在西域传中记载说:“尼八剌国,在诸藏之西,去中国绝远。其王皆僧为之。洪武十七年,太祖命僧智光赍玺书、彩币往,并使其邻境地涌塔国。智光精释典,负才辨,宣扬天子德意。其王马达纳罗摩遣使随入朝,贡金塔、佛经及名马方物。二十年达京师。帝喜,赐银印、玉图书、诰敕、符验及幡幢、彩币。”出访一次,来回三个寒暑,其翻越雪山、走过荒漠戈壁的艰难程度不言而喻。

在第一次取得极大成功的基础上,朱元璋接着就派智光再次出使西域,目的地仍然是尼泊尔。西域各方国依旧派使者携带礼品跟随智光朝觐明朝。

1402年,明成祖朱棣夺取侄儿的皇帝位仅两个月,就命智光第三次出使西域。智光携带朱棣皇帝的诏书和白金、彩币等礼品,前往乌斯藏、思达藏、朵思藏、灵藏、尼八剌等处。智光此次出使,历时三年多,除却宗教原因外,还有宣示朱棣皇权的政治目的。智光不辱使命,他精通西域各部的经书,在西藏各地遍讲佛法,宣传圣化并收取弟子。其中,哈立麻法王不仅诚心归附明王朝,而且不远万里亲自到南京朝觐朱棣,进贡方物,这是在政治上对朱棣的极大支持。朱棣对智光的表现非常满意,封他为右善世。

二、智光的晚年

智光受封为右善世后,在南京继续潜心研究和翻译佛经。永乐十五年(1417年),智光奉诏到北京,居住在崇国寺,受到永乐皇帝的召见,并赐予他国师冠、金丝袈裟、禅衣等物品。明仁宗继位后,鉴于智光“克光扬于佛道,式敬事于朝廷”,特“赐号圆融妙慧净觉弘济辅国光范衍教灌顶广善大国师”,赐以金印、冠服、伞盖、幡幢、车马以及供器、法乐器等,让他居住在能仁寺。

宣宗继位后,仍然特别关注智光。宣德三年(1428年),皇帝奉太皇太后谕旨,动用国库储备,在京城西北金朝清水院旧址修建大觉寺,以便让智光移居这里颐养天年,并命礼部度百余名僧人跟从他学习佛法。智光用自己的积蓄和化缘得来的钱物,雇工在寺旁修一石塔,以备寿终后收葬股殖。

宣德十年(1435年),明英宗继位,加封他为“西天佛子”,这是汉僧中无人享受过的称号,并同时赏赐他玉印、宝冠、金织袈裟、仪仗车马、法器之类。同年农历六月十三日,智光圆寂于大觉寺,享年88岁。智光的火化仪式在明英宗的亲自安排下进行得隆重热烈。仪式完成后,得到无数的晶莹舍利,如同珍珠,人们遵照智光的遗愿,把骨殖的主体埋在他自造的塔中。其弟子和信徒,分配其余骨和牙、发等舍利,在另外五处建塔保存,其中,他的上首弟子在五台山普恩寺建塔。

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皇帝怀念智光的功业,命人绘像,并在他的遗像上写了赞词:“托生东齐,习法西竺;立志坚刚,秉戒专笃; 行熟毗尼,悟彻般若; 澄明自然,恬澹潇洒;事我祖宗,越历四朝;使车万里,有绩有劳;摅沥精虔,敷陈秘妙;玉音褒扬,日星垂耀;寿康圆寂,智炳几先;灵消旷海,月皎中天!”《明史》评价他说:“历事六朝,宠锡冠群僧,与渊然辈淡泊自甘,不失戒行。”天顺四年(1460年),英宗又追封智光为“大通法王”,在此之前,只有藏族僧人才受封“法王”,从智光开始,汉僧也有资格封为“法王”。

三、智光的修养

智光是一位禅宗禅师,他不求名誉地位,淡泊宁静,潜心研究佛法,与元末明初的禅僧中流行的浮华作风迥然不同。元朝末年,厚待僧人,寺院富裕,培养了大批的翰墨高僧,他们和世俗的官员们相互酬和,浮名虚妄。进入明朝后,朱元璋不像蒙古贵族那样宽容,他要求这些僧人要为皇权统治服务,或出使,或为僧官,或还俗做地方长官。智光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他潜心佛法,从梵文佛经翻译出有关戒律的著作,出使归来后,对于皇上的赏赐从不张扬,谨守本分。朱元璋兴起胡惟庸大案,杀掉的人员数以万计,僧人也深陷其中,有64人被杀。其中的几位高僧,都和智光熟悉。智光幸免于难,就是因为他未结交权贵。智光为人谦逊,从不用皇帝恩赐的仪仗出入。宣德皇帝曾经派宦官问他,为什么不用仪仗,智光回答说,自己平生只知道持经守戒,没有什么功劳,只能珍藏和保护这些赏赐,如果使用了就增加了自己的过失。

智光对印度文化的研究相当精深,他在翻译了师傅的《四众弟子菩萨戒》后,还讲授过《心经》《仁王护国经》《大白伞盖经》等等,他用藏语讲课,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其藏族弟子则用梵语教授宫中的内侍们诵读经典。史载,明成祖朱棣与他“论三藏之说。领会深奥。大悦之。”

智光得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的前六位皇帝的高度推崇和信任,其得到的封号,屡开汉僧先河,是得道高僧。智光有弟子数千人,其中著名的有几十人。晚年,他的修行愈发高深精妙,对于探究学问者,智光总是不厌其烦,深得众僧佩服。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

责任编辑:王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