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百名历史人物】太傅杜堮

发布时间:2022-08-29 09:58:56   399815 作者:侯玉杰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中国古代最尊贵的三个官职合称“三公”,到元明清时期,固定为太师、太傅、太保。咸丰三年(1853年),杜堮90岁时,咸丰皇帝称赞他为“熙朝人瑞”,在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衔的基础上,加太傅衔,由此,杜堮成为滨州官职最高的人之一。

杜堮(1764-1858),字次崖,号石樵,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生于滨州城内杜家老宅。其先祖杜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官至江西、湖广布政使。其高祖杜漺,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官至河南布政司参政。其祖父杜鼒,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官至广西上思州知州。杜堮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世代仕宦的世家大族中。

杜堮自幼受到良好的、严厉的家庭教育。杜堮说,直到他18岁时,“皆肆业家塾。父督课严。塾师亦勤。每冬月早起,呵冻作文,天明或脱稿,又自入塾。夜读至漏三下,还内与诸兄侍先君,论古今事,为庭训,至膝以下皆僵直,不敢有惰容,命之息,乃敢息。太夫人亦严厉,虽腊,散学后不敢嬉戏,小过无不惩。”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19岁时,以滨州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秀才,督学赵鹿泉评语有:“独得乾坤清气”,并断定杜堮乃“翰苑才也”。此后,在历年的秀才岁考、科考中总是第一、第二名。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山东准备迎接乾隆皇帝巡游泰山,在泺源书院举行选拔秀才参加迎接队伍的考试,杜堮八门功课获得七门第一、一门第二,由此获选。来年,杜堮参与迎驾,随至泰安,在泰山脚下,乾隆召试,综合成绩全山东排名第一,恩赐举人。

获得举人身份后,杜堮连续两次参加会试,均不幸名落孙山。随着年龄增长,他不得不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嘉庆五年(1800年),他带着儿子到蒲台县盖方泌家做家庭教师。嘉庆六年(1801年),38岁时考取进士,入选翰林院,翌年授翰林院编修,再任武英殿纂修、实录馆纂修,他以记录国史为荣,兢兢业业,“握丹墨,囊笔砚,日趋内廷,披旧典,纂录无虚日,或寒暑雨雪不敢惶居,以逮告成。”再任文渊阁校理、翰林院教习等。嘉庆十四年(1809年),先升右春坊右赞善,再升翰林院侍讲,来年,转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嘉庆十七年(1812年),升侍讲学士,再转侍读学士等职。

杜堮在翰林院任职15年,长期在皇帝身边以笔墨侍奉,获得了嘉庆皇帝的肯定。嘉庆二十年(1815年),皇帝亲自点名杜堮任顺天学政,赴任前,又当面嘱咐他留心地方事务,发现问题可以随时上奏;对待士子要“留心训诫”等等。杜堮不负皇帝信任,针对当地邪教滋生,他作《明义辟邪说》,呈皇帝御览,得到称赞并添入“作善降祥,不善将殃,王法天理,一无所私,皆由自取”数语。任职期间,他亲力亲为,顶风冒雪,走遍了各个州县,“力疾视学,逾日遂不能起”,他没有节假日,马不停蹄第奔波,“上元后,试竣,复冒风向大名”。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底,任职期满,回京复命,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来年,再任实录馆副总裁。

道光元年(1821年),升任兵部右侍郎,年底,外放浙江学政,皇帝告诫他,浙江是文化大省,文风优良,到任后,不但要继续整顿文风、端正学风,更要考察地方官员优劣,“确有见闻,具折密奏”,可见皇帝的信任。来年,调吏部右侍郎,仍担任浙江学政。在浙江,杜堮心情较为舒畅,这里考风考纪让他十分满意,本职工作得心应手,这里风光优美,让他大开眼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他文思泉涌,唱和应答,写下了大量的诗作。他在湖州接到杜受田考取进士的好消息,为当地考院题写“闻喜堂”匾额。他将两个孙子带在身边教育,颇有些含饴弄孙的感觉。道光五年(1825年)十月任满回京,他顺路回滨州老家探亲、扫墓,年底到北京,即到吏部办公,一年多,转吏部左侍郎。道光十五年(1835年)皇上因其年老,调公务较轻的礼部,任左侍郎,并且特许其不必经常到衙,以便休养。来年,73岁时便请旨先开经筵讲官缺,再请求辞去礼部左侍郎职务,得到批准,此后,他病休在家,一面养病,一面致力于著述。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杜堮86岁,其独子杜受田升任上书房总师傅,杜堮重赴鹿鸣宴,加恩赏给头品顶带,并加太子太保衔。咸丰二年(1852年),杜受田因督办山东、江南赈务,病故于江苏清江浦漕运总督府,杜堮暮年丧子,悲痛欲绝,朝廷特赏加礼部尚书衔,以示安慰。咸丰三年(1853年),杜堮90岁时,加太傅衔。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杜堮以95岁高龄病逝于北京家中,咸丰皇帝亲往祭奠,赠大学士,谥号文端,葬滨州城西南杜家家族墓地,有御制墓碑。

杜堮是一位高寿诗人,是道德楷模。上谕评价他:“品行端方,学问醇粹”,称赞他“出典文衡,服官三十余年,持恭清正,办事谨慎”。他一生经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主要担任学官、考官,晚年担任吏部左侍郎,因此,门生故吏遍天下,是清末嘉庆、道光、咸丰时期文坛的旗帜和代表性人物,其传世诗作《遂初草庐诗集》,是其一生所作诗歌的总集。杜堮是传统文化集大成者,其传世之作是《石画龛论述》二十四卷,全部用蝇头小楷写成,未刊刻,约百万字。其个人简历有《杜文端公自订年谱》传世,是其一生经历和其家族主要大事要闻的高度浓缩。

杜堮是滨州杜家承前启后、领军的最重要人物,他诗、书、画俱佳,儒学功底深厚,家教“以身不以言”。咸丰《滨州志》称赞杜家的家教是:“治家严整,虽私室燕处,家人环列,肃若朝典。世族言家法者,以杜氏为称首焉。教诸子先实行而后文章,言皆可为世法。”杜堮整理了《述训》,作为家族的家训;撰写了《家塾绪语》,作为教育子女的教材。他与其独子杜受田和两个孙子一个重孙皆入翰林院,杜家“祖孙父子兄弟伯侄翰林”,俗称“十字匾”,也叫“父子五翰林”匾,在中国科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杜堮是社会公认的忠厚长者,也是家族公认的长者。他19岁娶利津李家20岁的女子为妻,夫妻相濡以沫,感情深厚。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李夫人病逝,此后30余年,杜堮决不再娶,身边连女佣人也没有,生活自理。杜堮有《悼亡咏孤雁》怀念妻子,“年年此际黄花后,一度南楼几断肠”。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孙子杜翰贵为军机大臣,中年丧妻后,直到孝期满,才在爷爷的主持下续娶。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

责任编辑:王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