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爱建·一封老领导的来信 揭开沧海桑田的滨州工业史

发布时间:2022-09-13 14:25:32   1348698 作者:记者 刘清春 通讯员 张丽媛 荆晓玉 报道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滨州日报/滨州网 日前,滨化集团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我市老领导赵延孝的手写信。这封来信,揭开了滨州化工史五十多年的故事,而为全市瞩目的滨化碳三碳四综合利用项目正是在这半个多世纪的积淀中孕育而成的!

赵延孝认为,滨化集团碳三碳四综合利用项目创造了两项世界最大,再一次证明滨州人有智慧有能力办大事、成大事 

信中,他写到:“最近一个时期,我在滨州日报、滨化报上不断看到我们滨化集团滨华新材料公司碳三碳四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情况的报道。对我们滨州又兴建起这样个高质、高端、高效的大项目、好项目感到十分高兴,很受鼓舞……”

在信中,他以专业的眼光判断项目的市场前景,条分缕析、细致论述,其观点让滨化集团倍感珍贵。

他特别表示,该项目创造了一项世界最大——80万吨/年丁烷异构化装置是目前世界上单体设计产能最大。 

赵延孝认为,碳三碳四综合利用项目布局结构优化、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是一个现代化的高端化工产业园区。它的建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将占有一定地位,产生一定影响。它和我们滨州的滨化、京博、鲁北化、滨阳、长悦、博信油脂等众多石化企业、盐化工企业、油脂化工企业连成一片、优势互补,使滨州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化、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安全化的高端化工产业集群,成为世界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它也充分展现出滨州是个充满生机活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强市”。

基于此,赵延孝认为,该项目再一次证明滨州人有智慧有能力办大事、成大事!

赵延孝回忆,北镇化肥厂建成投产,北镇化工厂的成立,揭开了惠民地区大上化工厂的序幕

值得注意的是,赵延孝在这封信中,自称“我是滨州化工战线上的一个老兵。和对滨州化工做出巨大贡献的张忠正老总是老战友、老朋友……”

这句话不简单,它是赵延孝与滨化五十多年感情的写照。

赵延孝,1939年出生,从惠民专署工业局的一名技术员一直干到分管工业的副专员,再到滨州地委委员、行署常务副专员,省人大常委会滨州地区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他亲身见证了滨州工业发奋图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全过程。 

他曾在个人回忆录《难忘的岁月——我在滨州的工作经历》一书回忆:“1966年春,省里分配惠民专区建设第一套小氮肥厂,厂子规模不大,但工艺流程比较复杂,设备繁多,又系高温高压,操作条件要求十分严格……”也正是从这一年起,惠民地区经委开始筹建北镇化工实验厂,设计规模为6000吨/年的石油裂解装置。期间,惠民地区工业办公室决定成立全区第一个化工研究所,研究所由北镇糠醛厂和北镇化工实验厂组成,1968年合并成为北镇化工厂,形成了滨化集团的雏形。

“滨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配备得力干部,抽调技术人员、大学生,光是大学本科生就有一二十名。我在专署工业局,就我一个人分工这方面工作,建这个厂子的一些前期准备工作,从报项立项,选择厂址,落实水、电、交通运输条件,工人培训以及设备安装等,直到投产,我都直接参与了,有时就是我主办的……厂子开建以后,特别是设备安装阶段,我不间断地到厂里了解安装质量和进度情况,几乎是盯在厂里。”

▲赵延孝(右三)与其他老领导在滨化

赵延孝回忆,北镇化肥厂正式建成投产,揭开了当时整个惠民地区大上化肥厂的序幕,各县上化肥厂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赵延孝介绍说,“1970年到1975年是惠民地区大上小化肥最快的几年,平均每年都有两个厂子建成投产。”1970年10月22日这一天,滨化历史上第一个项目——2200吨/年烧碱项目一次开车成功,拉开了滨化集团建设发展的大幕。

“到1975年底,全区12个县,每个县都有了一个小氮肥厂,规模都是年产合成氨3000吨,都是国家拨款,每个厂子220万元到240万元。”而今,历经五十多年艰苦奋斗和创新突破,滨化集团已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化工企业集团,战略目标清晰鲜明,产业链条愈加完整,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良好,未来可期。

穿过半个多世纪的光阴,赵延孝感慨:“通过滨州工业走过的历程,我感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促进发展。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积极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敞开胸怀、拥抱世界,抓住迎面而来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新旧动能转换机遇,创新作为,工业将会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责任编辑:王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