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战地记者”陈和飏获得的奖章

发布时间:2022-11-22 10:23:20   291336 来源:学习强国

陈和飏

“记者要亲历一线,写出来的东西才生动。时间就是生命,采访完,要第一时间发稿……”95岁的陈和飏是江苏省军区苏州军分区第二干休所的一名老兵,近日,这位“战地记者”分享了自己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积极采写新闻的故事。

陈和飏采写的新闻报道

陈和飏采写的新闻报道

首次参加战斗,负伤后连夜写稿

“我当时是苏中军区第三军分区泰州独立团的统计干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记者。”陈和飏笑着解释说,虽然自己不是真正的记者,但因为读过私塾,又喜欢看报、写文章,在工作间隙为党报供稿,于是便成为了独立团小有名气的“战地记者”。

“我第一次参加战斗,是1945年11月15日。”时隔多年,陈和飏仍然印象深刻。据他回忆,当时,日本已经宣布投降,但在苏中部分地区,仍有极少数拒不投降的日军。

“明天可能是抗战中的最后一仗了,你要不要去?”“去啊!当然去!”与团政治处主任吴石梅谈话的情形,陈和飏仍历历在目,“吴主任是福建宁德人,比我大10岁,是个身经百战的老大哥,始终把我带在身边,进行传帮带。”

子弹不长眼,战斗中,陈和飏的脖子被子弹擦伤,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血流不止。是回去养伤还是继续工作?陈和飏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战斗结束后,不顾疲劳和伤痛,忙着采访,同时核实、确认缴获的胜利品以及俘虏敌军的连长、排长姓名,连夜写成了一篇新闻稿件。

稿件经团部审核后,次日一大早由通信员送往了新华社三支社。后来,该稿件由新华社发表,还添加了编者按:“本社积极通讯员陈和飏同志,是泰县部队政治处统计干事,他一贯积极写稿,经常报道泰县部队的活动。这次战斗中,带了轻花(轻伤),但他不顾任何疲劳,第二天大早急忙调查缴获数字,写成新闻,派专人当天送来三支社,这种积极负责的写稿精神,是值得发扬与学习的。”

年轻时期的陈和飏

一手枪一手笔,在枪林弹雨中发表百篇新闻稿

“这篇稿件不足两百字,现在看来很简单。”陈和飏笑着说,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们能够全歼敌人,极大提振了士气,具有特别的意义。第二天陈和飏又完成了2000多字的通讯《老百姓不是好惹的》,发表在1945年11月的《江潮日报》上。

尽管第一次参加战斗负伤,但是连夜写成的稿件被新华社采用,还受到了表扬,这让年仅18岁的陈和飏备受鼓舞。此后的日子里,为了写出更鲜活、更有战斗性的新闻报道,他一手拿枪,一手持笔,随着部队辗转流动,一边作战一边写稿。

陈和飏告诉记者,1948年3月,在攻打城(泰兴)黄(桥)公路线上的据点时,他手持喊话筒,劝敌缴枪投降。正喊话时,3发子弹射中了他的喊话筒,另一发子弹击中了他身旁战友王培兰,亲密的战友就这样英勇牺牲了。

战斗结束后,陈和飏写了新闻报道,讲述了喊话发挥的作用,并悼念了亲密的战友。“我用笔杆子把战友的英勇事迹、军民的鱼水深情、敌人的丑陋面貌报道出去,也发挥了战斗员的作用。”

陈和飏采写的新闻报道

陈和飏获得的奖章

据不完全统计,陈和飏在革命战争年代发表了几百篇战地新闻,有48篇被保留了下来。

离休后,他继续发挥“战地记者”的余热,发表了大量回忆革命战争的亲历感人故事,出版了《征战记》《江海战歌》《战火中的足迹》等书籍。

如今,陈和飏还常常受邀走进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和新闻媒体,以“战地记者”的视角,为后辈讲述他的红色记忆。“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我们这些老兵责无旁贷。”陈和飏说。

责任编辑:郭文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