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词人李之仪参加过的最快乐的一次Party

发布时间:2016-11-07 21:30:26   88452

北宋元祐初年,著名词人李之仪苏轼苏辙兄弟及“苏门四学士”等名流雅士宴西园,史称“西园雅集”盛会,后人将其与东晋时期浙江绍兴的王羲之“兰亭雅集”和元代江苏昆山顾阿瑛的“玉山雅集”并称“文人三大雅集”

这次雅集是李之仪一生中参加过的最快乐的也是最后一次的Party(社交集会)此后不久,李之仪因受苏轼及党祸牵连,获罪陷狱,屡受磨难,除名编管当涂,并终老他乡。


(李之仪画像)


西园及王诜


西园是王诜的内花园(在北宋汴京),苍松湖石、蕉荫峭崖、修竹清溪,草木自馨,极园林之胜,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王诜(10481104),字晋卿,山西太原人,北宋贵族、文人中的卓越画家。王诜幼好读书,长有才誉,诸子百家无所不知,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宋神宗将英宗的女儿嫁给他,官驸马都尉。王诜自恃才高,并不看重“附马”的名分,整日与文人雅士吟诗作画曾因苏“乌台诗案”牵连获罪贬官。

北宋元祐元年(1086),被贬登州的苏轼再一次被召入京,以翰林学士知制诰,京中文人学士围绕在苏轼周围,拥其为文坛盟主,“苏门”再度兴盛。此时,在枢密院任编修的李之仪亦成为“苏门”常客。

元祐二年(1087)夏秋之交,北宋驸马都尉王诜得暇,邀请苏轼(字子瞻,“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字子由,苏轼胞弟,“唐宋八大家”之一)、黄庭坚(字鲁直,江西诗派开山之祖)、米芾(字元章,书画家)、蔡肇(字天启,画家)、李之仪(字端叔,无棣李通判村人,著名词人、李公麟(字伯时,画家)、晁补之(字无咎,文学家)、张耒(字文潜,文学家)、秦观(字少游,婉约派著名词人)、刘泾(字巨济,画家)、陈景元(字太虚,道教学者)、王钦臣(字仲至,藏书家)、郑嘉会(字靖老,藏书家)、圆通大师(俗名大江定基,日本渡宋僧)、陈碧虚(道士)等十五人到其府雅聚,并偕游西园。


“西园雅集”盛况空前


王诜府邸之西园,宾主或写诗作画或题石拨阮或看书说经,极宴游之乐,实可谓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资,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

(李公麟《西园雅集》)

孤松盘郁,上有凌霄缠络,红绿相间。苏轼戴乌帽、着黄道服捉笔而书。王诜头扎仙桃巾、身穿紫裘隔书案端坐,聚精会神观看苏轼泼墨挥毫。幅巾青衣、据方几的蔡肇伫立苏轼右侧而凝视。李之仪则介于王诜、蔡肇二人间捉椅而视。苏轼后,有一书童,举止斯文,落落大方。王诜后有两个侍女,云环翠饰倚立,自然富贵风韵,乃王诜之家姬也。

孤松下有大石案,陈设古器瑶琴,芭蕉围绕。道帽紫衣的苏辙坐于石磐旁,右手倚石,左手执卷而观。黄庭坚着团巾茧衣,秉蕉箑而熟视。幅巾野褐的李公麟据横卷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其左右有四人,披巾青服、抚肩而立者为晁补之,跪而捉石观画者为张耒,道巾素衣、按膝而俯视者为郑嘉会,另有一童子执灵寿杖而立。

松风飒飒,蕉荫幢幢,竹影婆娑,炉烟方袅。有二人坐于磐根古桧下,抚琴唱和。幅巾青衣袖手侧听者为秦观,琴尾冠紫道服、摘阮者为陈碧虚。

清溪深处,岩壁陡坡,昂首提笔、面壁而题者是唐巾深衣的米芾,幅巾、袖手而仰观者为王钦臣。二人侧,有鬅头顽童捧古砚而立。

岩壁后有锦石桥、竹径,缭绕于水石潺湲。翠阴茂密,中有袈裟坐蒲团而说《无生论》者,为圆通大师;旁有幅巾褐衣而谛听者,为刘泾。二人并坐于怪石之上,下有激湍潨流于大溪之中。


李之仪与参加“西园雅集”的文人雅士多有交厚


李之仪在宦游京师、投考进士期间,即与苏轼建立了文字交。此后的数十年间,二人之文缘友情,不为世事所困、不为荣辱所扰,且相互倾慕、相互关怀,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最为珍贵、最为真挚的“传奇故事”。

苏轼对李之仪的文采、品行,给予“才高识明”的评价,并将李之仪的诗与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相提并论,希望将自己的诗与李之仪的诗编在一起。李之仪则称苏轼为“百世之师”(《东坡先生赞》)。李之仪虽受苏轼和党祸牵连,获罪陷狱,屡受磨难,但丝毫没有减弱他对苏轼的敬重和牵挂。苏轼再次遇赦归途猝死常州,李之仪痛不欲生,含泪挥写《东坡挽词》:“从来忧患许追随,末路文词特见知。肯向虞兮悲盖世,空惭赐也可言诗。炎黄不死疑阴相,汉水相招本素期。月堕呈沉岂人力?辉光他日看丰碑。”

李之仪结交苏轼,苏辙功不可没。李之仪与苏辙同居颍昌(今河南许昌)期间,二人多有诗词文赋唱酬。某日,李之仪到苏辙家拜访,苏辙出苏轼寄来的《和渊明归去来》,李之仪遂作《次韵子瞻追和归去来》。苏辙葬苏轼于河南汝州郏县,李之仪迎柩致奠。不久,李之仪被编管安徽当涂,作《跋东坡诸公追和渊明归去来引后》,对自己及苏辙、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诸君同赋苏轼《和渊明归去来》情景做了记述,并曾多次书手简远寄苏辙。

李之仪与黄庭坚同朝为官,又都为“苏门”文人,彼此诗文唱和,相互欣赏。李之仪丁母忧期间,黄庭坚慕名登门拜访,李之仪之高风亮节给黄庭坚留下深刻印象,并以《行行重行行赠别李之仪》表依依不舍之情:“……惟君好怀抱,高义动颜色。赠子青琅玕,结以永弗谖。拭目仰盛德,洗心承妙言。子道甚易行,易行乃难忘。……”李之仪在《跋山谷贴》中直言不讳,对黄庭坚临淫威而不惧的性格非常欣赏,并大加赞赏。他在写给黄庭坚的门人潘子真《合流遇子真,出斯文相示,因置酒。子真黄九门人》诗中开篇即云“山谷老子久不见,豫章诗人何许来?”可见,二人关系已甚为亲密。黄庭坚去世后,李之仪广泛搜集黄庭坚的作品并为之作了大量的题跋,抒发和寄托了对老友的无限思念。

李之仪和秦观堪称“词坛双璧”,苏轼曾称李之仪词文“与秦观上下”,前人也多称李之仪“不减秦观”,二人不但在诗词上造诣深厚,且交谊深笃,常诗文唱酬。可以说,在“苏门”文人中二人关系最为亲密。李之仪丁母忧期间曾两度拜访秦观,秦观将黄庭坚所寄诗作出示给李之仪,李之仪遂作《秦太虚出直鲁所寄诗,因次其韵》相赠。秦观受人诽谤,被迫称病离京回蔡州。李之仪置酒相送,赋《采桑子·席上送秦少游之金陵》:“相逢未几还相别,此恨难同。细雨蒙蒙,一片离愁醉眼中。明朝去路云霄外,欲见无从。满袂仙风,空托双凫作新鸿。”此后,二人飞鸿传信,彼此牵挂。秦观在滕州去世。李之仪闻讣大恸,相继写下多篇祭文和挽词,抒发自己的感怀和悼念。后,李之仪与秦观之子秦湛成“忘年交”。

李之仪与晁补堪称心贴心的挚友。李之仪追随苏轼任定州幕僚,晁补之赠《送李端叔从定州先生辟》,提醒李之仪“有年公昔但吟诗,无事君今姑饮酒”,这是朋友间很贴心的忠告,也是晁补之鉴于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又非常了解李之仪的直率、侠气性格而劝诫他有时间多写诗填词,饮酒赏曲,少发表过激言论,以免招惹是非。晁补之在《次开祖使君韵,兼呈端叔大夫、圣域长老》一诗中十分欣赏李之仪的光明磊落、不流媚俗的品行。

李之仪与张耒家相距仅四五十里,二人相识最早。两人不但是同乡,李之仪还是张耒的长辈张耒丁忧在家,李之仪专程前往吊唁,令张耒感激涕零。张耒染疾,李之仪闻讯后,多次前往探视照料为此,张耒非常感激李之仪随苏轼出职定州,张耒作《送李端叔赴定州幕府序》,勉励李之仪好好干事,并认为凭李之仪的知识才能,跟随苏轼必“如大川而放之海”。又云:“今朝廷士大夫相与称说天下士,屈指不一二,必曰吾端叔也。元八年,苏先生守定武,士愿从者半朝廷,然皆不敢有请于先生。而苏先生一日言于朝廷,请以端叔佐幕府。”张耒对李之仪受知于苏轼,颇有钦慕之意。

李之仪与李公麟多有交往。“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擅长画马和人物,其《五马图》为传世佳作。李之仪有《李伯时马赞》:“竹批双耳,风激四蹄。振尾须髭,会于一时。惟伯时父,神而明之。千载相遇,非公而谁。”李公麟曾为李之仪画过一幅肖像,苏轼欣然为之题《李伯时画李端叔真赞》:“须发之拳然,眉宇之渊然,披胸腹之掀然,以为可得而见欤?则已见画于龙眠矣。呜呼,其将为既琢之玉,以役其天乎?其将为不雨之云,以抱其全乎?抑将游戏此世,而出于两者之间也。”

李之仪对米芾的书法极为赏识,“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米芾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李之仪赞其书法:“超轶绝尖,不践陈迹,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畦经之外,真一代之奇迹也。”

李之仪与王诜、王钦臣、蔡肇、郑嘉会、刘泾以及陈碧虚、陈景元、圆通大师等交游无考,仅见米芾《西园雅集记》一文。

(作者:张海鹰)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