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发布时间:2017-07-18 10:13:11    作者:本报评论员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三论认真贯彻落实刘家义书记在滨州调研时讲话精神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清新空气,是人民群众最能直接感受到的民生事项。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把反映这些诉求的“加快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写入“建设和谐美丽幸福家园”部分。省委书记刘家义这次来滨州,也把“ 生态建设”作为民生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调研,强调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各级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切实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持之以恒改善生态环境,努力让群众喝更干净的水、吸更清洁的空气、吃更安全的食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我市把“更加注重资源环境,坚持生态发展”列入“六个更加注重”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加快转调这个主线,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严把项目环保关、能耗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决制止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上马,仅“十二五”以来,全市就有27个投资过亿元项目因不符合环保要求被拒之门外。围绕“生态滨州”建设,我市扎实开展了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及大气、水、土壤污染专项攻坚行动,将环境违法行为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取缔“散乱污”企业,加大环保生态修复力度,新建了滨城区秦台河、邹平县六六河、博兴县麻大湖等24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基本实现每一个污水处理厂入河口都有人工湿地,在近海建设1个万亩芦苇湿地和4条百里生态长廊。在2011年、2015年代表全省迎接国家海河流域治污考核工作中,滨州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2016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滨州更是位列全国健康发展城市第20位。生态建设,在滨州可谓风生水起。

生态环保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但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我市目前生态环保压力依然较大。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例,存在排放总量大、改善难度大等突出问题。滨州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及省会都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城市,承担着比一般城市更重的治理任务和更严的考核标准,但我市高耗能产业比重大,转型升级任务很重,空气质量改善成效不明显,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等改善幅度在全省位次都比较靠后。今年1—2月份,空气环境四项指标连续2个月出现反弹,反弹幅度均列全省前两位,先后被省环保厅实行“项目限批”和约谈。类似突出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生存环境,也制约着经济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分析,拿出足够的勇气和智慧认真加以解决。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绝不是我们需要的发展,没有新鲜空气呼吸、没有干净水可以饮用的“现代化”也绝不是广大群众所期盼的现代化。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基于此,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小康滨州”的奋斗目标,主要体现之一就定位在“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要求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持续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的生态宜居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各级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顺应自然规律,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让群众切身感受到环境之优、生态之美、家园之新。

责任编辑:董锋磊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时评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