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抢抓“黄金期”把“最有前途的产业”发展起来

发布时间:2017-09-08 08:38:27    作者:本报评论员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二十一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有两个:一个是信息产业,另一个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关联度强、附加值高,成长空间无可限量,被视为“一片无边的蓝海”,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是高成长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前端牵引作用,是增强发展后劲与未来竞争力的一个主攻方向。滨州各项工作“争一流,上水平”,在文化产业这个“最有前途的产业”发展上,毫无疑问不能掉队,毫无疑问必须大有作为。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靠两大引擎:市场和政府。就发展文化产业而言,这两大引擎动力强劲、活力十足。在近年来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始终以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的增速增长,而且发展潜力远远没有释放。统计显示,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仅超过1万亿元,存在着3.7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据有关专家测算,我省每年潜在的文化消费规模为4500亿元左右,而实际消费规模仅为1500亿元左右,差距达2/3,滨州的情况一般也是与全省的情况大同小异。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不仅在战略上十分明晰,而且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我市在推动上级政策落地见效的同时,还提出强化政策研究,结合我市实际进行政策延伸,创新性地制定一些新政策。有权威学者称,文化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无论对全国、全省还是滨州,这都是一个准确的判断。

相比发达地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还相对落后,滨州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争一流、上水平”的目标,除了发挥好自身的诸多文化产业基础优势,更应该解放思想,决不能妄自菲薄,特别需要认识到、利用好丰富的发展可能性。文化产业业态广泛,既包括传统的文化服务业、文化批零业,也包括新兴的“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制造”“文化+贸易”等新模式、新业态,还包括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文化”。文化产业竞争并非赢家通吃,而是既存在国际、国内大市场需求,也存在区域化市场需求,以及各种个性化、定制化细分市场需求。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不仅需要大型骨干企业,而且需要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参与其中,在某些方面,中小微企业甚至更有优势。东方不亮西方亮,办法总比困难多。

顺应大趋势,必有大作为。只要我们利用好市场机遇、政策机遇,充分体现好“争一流、上水平”的核心工作基调,把滨州人的自信心、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就一定能够实现滨州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让这个“最有前途的产业”为“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小康滨州”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董锋磊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时评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