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发布时间:2018-04-25 09:16:05    作者:杨巨帅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2018年3月10日,党的十九大后第一次全国两会正在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着重阐释了“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净化政治生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方向、找准了抓手,也为领导干部修身立德提供了遵循。

  巧合的是,整整28年前的1990年3月,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应福建省领导科学研究会之邀畅谈从政体会,便论及“为官之德”:“当领导要以德服人”,“如果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上不成为榜样,就无法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威信”。

  为政以德,这个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智慧、价值理念,在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地重视、倡导、垂范下,又被赋予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并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扭转社会风气、推进社会道德建设中发扬光大。

  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儒家经典《论语》中广为传诵的名言,体现中国是一个德治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反映出政德在传统文化中被推崇为整个国家道德水准的标杆。政德建设也成为今天我们党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

  作为中国的执政党,我们党善于继承一切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并立足现实推动党的建设,促进党的事业。立政德,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带动是巨大的,对政治生态的促进是深刻的。

  “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在群众面前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成效。”早在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在《求是》杂志撰文阐释政德的引领作用,明确了政德作用于社会的两条路径:一是执政者以德施政、善待民众,二是执政者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去教育和感化百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高度重视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这其中,每每将政德的引领作用摆在重要位置。

  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考察时,要求党员干部“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为全社会做表率”……

  此次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使得党员领导干部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更加清晰、责任也更加重大。

  政德淳则民德厚。党员干部是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其道德操守和政德修养的好坏,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关乎国家的兴衰存亡,必须以优良的政德涵养引领全社会的道德风尚。

  政德是净化政治生态的“源头活水”“绿色植被”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官府清廉、为官清正,是中国传统观念中清明盛世的理想设计,贯穿其中的“为政以德”理念绵延传承,凝聚着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成为“为政者”努力践行的信条。

  “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德是首要、是方向”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时这样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政德对于良好的从政行为,也同样具有基础性、方向性的根本作用,是净化政治生态的“源头活水”。

  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关乎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可以说,理想信念立住了,健康的政治生态才有保证和基础。

  守公德,关乎党的宗旨意识。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4000多字的内容,84次提到“人民”,淋漓尽致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其实,早在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倡导“红船精神”时,就明确“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德”。牢记执政为民、天下为公,才能心底无私天地宽,让政治生态清明透亮。

  严私德,关乎党员干部的操守和行为。早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倡导“为官之德在于清廉”,强调“为官一场最起码应留个清名”,认为“老是怀着侥幸心理去为不可为之事,非栽跟斗不可”。只有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每个从政个体才能以清澈的“涓滴之流”,汇聚起整个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翻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多份“双开”通报,“道德败坏”“毫无道德底线”“毫无廉耻”甚至“道德沦丧”等词汇不时出现,折射腐败背后的道德问题——悖德招致歪风,歪风侵蚀纪律,破纪进而破法,直至堕入深渊、不能自拔,最终身陷囹圄。而党员领导干部的腐化堕落,更会引起“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模仿效应”“传导效应”,最终污染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

  因此,我们必须从政治生态的高度认识政德问题,从源头上疏浚党员干部的“道德园地”,让优良政德成为政治生态的“防护林”,防止不良政德成为政治生态的“污染源”。

  加强政德建设引领清风正气

  2018年2月,《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印发,明确要研究制定党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相关准则。这对推动政德建设无疑是一项“重磅”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不仅以非凡的政治勇气惩腐肃贪、匡纲正纪,还不断通过思想道德建设熔铸我们党的人格力量。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判断表明,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因而也是政德的重要体现,是观测政德的灵敏“晴雨表”,更能成为涵养政德的有力抓手。

  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深化作风建设,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由正风带动修德,以修德为正风固本培元,以点带面、循序渐进,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地深化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

  从作风等表现入手,重视发现党员干部身上的苗头性问题,对反映党员干部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的一般性问题,以及廉洁自律或不正之风方面的轻微问题,有针对性地“咬耳扯袖”;通过诫勉谈话、在民主生活会上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式,戳到痛处,触及灵魂,树立正确的政德导向。“四种形态”等刚柔相济、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对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无疑具有相当大的督促引导作用。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从严治党实践成果转化为道德规范和纪律要求”的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通过建章立制,用具体的党纪条规让政德成为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第十二条明确,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带头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廉洁自律准则的八条条文,句句都是道德要求、正面倡导;党纪处分条例中的六项纪律,对违反大德、公德、私德的一系列行为及后果进行了清晰的规定,划出了明确的“底线”。

  此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还抓住选人用人这个关键,为选人用人的“指挥棒”刻上道德“标尺”,引导党员干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同时,抓住日常教育这个重点,明确要求各级党校开设专门课程,“深入开展道德品行教育”,批示学习罗阳、兰辉、邹碧华、李保国、廖俊波、黄大年等新时代的楷模,让党员干部在学习榜样中修养政德。

  奋伟力以扬清,矜细行以树德。一系列有力举措,引导推动党员干部在一点一滴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优良政德推动政治生态清朗,为全社会树立向上向善的道德“风向标”。

  (原题为《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责任编辑:董锋磊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时评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