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乡村振兴的路在何方?把准要害,需破解这些难题

发布时间:2018-05-17 10:31:08    来源:大众日报

山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探究这样三个问题:山东乡村的现状怎么样,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山东乡村振兴的路在何方,我们理想中的乡村到底是什么样子?山东乡村如何振兴,需要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探索哪些路径?作为长期在山东乡镇(街道)基层工作的同志,我们也在思考,也在尝试,也在探索。

以务实的态度,正确认识现状

实施乡村振兴,首要的任务是要正确认识和定位农村究竟是一个什么现实状况,还存在哪些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乡村振兴之脉才能把准要害,乡村振兴之匙才能标星对位。

我们的乡村确实落后了。正视问题,方能解决问题,回避问题,只能积重难返。从自身看,我们的确存在一些现实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党的基层组织作用发挥还不到位,村级自治有待加强,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不足,乡村后备干部培养存在“断层”现象。在人才智力方面,人才流失严重,返乡创业氛围不浓,留守劳动力以妇女和年老体弱者为主,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农村发展的要求。在乡村文明方面,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习俗需要进一步传承,移风易俗工作需要持续推进,健康文化生活和社会新风需要倡树。在产业发展方面,缺少规模体量大、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就业门路多、符合乡村产业规划要求的产业项目,没有形成长期稳定足够的集体积累和群众收入,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设标准不高,道路、绿化、亮化、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在生态保护方面,欠账较多,美丽乡村建设造盆景、穿新装,去农村化、类城市化的创建方式迷失了方向、忘却了乡愁。

我们的乡村根基还是好的。正视差距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基础还是好的、潜力还是大的,我们不能面对差距望而却步,更不能在奋力赶超中丧失信心。一是基层组织比较牢固。二是农业产业基础还比较稳固。三是区位优势还比较明显。

乡村振兴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山东乡村曾经创造过经验和辉煌,现在应当说是优势与劣势并存、成绩与问题共生、希望与潜力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号角吹响、催人奋进,乡村振兴正当其时、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以宽阔的视野,描绘未来蓝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应当清楚乡村应该是一个什么状况、应该是一个什么模样,这一点必须准确把握。

产业发展是基础。乡村是否能够振兴,产业发展和资本聚集是第一位的要素。有了产业的发展,乡村群众才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才能有就业致富的机会、才能有安居乐业的条件;有了产业的发展,才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乡村面貌的改观;有了产业的发展,农村群众才能真正富裕起来,才能共享发展成果,才能拥有足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所以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来抓,千方百计地夯实产业基础,厚植乡村振兴动力。

乡愁记忆是灵魂。乡村特色不能丢、乡愁记忆不能忘。只有永远保持乡愁记忆,乡村的灵魂才能得以延续。要进一步地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习俗文化、礼节文化,让乡村文化精髓维系乡村情愫,让离乡贤人志士难舍乡愁记忆。

人气回归是关键。乡村振兴,人是第一要素,人气回归是根本。如今的乡村,没有了街头的人头攒动、没有了童声嬉闹、没有了鸡犬相闻,没有了乡村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没有了人气,乡村谁来振兴、成果谁来享受。只有人气回归,乡村才有了主人,振兴才有了根基。

以担当的勇气,破解突出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不能空喊口号、花拳绣腿,更不能拔苗助长、昙花一现,要有坚定执着的信心、坚忍不拔的干劲、久久为功的耐力,锲而不舍、持续推进。

解决组织和人的问题,组织和人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体。一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动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尤其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的选拔、培养和使用。要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加强和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全面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人掉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要调动乡村干部的积极性。首先,乡镇干部。乡镇工作条件艰苦、责任重大,要在提高待遇水平、推进容错纠错、拓宽晋升渠道等方面调动积极性。其次,村级干部。有思想、有抱负、有能力的农村人,有的“鱼跃龙门”留在大都市、有的身强体壮进城务工、有的头脑灵活当上了老板,村级干部面临着能人不愿干、常人干不了的尴尬局面。要内部挖潜与吸引“归雁”相结合,选好用好乡村振兴“操盘手”。三是要挖掘引进农村实用型人才。制定出台农业农村高层次人才引进奖励激励机制,坚持因才施用,把适应乡村特点的实用型人才作为乡村振兴人才的首选。四是要发挥乡贤能人的作用。做足乡贤能人等带动性人才文章,一个乡贤就是一片影响,一个能人就能改变一个地方的命运,一个优秀的农村带头人就能决定一个村庄的未来。五是要培育新农人。传统农业和农民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新要求,要通过培育新农人,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开辟农业农村新路径。六是要解放思想。思路决定出路。要鼓励敢想敢试,包容偏差和失误,深入彻底地解放思想,大刀阔斧地改革创新,在解放思想中抓住乡村发展机遇。

解决体制机制的问题,体制机制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保障。一是要搞好顶层设计。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方案,在宏观上、战略上、全局上搞好指导和协调。既要切合实际,又要目标可期。二是要打破体制障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构、职能、资金等相应的体制就要与之配套。旧体制就像牢笼和枷锁一样束缚手脚,如果不消除壁垒,再好的规划和方案也难以落地见效。要优化配置职能部门职责权限,适当放宽乡镇党委政府自主权和自由度。三是要完善政策激励机制。要出台完善具体的配套实施细则,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切为乡村振兴服务。四是要营造乡村振兴浓厚氛围。乡村振兴不能靠一己之力和一时之功,需要全省上下齐努力、干部群众齐参与、社会各界齐奋斗,在全社会掀起乡村振兴的热潮。

解决产业和投入的问题,产业和投入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基础。一是要培育扶持鼓励乡村传统产业发展。要结合正在开展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对符合产业政策的新兴传统产业要予以培育和政策扶持,形成聚集和膨胀;对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要强化技改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转型升级,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带动。二是要加大政府直接投入。没有政府的直接投入,乡村振兴就会困难重重。与城市相比,政府对乡村的直接投入明显不足。要加大省、市财政对乡村振兴工程的投入,有效解决县乡财政配套不足的问题。要加大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集中财力物力干大事。三是要规范净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发展需要宽松环境和良好服务。要在税收、用地、融资、服务等各个方面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营造宽松环境、开辟绿色通道。特别是要关注集体经济产业发展,鼓励和扶持新型社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

解决公共资源的问题,资源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条件。一是交通资源。要想富、先修路。乡村远离城市,交通条件、道路状况基础薄弱、欠账太多,交通出行是乡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交通资源匮乏也是制约乡村发展的最大问题和障碍。要加大投入,最大程度改善和提升乡村道路状况。二是信息资源。高科技信息时代,网络、通讯、物流等信息资源也城乡有别。要完善基础配套,让乡村群众平等享受信息时代红利。三是教育资源。教育均衡发展任务依然艰巨,乡村的学校,要么校舍破旧、要么师资难留、要么资源闲置。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是群众最关心、最关注、最现实的问题,乡村群众辛苦挣钱在城里买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和城里的孩子同等的教育。要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出台鼓励师资向农村地区倾斜的政策和举措。四是医疗卫生资源。看病难、看病贵、医疗条件和水平低下的问题在乡村尤为突出,务必加以解决。五是其他公共资源。加大对农村电力、供气、供水、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投入力度,为乡村生态宜居环境提供良好基础条件。

解决真抓实干的问题,真抓实干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动力。一是要规划先行。要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要素,要注重地域特色,挖掘产业潜力,利用好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好村庄特色风貌。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指导性,体现规划的自然性、可行性、长期性和亲和力。二是要因地制宜。各地因经济条件、地理风貌、人文环境、自然风情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实施乡村振兴也应当适当差异化、杜绝“一刀切”。要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不能千篇一律、复制雷同。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超前探索、率先突破,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标杆作用。三是要循序渐进。乡村振兴要遵循客观规律,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立竿见影、齐头并进并非科学的方法,要结合实际、统筹推进。四是要启动内生动力。乡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参与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获利者。要调动乡村群众自身的积极性、启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引导群众自觉参与乡村振兴工程,自觉维护乡村振兴成果。

解决久久为功的问题,久久为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方法。一是要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乡村振兴是大战略,内涵丰富、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和战略布局。二是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要坚持规划的合法性、约束性,杜绝朝令夕改、人为操作。要坚持推进的稳定性、延续性,杜绝烂尾工程、劳民伤财。三是要去除短视的政绩观。要遵循乡村振兴的科学性和规律性,拉出可行的时间表、制定明确的路线图,不能以简单化、经常化的观摩评比代替督导调度,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步步为营、久久为功。

责任编辑:王宗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时评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