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后再聚首 滨州市吕剧团13位弟子与老师共度重阳节

发布时间:2018-10-18 17:51:24    作者:记者 刘青博 李前军 郭文璐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滨州日报/滨州网10月18日讯  “李老师,您老人家还记得我们吧?”“这不是龚鲁阳吗,记得,记得。你是吴永杰,你是张戈,你是徐齐……你们我都记得。你们终于回来了,我可想你们了!”10月17日,在滨州市吕剧演艺有限公司(原滨州市吕剧团),龚鲁阳、吴永杰等13位已经离团的弟子与昔日恩师拥作一团。泪眼婆娑间,回忆着48年前在吕剧团学戏时的场景。

龚鲁阳、张戈等13位市吕剧团弟子齐聚滨州。

当日,龚鲁阳、张戈等13人从济南、青岛、莱阳等地赶回滨州,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跟久别的团领导、老艺术家和老同事们相聚,共度重阳佳节。暌别几十年,埋藏、积蓄在他们心里的情绪如潮水般汹涌,也让这场景分外感人。

时光追溯到1970年。当时的滨州称惠民地区,市吕剧团称惠民地区吕剧团。在全国兴演样板戏之时,惠民地区没有铜管乐器演奏员,更没有管弦乐队。吕剧团便到济南、青岛招收会西洋乐器的人才。经多地走访,吕剧团招收到了龚鲁阳等30余位在戏校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平均年龄16岁,不仅有会乐器的,还有会跳舞的。

吕剧团老师们对这些孩子悉心培养,传授他们表演、演奏技艺,教授他们从艺之道,告诉他们如何传承和发扬吕剧。这些懵懂的少年与前辈们同吃、同住、同练功,一起拉着板车下乡演出、体验生活、参加劳动……

与当年的同事合影。

在惠民地区吕剧团这座“艺术熔炉”的历练下,龚鲁阳、徐齐、孙孝选、陈玉英、彭惠玲、史萍等一批吕剧艺术名家相继涌现。另外,陈鹏、吴永杰等离开剧团调回济南、青岛的弟子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48年过去了,当年的毛头小伙、花季少女都已步入花甲之年。在各自岗位退休后的他们不忘恩师的情义,不管身在何方都要回到他们的第二故乡——滨州,感谢吕剧团老前辈的培育之恩。

与昔日恩师相见。

“大家还记不记得,张聚同老师当年教的我们第一个基本功是啥?”“我记得,是压腿。”“谁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调唱是谁教的?”“是杨淑桐老师。”“谁还记得当年我们演过什么戏?”“《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当天晚上,龚鲁阳、张戈等13人与滨州本地40余位老艺人一起再唱当年拿手戏,追忆青葱芳华。

“我太激动了,因为我们这些发小都把最好的年纪留在了滨州。48年,弹指一挥间,那些青春绽放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从舞台到宿舍,从剧团到乡下,从油田到军马场,一个个场景还历历在目。剧团的老师、好友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给了我们很大帮助,他们比亲兄弟还要亲。这是一辈子无法割舍的情怀。”青岛市吕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龚鲁阳说。

龚鲁阳、张戈等13与昔日的恩师、同事合影。

据悉,这些从青岛、济南招收来的学生给当时的惠民地区文艺事业带来了新生力量,填补了滨州地区没有管弦乐队的空白。在全国地方戏移植样板戏的大潮中,他们所在的惠民地区吕剧团几乎移植演出了所有的样板戏。他们参与排演的《红灯记》轰动全省,多次到广北农场等地慰问演出。多年来,乐团传承剧团“传帮带”的精神,培养了一大批演奏人才,为后来的滨州市吕剧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杨孟子

网友评论 5条评论

时评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