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滨州发展进步系列述评|| 工业腾飞挺起滨州脊梁

发布时间:2019-09-24 08:46:48    作者:记者 韩俊亮 周昆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滨州发展进步”系列述评之二

工业腾飞挺起滨州脊梁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沐浴在新中国的阳光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滨州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滨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滨州日报滨州网今日起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滨州发展进步”大型系列述评,探寻滨州从奋进到崛起、从振兴到辉煌的发展之路。让我们向历史致敬,为未来壮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为建设富强滨州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9年9月3日,全市“双招双引”重点建设工程集中开工仪式举行。在全市10个会场,总投资667.8亿元的86个项目集中开工。86个项目普遍具有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联系紧密等特点。这些项目落地,意味着我市今后将在多个领域,打造起新的增长支撑点,为我市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恰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所说:“烈日当空,今天大家是用汗水来浇灌希望的种子,来撒播‘富强滨州’明天的希望!”

无工不富。70年来,滨州的工业几乎从零开始,由慢到快,由弱到强,走过了一条充满曲折而又光芒万丈的历程。从手工业到传统工业再到现代工业,从生活用品到工业装备再到高科技产品……滨州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伟大跨越,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巨大变迁。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从工业兴市到工业强市,工业经济挺起滨州脊梁,成为重塑滨州城乡面貌的核心力量。

新中国成立头30年,经过艰苦创业,滨州工业从无到有,初步奠定了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极端落后的工业基础,毛泽东主席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相较而言,滨州工业更显苍白。1949年底,滨州境内企业共计104家,其中全民企业5家,集体企业99家,工业总产值仅有175万元(1980年价),工业形态主要为手工生产。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99.35%,工业仅占0.65%。

当省内一些城市如青岛、淄博依靠原有的工业基础实现快速发展的时候,滨州工业开始探索寻求零的突破。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滨州在国家和全省的“计划”经济版图上显得无足轻重,国家很少在这里摆布大项目。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让滨州工业的起步尤显艰辛与悲壮。

1951年,惠民实业公司铁工厂、惠民大众铁厂等合并搬迁到北镇,成立北镇铁木工厂,就是今天渤海活塞集团的前身。

1952年渤海区职工印刷厂迁址北镇,改为北镇印刷厂。

1958年埕口盐场开始筹建,1965年无棣县合作盐场与埕口盐场合并。

1966年,北镇化工试验厂开始筹建,1970年年产烧碱220吨烧碱第一期工程投产,厂名为山东北镇化工厂,这是滨化集团的前身。

1968年,北镇化肥厂建成投产,揭开了全区大上化肥厂的序幕。此后的几年间,每年都有两家小化肥厂建成投产。

1977年无棣县硫酸厂筹建,1982年投产,是全国第一套盐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装置的试验厂家。

……

在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类似土法上马为底色的滨州工业起步阶段,北镇第一棉纺织厂的建设成为弥足珍贵的难得记忆。

在青岛市情网上,一篇名为《青岛纺织支援三线建设略记》的文章,记录了北镇第一棉纺织厂的来龙去脉:“1966年,国营青岛第四棉纺织厂在鲁西北的北镇开始建设分厂。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四棉第一批共抽调了262名援建人员。这些人员上至党委书记、厂长、总工程师,下至各级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供销后勤人员,甚至连幼儿园教师都包括在内。之后还陆续增派了几批援建人员,并从青岛、济南等地招收了一些社会青年。”

“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人要好人,马要好马。’所抽调的人员,不管是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工人,都是政治上可靠,技术上过硬的骨干力量,援建的技术设备也是最好的。”

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援建人员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在一片庄稼地上建起了一排排厂房,安装起了一台台现代化的设备。1967年下半年,滨州第一个现代化的棉纺织企业——国营青岛第四棉纺织厂北镇分厂诞生了。工厂投产当年,就生产棉纱4028.5件,棉布208.5万件,创产值313万元。1972年,工厂与青岛国棉四厂脱钩,改名为北镇棉纺织厂,1980年改为北镇第一棉纺织厂。

厂子大,职工多,厂房敞亮,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生产有序,企业文化富有活力……一棉不啻为滨州现代工业的启蒙,让滨州人第一次见识了机械化生产的气象。一棉堪称“滨州现代纺织业的发端”,在随后的岁月里,它不仅为地方财政作出巨大贡献,还为后来纺织企业的建设培养输送了专业管理人才和工人骨干,并直接支援帮助建设了滨州二棉、三棉及印染厂等企业。从一个落后的传统手工业地区发展成为“中国棉纺织之都”,“北镇一棉”在滨州工业发展史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改革开放前的30年,滨州人民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初步构筑起了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现代工业体系雏形。1978年,全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061个,工业总产值4.85亿元,利税总额0.58亿元。但是工业增加值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7.84%,只及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强。虽然粗陋,但是为新时期滨州门类比较齐全、主导产业突出的工业经济发力崛起提供了支点。

改革开放40年,滨州经济实现从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滨州最核心的经济元素

改革开放激荡的伟力,助推滨州工业巨轮驶入广阔深远的新天地。佘春明在“六问八策”中指出,“滨州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实体经济的发展史。”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结构调整,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40年滨州工业化提速的推动力量。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滨州重新审视市情,认为滨州与先进地区相比,落后主要是落后在工业上,差距也主要表现在工业上。滨州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历史性任务,就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突破”。

随着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出台,滨州工业比重不断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1984年至1991年,滨州以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重点推行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并且广泛推行了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长期以来留存的“大锅饭”、“铁饭碗”被打破,多年来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企业活力不断激活,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1991年与1984年相比,工业生产总值增长1.9倍,年均递增16.5%。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解决了长期束缚人民思想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滨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工业化特征非常明显。这一年,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城市经济实现了一产为主的“农业时代”迈入“工业时代”的历史性跨越。1999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为“25.2:46.1:28.7,实现了“二三一”型的历史性转折。到2002年,滨州全部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496.9亿元,是1978年的124.61倍。2002年同1991年相比,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4.7%、24.3%。

从2003年开始,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工业强市”战略,按照“高起点、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定位,狠抓招商引资,加大工业投入力度。滨州工业开始全面追赶和超越,形成了以十大产业链发展为载体,纺织、化工、农副食品等优势产业为支撑,行业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一批有实力的工业企业迅速崛起,大量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也呈铺天盖地发展之势。一批知名工业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渤海活塞、亚光毛巾、东方地毯、愉悦家纺、西王食品等以其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张着“滨州制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8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1358个,是2002年的3.53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660.55亿元,是2002年的6.86倍。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年均递增16.7%、37.9%和30.4%。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全省第12位、第11位均上升到2008年的第8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滨州工业逐步由以速度为主要诉求的“补课”,转入更注重质量效益的新阶段。2013年9月27日,滨州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工作会议指出,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崛起的必经过程,更是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财政收入的“主来源”、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带动服务业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主动力”。工业兴则滨州兴,工业强则滨州强。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高的水平抓好工业,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滨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2015年开始,我市先后提出了打造高端铝、新型化工、粮食加工、家纺纺织、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计划到“十三五”末,全市高端铝产值达到5000亿元,新型化工实现2000亿元,粮食加工达到1500亿元,家纺纺织实现1500亿元,畜牧水产实现1000亿元,打造全国传统产业动能转换先行区。

以打造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基础,我市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各类产业跨界融合,全面集聚发展新动能。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不断创造出振奋人心的经济话题,并用实力书写滨州经济“跨越式奇迹”。在铝产业方面,逐步形成以魏桥创业集团为龙头,以创新集团、盟威集团、渤海活塞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为支撑的涉铝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重要的铝业生产基地。在化工产业方面,京博集团、滨化集团、鲁北集团、森岳化工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海洋化工为主体的化工产业体系。在粮食产业方面,粮食企业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的“滨州模式”已成为中国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典范。在纺织产业方面,全市纺织家纺服务企业477家,培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2018年,“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9000亿元。

与此同时,我市重点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新兴产业扩容倍增,积极培育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五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693亿元,增长8.3%。据统计,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33.5%,产值占工业产值的29.7%,滨州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滨州工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70年风雨沧桑,滨州与共和国同风雨、共命运。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上,在新一轮竞争与发展的大潮中中流击水。“走在前列”,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提出的总要求。面对庄严神圣的历史使命,滨州必须唱响“走在前列”的主旋律,与时代共进,与梦想同行,坚决实现“民富市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逐梦前行,滨州工业使命重大,任重道远。

滨州工业有基础、有能力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走在前列——

2019年 9月1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了2019中国企业500强榜单。魏桥创业集团、京博控股集团、西王集团、渤海实业、创新金属、滨化集团6家滨州企业榜上有名。

滨州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实体经济的发展史。多年来,滨州的企业家敢为人先、勇闯新路,在时代大潮中奔跑,造梦、追梦、圆梦。“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滨州最核心的经济元素,“十强产业”构筑起滨州雄壮的产业骨架;魏桥铝业、纺织生产规模全球第一,西王果糖生产规模、博兴金属板材生产规模、阳信肉牛加工量、李庄绳网市场份额均居全国第一;粮食加工“滨州模式”在全国推广;魏桥集团连续8年入选世界500强,6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8家企业入选中国民企500强。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滨州有基础、有能力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走在前列。

接下来,滨州只要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工业经济“二次创业”必将水到渠成。“加”就是加科技研发、市场营销、品牌价值、公共服务;“减”就是去过剩、减能耗、降排放;“乘”就是以价值链为核心,重塑产业链、供应链,通过延链、补链、增链、强链,取得倍增效益,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除”就是提升单位产出、效益,降低单位能耗、排放,全面提质增效。我们相信,只要找准方向、明晰路径、坚定前行,实业滨州前景可期、未来可待!

滨州工业有资源、有潜力在创新驱动中走在前列——

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由粗放向集约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滨州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高达8031亿元,而利润总额仅为168亿元,利润率比全省平均低3.17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二;我们的“五大千亿级传统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了9000亿元,而“五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仅为693亿元;全球最大的原铝生产基地在滨州,向全世界提供了1/4的原材料、初级产品,但是价值链提升后效益最高的部分“花开异乡”……差就差在科技创新,少就少在核心技术,低就低在产品附加值。

正如硬币的两面,大而不强的现状,恰恰孕育着以创新创造驱动产业升级的无限可能。产业发展,出路在转型,方向在高端。今天的创新已经是“无问西东”,谁抢占了创新制高点,谁就能够成为发展的高地。摆脱扩大规模、高耗能高排放的路径依赖,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借助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经济,既是滨州工业开启“二次创业、三次创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滨州企业画好接续创业的第二条、第三条“S”曲线的内生需求。只要我们坚定贯彻市委、市政府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部署,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就一定会让源头创新的种子在滨州播撒,让科技创新企业在滨州成长,让一切创新活力在滨州迸发涌流,推动滨州工业经济再创辉煌!

滨州工业有优势、有动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

工业利润率低,是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最大的“痛点”。其根本原因是产业链条短、价值链低端。强力推进“双招双引”,是打破这一痼疾,推动滨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双招双引”就是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其实质是引进新变量,创造新组合,提供新可能,培植新优势。通过招新项目、好项目,引新技术、新人才,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对滨州工业经济来说,双招双引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关键、最重要、最现实的抓手。一方面,我们迫切需要引进外商外资尽快做大做强经济增量。另一方面,滨州当前的产业结构初级产品比重过大,亟待借助外资外力优化结构实现腾笼换鸟和凤凰涅槃。

作为滨州工业骨干的 “十强产业”(即高端铝、新型化工、纺织、粮食加工、畜牧水产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新兴产业),既是我市强力推进双招双引的主攻方向,又为我市承载双招双引提供了优势平台。围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加减乘除”四篇文章,我市按照国际国内产业链条延伸图、高附加值产品图、生产研发企业分布图,将“双招双引”作为2019年全市重点任务的“一号工程”, 配合实施对标对表“七大提升工程”、破除经济发展痛点“五个发力”、优化营商环境“七个承诺”的“757”工作方案,全力推进定向招引、精准招引。

9月3日,总投资667.8亿元的86个项目集中开工,全市“双招双引”结出第一批硕果。正如省委书记刘家义所说,“今天招来的商、引来的资就是明天的新产业,今天招来的才、引来的智就是明天的新动能。”随着“双招双引”的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滨州工业也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风生水起。

责任编辑:杨孟子

网友评论 3条评论

时评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