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潮流谋发展之策 立足县域走特色之路——以邹平市为例探讨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19-10-14 09:06:18    作者:吕厚忠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古语云:“郡县治,天下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顺应发展趋势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本文以近年来蓬勃崛起的邹平市为例,探讨县域经济历程,并寻求新时代发展路径。

顺应改革大潮,邹平实现由“农”到“工”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建设始终处在“左”与“右”的徘徊中,错过了与全球经济同步复苏的20年。这一时期的邹平,经济重心在农业领域,工商业几乎是空白。1985年之前,邹平国营、集体企业不足20家,职工人数大约1000多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1年“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方针的贯彻,邹平工业生产开始起步,逐步从粗到精、由弱到强。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邹平的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了农业。2000年左右正式提出了“工业兴县”的口号,魏桥创业、西王等企业逐步壮大起来。2018年,邹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2.2亿元,扣除价格变动因素,是1978年的120倍。

邹平工业化进程的一般性规律探析

(一)本土企业的培育壮大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和脊梁

同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位于山东中部的邹平,缺少重要资源、没有骨干交通线穿过、缺乏一线中心城市带动。寄希望于国家产业规划或者中心城市产业转移无疑是不现实的。怎么办?必须从本土企业中寻找突破点。邹平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的方针政策。例如:每年企业向社会亮业绩单的亮相会成为当地惯例、南方考察成为必修课、开会按贡献率排座位也是老传统。鞭赶快牛,邹平本土企业从无到有赶出群山,从低到高赶出高峰。2018年,邹平三次产业比为3.6:55.6:40.8,全年新增企业2793家,个体工商户9685户。邹平正通过“加减乘除”并举,努力在高端铝、纺织服装、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方面全面做强。

(二)本土产业集群必须有走出国门的勇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好地抓住了发达国家技术扩散和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比较优势,通过有效的制度创新,使得要素配置效率大大提升,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第二贸易大国。同全国一样,邹平外向型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以魏桥创业集团为例,虽然邹平不处于、也不临近铝矾土产区,但通过国际合作,2013年在印尼建设了年产200万吨氧化铝生产线;2014年在几内亚锁定了22亿吨铝土矿,形成了一条铝土矿联运线路;目前,每月都有十多艘来自几内亚的铝矾土巨轮靠港。

(三)政府要当好“参谋长”而非“指挥官”

重视发挥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要做好县域整体规划,实现对企业精准指导,建立产业联盟,强化产业升级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素市场统一开放、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例如,2019年5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与邹平市共建山东省工业设计研究院铝业工业设计中心,使邹平铝业优势与设计优势结合,打造更有价值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设计聚合创新效应。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路径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新一轮转型升级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受到从上到下五个因素制约:一是国家生态环保管制政策升级,二是土地、劳动力、能源、资金等要素成本不断高企,三是经济发展导致的消费升级,四是劳动者对工作条件、工作强度权利要求的持续提高,五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工业迅速发展带来的冲击。要克服瓶颈制约,县域经济应从三个方面寻找突破。

(一)以改革构建要素支撑体系

1.打造务实管用的诚信体系。一方面坚决打击金融领域违法行为,建立“金融安全区”,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另一方面引导各金融机构对县域增加信贷投放,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2.建立完善土地、环保、安全支持体系。中小企业必须彻底摆脱作坊式、粗放式生产与管理,在政府支持下向规范要效益、向科技要市场、向生态要空间。

3.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落实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就业的政策。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在县镇私营企业一般岗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职工普遍年龄偏大(多数在40岁以上,部分岗位为50-60岁之间)、知识水平偏低(基本高中学历以下,未接受正规职业技能教育)。企业常年缺乏科研投入,新产品多为从外地直接购买配方或者加工方案,且职工安全教育和防护措施严重不足,此类企业一旦发生意外,轻则生产严重受阻,重则企业关门倒闭。企业对蓝领工人的培养和使用不够,并对此缺乏相关认识。

(二)对接中心城市寻找新路径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极,周边区县如果能与中心城市实现产业链对接,将形成“带速”传导。邹平临近济南,济青高铁于2018年底正式通车后,与济南、青岛的人流、物流更加便捷,必须进一步融入济南、青岛两大经济中心,主动对接产业发展,强化城乡生产要素联系,加快各专业市场转型提升步伐,创造过去只有一线、二线城市才能创造的发展亮点。

(三)鼓励“双创”增加市场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对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带动了农村发展,这个群体将成为市场中新的主体来源。以邹平为例,在2000年前后就业的青年人目前40岁左右,处在人生经历和阅历的巅峰期,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如果能够激发这部分群体的创业热情,必将给县域经济带来更多活力。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走出县城,到外地求学的农村适龄青年,目前多有成就,面向这个群体应当及时实施回归工程,以人的回归带动资金、项目、企业的回归和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作者为滨州市委党校教师) 

责任编辑:董锋磊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时评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