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疫情看基层社会治理系统机制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0-05-12 08:31:46    作者:李学华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更显现了城市社区这一国家治理结构中最基层社会单元的重要性。

必须有健全完善的组织架构,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发挥党组织领导的核心作用,可保证城市社区治理的方向不跑偏,“初心”不走样,服务不缺位。

一是建立“六级党组织架构”体系,实现党的领导核心及战斗堡垒作用全覆盖。县(区)党委、乡镇(街道)党委向下,建立社区“综合党委”、大网格党总支、中网格党支部、小网格党小组,有效保证党的工作在社区治理中核心统领作用的发挥。疫情防控中,党在社区治理体制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坚强堡垒作用可以在每一个层级、每一个环节充分得到体现。

二是通过党员“亮牌践诺”机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组织的党员下沉到社区党组织的各项工作中,主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比如,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城市小区都建立了“党员先锋岗”,党员冲在前、靠得上、验得住,堵住了疫情传播漏洞,确保了疫情防控工作精准到位。

三是建构多元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治理机制,推进社区治理服务的精准化现代化。突出抓社区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志愿服务三个重点,全力打造居民满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疫情防控中,“社会生活共同体”建构机制通过呼叫系统、网上服务、QQ群、微信群等信息技术平台,第一时间推送疫情防控措施和要求,达到凝聚人心聚集全民抗疫合力的舆论宣传效果。“社会生活共同体”机制,促使各小区第一时间建立购物平台,既避免居民外出接触传播风险,还能解决居民生活问题,又促进相关服务业的科学复产运营。

必须有现代法治思维,发挥好依法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保障作用

通过社区治理的法治化,依法协调基层矛盾纠纷,以法治精神与文化疏导群众情绪,对破解基层社区治理的法治难题,和谐干群关系、社会关系、居民关系等等,都极具现实意义。

一是要利用新媒体加强法治文化培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基层社区法治化建设要注重实现人文理性,紧密跟随大众传媒的法治舆论引导,围绕基层社区自治、法治化建设、法律监督等内容,进行法治文化宣传讲解,让一切法治文化建设的方法设计都深深地扎根在生活化的土壤之中,使基层法治建设保持旺盛生命力。

二是推进基层普法,引入司法调解助力基层治理。设置法律服务站,聘请律师顾问,为居民提供涉及法律法规的专业服务,让居民用法律方式解决问题,避免非理性维权方式。专业司法人员与社区自治组织相互融合配合,对介于法律边缘的纠纷类矛盾进行调解,引导居民讲法理、讲道理、讲情理,司法调解和社会调解有机融合,发挥解决矛盾纠纷减压阀、缓冲器的作用。

三是建设“全科大网格”,集成整合先进技术,用法治工具推动各项工作向基层延伸。把基层网格与公检法司相关部门相互协同,为群众解决法治难题,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实现社区治理从粗放型到精准化转变,形成纵到底横到边,无缝覆盖的责任体系。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样的特殊应急事件,社区基层是“主战场”,社区治理防控面广量大,人多事杂,只有网格化管理,才可以织密街道-社区-网格-小区-个人五级精细化不间断摸排监测系统网络。

必须有科学的自治机制,发挥好居民群众的自发自愿作用

群众自治是最理想的社会治理模式,也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层次。倡树“社区是居民的”理念,可以倒逼城市社区治理体制不断理顺并科学发展。

一是把脉民生,吸引群众热情参与,完善民主协商机制。定期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等人员组成议政会,对相关项目实地进行调研,聚合各方力量,调动多方资源,共同解决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二是弘扬文化,凝聚居民认同意识,自发共建“幸福社区”。组建以党员为骨干、普及全体居民的等文体队伍,通过组织文体娱乐活动,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促进和谐,引导群众自我管理,畅通诉求表达渠道。立足实际,选取娱乐广场、家庭闲置房、便民服务超市等居民聚集点,建起“睦邻点”,架起社区与居民之间、党员与居民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的桥梁,有效促进社区稳定、和谐。

疫情防控实践中,这些机制直接促使群众自发地为疫情防控献计献策,志愿出力。有的居民踊跃报名参与小区防控值守与疫情防控宣传,居民之间互相关爱,比如对购买不到口罩的居民赠送口罩、传递购买渠道信息、帮隔离人员代买生活用品送到门口等,这极大地减轻了街道社区防控人员的工作压力。

必须构建全面的共治体系,发挥好社会参与凝聚合力的作用

面对疫情、面对应急突发事件,建立党政及社会机构有序高效实现自上而下逐级部署调度、自下而上固本强基反馈传递的治理机制,可以夯实基层防控措施,确保落实到位。

一是在区级层面,做优领导指挥和政策体系。要推进扁平化内部管理体系,整合卫健、组织、政法、民政、住建等多部门力量,细分为网格化治理、社区体制创新、党建工作引领、基层协商调解等几大板块,做到各部门统一履行职责、问题联办、议题共商,构建起职能多元的基层治理体系,并出台政策,落实责任,保障基层治理的科学性和执行力。

二是在街道层面,建立矛盾调处和资金支持机制。平时的治理工作中,对政策咨询、居民需求、个人诉求和社区治理难题,由楼、居(格)、街、区自下而上自行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由街道、社区召开民主议事等会议,共同协商解决办法或对接相关职能部门协助办理。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有钱办事”水平,保障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

三是在社区层面,建立完善多元治理机制。在单位小区建立共建共治机制,以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社会组织、物业为主体,建立党建和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小区事务和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形成社区治理合力,将社区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四是社会层面,充分聚合治理资源建立“四社联动” 共治体系。构建以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社区志愿者,以及社区居民等多元参与的社会共治体系,共驻共建、共建共享、互惠互利,达到凝聚人心,共同致力于美好家园建设的治理目标。这样的机制一旦形成,则对社会治理形成良性循环发展,不管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还是应急突发事件,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中,也必然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优势,有效避免危机的蔓延扩大,体现其治理效能。(作者为中共滨城区委党校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董锋磊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时评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