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层社区公共危机管理常态化机制

发布时间:2020-06-15 08:32:31    作者:刘新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国城乡基层社区迅速响应政府号召,构筑基层社区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实践证明,这是紧急应对之举,亦是防控有效之举。在抗疫过程中,基层社区在为防疫斗争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短板,表现在诸如人力物力储备不足、志愿者动员困难、治理方式单一等方面。在人类社会已进入“高度风险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城乡基层社区应在反思和总结这次疫情防控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基层社区公共危机管理常态化机制,即在日常治理过程中不断提升社区公共危机的处理能力,在危机来临时,能够使社区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在调研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基层社区危机应对常态化机制工作中,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重进行提升:

(一)树立危机意识,营造良好的社区应急文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危机一旦发生,社区居民是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加强居民的危机意识,能够使居民最大程度上实现自救、互救。实践证明,提高社区居民危机意识,普及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及其造成损失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当然,社区居民危机意识、社区应急文化塑造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有赖于社区居民对常见突发事件的应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更有赖于将社区应急治理融入日常治理。社区应急文化的塑造不仅仅体现在标语和口号上,更要反映在社区建设和组织架构中,还要反映在社区居民的教育和培训计划之中。笔者认为,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加强宣传的同时,可利用社区完善的网格化体系,抓好关键少数,因地制宜地在每个网格内选取优秀的积极分子,对他们进行宣教,再由这些关键少数,扩大影响力,进而形成良好的社区应急风气。

(二)做好基层社区防灾减灾物资储备与更新。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我们感受到了医疗应急物资储备的重要性。防灾减灾物资宁可备而不用,也不可用而不备。2016年12月颁布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将社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作为加强城乡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基层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与物资储备,这是应对危机的基础。按照要求设置专门的社区危机管理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用于提升基层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每个基层社区也应设立专门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必要的危机应对物资,包括手电筒、被褥、帐篷、急救箱、灭火器等。另外,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也应积极动员社区内每个家庭储备必要的自救互救应急装备。而对于那些困难家庭,基层社区应用专项资金,为他们添置必需的应急设施,争取做到每家每户设施完备到位,以促进整个社区安全系数的提升。

(三)加强基层社区应急预案制订、完善与演练。“一案三制”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受重救轻防传统观念影响,基层社区应急预案制订往往不受重视,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基层社区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在应急管理体系中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因此,要把基层社区应急预案的制订落到实处,须摒弃形式主义的做法,本着“看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上”的原则,根据社区实情、民意,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制订。基层社区应急预案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要根据各个社区风险源的变化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进行动态化管理。预案能不能起作用最终还要看人,关键还要看社区居民对预案的掌握情况。因此,基层社区要定期组织演练,通过不断演练提高社区居民的风险意识,通过不断演练使社区居民掌握处置方法,提高社区居民的危机应对能力。

(四)加强基层社区多元参与危机治理。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有时也会出现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双重失效的局面,这也凸显了多元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基层社区危机应对方面,只依靠政府单方面作为往往是不行的,更加需要多方配合,多元参与。在社区范围内,如何让更多主体发挥自己的才能,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应对危机,危机管理才显有效。在基层社区危机管理中,参与主体一般包括基层政府、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调研发现,社区多元主体存在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但究其原因并不是他们不愿意参与,而在于参与的渠道、获得资源支持的缺乏和不足,社区参与主体相互之间没有建立起相互依赖、彼此信任的关系。所以,建立基层社区危机管理多元参与机制的一个有效合理路径,是要建立专门的基层社区危机管理机构,积极吸纳社区志愿者、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并将他们纳入日常管理,积极拓宽多元参与的渠道,真正实现群防群治。(作者为中共滨州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讲师)

责任编辑:董锋磊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时评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