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评论员文章:民之富,富在环境优良

发布时间:2020-06-19 08:45:34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民之富,富在环境优良

本报评论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富强滨州建设中,我市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城乡面貌悄然变化——蓝天白云、绿树花海、明湖清流常驻,越来越有“白云之城、绿色之都、鲜花之市、水韵之乡”的城市情景,越来越能体会出“诗和远方”的生活品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实现永续发展,泽被当代千秋,需要我们以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富强滨州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全生态建设,让生态福祉更大。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生态破坏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群众渴望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渴望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习近平同志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生态建设,绿水青山的健康生态是发展的木本水源。在富强滨州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两山论”为指导理念,引领发展理念、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工作模式深刻变革。真诚团结的政治生态、绿色协调的经济生态、活力迸发的社会生态、同生共存的自然生态,成为滨州持续发展的木之本、水之源。各级干部将个人岗位和职能,自觉纳入整体生态体系进行对标对表对位,以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为目标,以绩效考核为衡量标尺和镜鉴,重塑生态价值导向,全面提升治理能力,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性、关键性变化。

在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上,我市全力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以黄河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带动生态文明建设,让湖连起来、水流起来、生态好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产业能源结构、企业空间布局、生产生活方式等问题,走好绿色低碳可循环发展之路。

建设公园之城,让城市品质更佳。城市之美,源于天成、出自精致。市委、市政府把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推动“城市中建公园”向“公园中建城市”转变,不断强化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培育城市生态特色,提升城市的“人情味”“烟火气”,让“品质”一词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中。

在完善四环五海城市框架的基础上,以建设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公园之城、会展之城、休闲之城、宜居之城为目标定位,高标准编制“十四五”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滨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完成科创片区、高铁片区、康养片区等重点片区控制性规划,完善道路、桥梁、轻轨等立体交通规划和城市发展专项规划,全力打造中心城区100万—150万人口的品质滨州。

全面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提升城市能级。下大气力推进旧改棚改,“拆”掉脏乱差、“改”出新面貌、“造”出新希望。加快建设湿地公园、城市绿道、特色街区和城市综合体,打造主城区“15分钟民生幸福圈”。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创建工作,打造城市品牌、擦亮城市名片。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满足群众的文化增长需求,引领城市形象和市民素质不断提升。居者心安、来者心悦、心旷神怡,让我们的城市人才汇聚、事业兴旺、充满活力。

融入高质量发展,让乡村颜值更高。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要保存乡土人情、田园风光,又要融入高质量发展布局,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乡村美景。

在启动黄河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继续实施第二个十年林水会战,全面重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同时,全市着力打好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推进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着力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清洁取暖改造,农村改厕等工作,全力推动城乡融合不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立足生态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高质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龙头带动,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相融合的发展生态圈,做大做强“食域滨州”“粮油金三角”品牌。大力推进沿黄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积极发展农业特色旅游业。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馈赠滨州的丰厚资产。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涵养出滨州相互依存、良性循环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生态。

责任编辑:王晓飞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时评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