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结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发布时间:2020-06-23 09:32:46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十九届四中全会围绕农村发展明确指出:必须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其中,自治定义为村级组织自我管理和运作,直接面向农村群众。法治则表现为行为规范和法律约束下的运作机制。德治是指社会普遍道德意识约束,并进一步实现新形势下规范创新。

当前农村的社会结构处于深刻变动的时期,人口结构、社会阶层、组织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原本传统村庄的封闭性、稳定性被空心化、流动性取代,原本单一的务农阶层分化为依赖不同经济来源的多重群体,因此推进综合性极强的“三治”结合,则必须打好组合拳和集团作战。

打好“党建引领”主动仗,筑牢领导核心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力、战斗力方面还有差距。集中表现在:有的党支部在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上认识不清、态度不坚决;有的农村党支部开会变成“举手”“收党费”“发材料”;村“两委”成员在群众眼里是“干部”,却不在体制内,上级党委政府对村“两委”约束、管理停留在党纪范围内,缺乏有效制度约束;有的村将发展党员作为扩充“家族势力”的工具,见好处上,见困难就推诿扯皮,甚至有个别党员将党员身份作为进入政界或参加人大、政协的跳板,入党初心发生了动摇。

事业发展需要干部担当作为,滨州市坚持在工作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把那些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经验丰富、富有热情,精力充沛、理念先进的干部推到工作一线,进而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党员群众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打好“顶层设计”主动仗,画好工作路线图

基层综治工作存在着理念不健全和手段行政化、碎片化的问题。“三治”结合绝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要实现牵一发动全身、管中窥豹的技巧,最终实现1+1+1=100的目标,推动农村工作实现综合发展、可持续发展。如,各地近年来持续开展的村级党组织评星定级活动,就是一种自上而下贯彻实施,同时又自下而上监督落实的政策。主要内容是通过亮身份,让群众来评判的方法,选好、用好村“两委”班子特别是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同时,深入实施的“三资管理”、村级财务审计督查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村民对村“两委”的信任度,提高了党组织特别是党组织带头人的威信,又同时受到了有效监督,保证了公正公开履职尽责。

打好“执行落实”主动仗,实现治理能力提升

“三治”健全而有效运转的治理体系,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这里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的村民民主议事制度。我们通过这个议事制度看到,健全和有效的村党组织领导机制,带来的是全村充满活力的村民向上向善的自治机制,完善和可操作性强的自治章程和民约,不仅保障了村民利益,更使得一系列诸如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事务阳光工程等工作从墙上的文字变成了实践,这个村集体收入由2003年的27.6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515万元就是成功的证明。

打好“集体增收”主动仗,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培育坚强的农村党组织是有效解决乡村治理“有人干事”的突破点。增强村集体经济活力则是有效解决基层治理“有钱干事”的落脚点。近年来,滨州市连续实施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清零·倍增”计划,这一举措显著增强了村级党组织自我保障、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但也应当清醒看到,当前村集体增收方面还存在短板。例如:村集体收入中基于土地承租所获收入占比过大,拓展收入渠道和来源方法不多;发展村级集体的主体作用欠缺,少数村还存在“等、靠、要”思想,指望上级帮忙扶持等。

因此,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工作要从任务攻坚转向常态落实。立足村情民情,结合资源禀赋,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主渠道”,应该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以规模效应带动集体增收。如阳信县水落坡镇吴家坊村确定了“特色种植→肉牛养殖→牛粪回收→食用菌种植→废料回收→有机肥加工→特色种植”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模式。全村2018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此外,还应通过盘活集体资源、发展“边角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服务经济和乡村旅游等多种措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辟集体增收新渠道,提升村级集体“造血”能力。

打好“乡村文化”主动仗,扮靓乡村特色风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但从整体打造效果、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看,有的地区还存在:乡村特色文化受关注度低,村居间文化雷同度高。目前对乡村特色文化的印象还停留在农家乐、山水游、古迹游等旅游业态上,普遍存在“工厂化”生产的趋同性。缺乏整体区域性规划,各村居间形成文化隔断。如有的村有传统手艺历史,但临近村却以工业为发展方向,导致形不成联动效应,形不成品牌拉动。乡村特色文化与现代设计脱节,难以获得中青年群体的青睐。主要表现在青年人不愿遵循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民俗规范,对传统手工艺传承不欣赏、不学习,婚丧嫁娶等农村仪式感强的活动不参与、不理会。

基层治理不仅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更要乡风文明。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公共属性,宣传中必须紧密结合传统文化、传统资源和地域特色文化艺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人和事。村“两委”成员要从思想上明确“经济上去了,一切都好了”的片面观点危害性,把农村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推动乡村振兴、引领乡村特色文化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作者为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讲师)

责任编辑:董锋磊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时评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