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推动滨州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31 08:53:07    作者:市教育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为今后教育发展明确了方向。近年来,滨州市教育局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突出教育教学中心地位,强化教育保障支撑,教育事业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对标新征程,面临全市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教育品牌尚未形成、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仍然较大等连串新的发展堵点,滨州市教育局坚持聚焦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突出“高质量发展”主基调,深度处理好时与势、危与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当前与长远、变与不变、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立足常态化疫情防控实际,主动谋划发展新格局,努力挺进全新的“滨教之旅”。

在“三个更加”定位中,正面应对机遇挑战“二重奏”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挺进“十四五”,共鸣“高质量发展”,滨州市教育局坚持以“谋全局”的前瞻性视野,坚持以更宏观的理念思维,在精准梳理“三个更加”的发展形势中,积极应对挑战考验。唯有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融入大局、依靠大局,强化机遇、转变意识,才能顺势而为、借势作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教育承载的使命更加突出。教育被列入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系统设计。这些重大部署,需要落到学校、落到实践,真正影响到师生,才能见到实效。这一系列教育使命,对滨州一线教育发展提出了更加鲜明的目标要求,唯有具备更加全面的政策把握力、更加精准的执行力和更加强大的创新力,才能不辱使命、不负时代。

教育面临的生态更加复杂。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加多元,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更高,对公平教育的渴望更加迫切,社会对教育关注度更高,教育所面临的生态更加多样和复杂。这一系列教育生态环境,对滨州教育的整体治理体系和综合治理能力提出了全新考验。

教育担负的任务更加繁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无论是补短板还是创品牌都有明确的要求,表现为硬任务多、考核问责严。这一要求,可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新常态,唯有坚持事不避难,才能用更高的标准、更好的状态、更优的作风做好教育工作。

在“五个发展”规划中,主动挺进担当作为“新阵地”

创新发展,盘活整体氛围。围绕“让教育充满活力”主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破除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特别注重面向人人、全面发展,把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名学生,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

协调发展,保障整体同步。在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进程中解决好学前教育等短板弱项,在促进城乡教育、不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进程中推动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在促进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进程中规范民办教育,在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增进良性互动,形成育人合力。

绿色发展,助力提质增效。要遵循教育规律,提升教育的幸福品质,让学生学习快乐,让教师从教幸福,让家长对学校放心,提高各方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开放发展,共鸣先进理念。就是要对标先进,全国范围对标北上广、江浙等先进地区,省内对标济南、青岛、潍坊等先进地市,找差距、找不足,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强教育交流合作。

共享发展,释放改革红利。完善让教育更好地服务全体对象,通过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进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和资源配置的公平化程度,增加广大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幸福感、获得感。

在“四项支撑”蓝图中,积极唱响创新争先“好声音”

到2025年,滨州市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教学质量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基本构建起服务富强滨州建设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硬件支撑。“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工程建设项目181所(处),规划总投资80.3亿元。其中,建筑面积186.8万平方米,投资75.6亿元;运动场地59.2万平方米,投资4.7亿元。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突出核心支撑。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创新行动。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全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深化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改革。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和教育科学研究。进一步完善教研机构和工作体系,改进教研工作方式,创新教研工作机制,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丰富人才支撑。深化教育人事改革,激发教师队伍内生动力和潜力,缓解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难题。加强对校长的选拔、聘任、后备人才培养等工作,健全完善考核考评及薪酬发放机制。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打造课改先锋队,辐射带动教师整体素质提升,持续开展职业院校素质提升计划,到2022年市域内“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达到70%。

盘活职业教育产业,强化引领支撑。到2021年,每所职业院校至少设置2个与产业发展高度匹配的专业,每年培养1.3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明确方位,才能找准方向;把握大势,才能赢得未来。全市教育系统要真抓实干,把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教育工作的思想引领,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科学谋划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全面推动全市教育工作提档升级。

责任编辑:董锋磊

网友评论 1条评论

时评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