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泉:“三不管”的孩子,规范的“不良行为矫治机构”才是良方

发布时间:2021-08-21 12:34:25    作者:贾海泉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去一位朋友家里做客,他知道我是研究心理学的,就迫不及待的跟我说起了他侄子的事。

侄子今年读初中二年级,不知什么时候迷恋上了手机游戏,整天在手机里杀得昏天黑地,茶饭不思,拒绝与家长沟通,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父母软硬兼施但收效不大。上个月,爸爸忽然发现自己手机银行账户里少了近两万元钱,经查竟然是儿子偷偷转走的。家长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质问儿子钱的去向,开始儿子拒不交代,后来架不住母亲的以死相逼,才说是买了“皮肤”,就是游戏人物的一种装备。父亲有点压不住火气,对儿子一顿狂揍,儿子赌气出走,发誓再也不回家……现如今,亲子关系已经降到了冰点,儿子破罐子破摔,干脆逃学在社会上游荡,而父母更是一筹莫展,这个家庭即将走入绝境。朋友知道我有些经验,让我给这个家庭支支招。

朋友侄子的事并非个案,虽然情况不同,但结局却大同小异。借此机会,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曾有一部电影叫《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而现在由手机引发的“家庭悲剧”早已屡见不鲜,一部手机甚至能毁掉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不少中学生(甚至有高年级的小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不能自拔,玩手机游戏影响学习自不待言,且游戏是需要花钱的,需要花钱更新永远也跟不上游戏平台研发的频率,于是沉迷在游戏里的孩子们想尽办法筹钱更新装备,如果实在搞不到钱了,就可能去骗去偷去抢。沉迷有戏影响学业,更容易形成“不学不跟趟——不跟趟不学”的恶性循环,孩子自暴自弃,家庭关系自然破裂。于是“三不管”的孩子诞生了。

所谓的“三不管”,严格讲是管不了,就是家长管不了,学校也管不了,社会也不好管。

先说家长。那些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孩子几乎是刀枪不入油盐不进,他们对家长的苦心劝导充耳不闻,似乎他们讲的每一个字都是多余的。开始家长们可能不服气,会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应对,但是渐渐发现,这些孩子们软的都喜欢吃,但硬的绝对行不通。有一个十三岁女孩子曾当着我的面要挟家长,“你们让我回学校可以,但是必须给我买一部苹果手机。”当时爸爸的脸都绿了,但她却是一副幸灾乐祸般的无所谓表情。于是多数家长被逼到了两难境地,管,真的管不了,不管、又不忍心看着孩子滑落下去,于是乎,他们多数选择了妥协,“不学就不学吧,只要能成个人样就好。”殊不知,家长一再的绥靖妥协更加让孩子们肆无忌惮,他们离家逃学,混迹于社会,拉帮结伙争强斗狠,有些女孩子甚至靠出卖身体挣钱挥霍。这些话绝非危言耸听,如果你觉得言重,可以去网吧夜店看看,有多少少年徘徊在危险的边缘。

再说学校。请允许我说句实话,在一个集体里面,很容易引发“老鼠屎效应”,一个班级里面如果有一两个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班级动荡不安。当然我们都希望学校或老师能拿出些具体办法,来约束一下这些故意捣乱的学生,但我们也得理解学校老师的难处,他们不是不想管,而实在是力不从心。于是,多数也都选择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规避,或建议家长给孩子转学,或建议留家观察居家管理,把皮球又踢回给家庭。

最后说社会。这个概念有点大,公检法少工委、社区办事处,好像都应该有责任,但又好像都使不上劲。这些孩子大错不犯,且多数是未成年人,你能拿他们怎么样?最后还是会回到家庭里,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毫不夸张的说,这些“三不管”或者说三者都管不了、不好管的孩子们,一定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甚至有可能随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尽管家长、学校、社会都有些束手无策,但却不能以种种理由放弃或抛弃他们,毕竟管要比不管好得多。而究竟谁来管、怎么管,才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于是我想到了前些年那些半遮半掩的不良行为矫治机构。由于缺乏规范管理和行业标准频频出事,政府不得已采取一刀裁。而少管所的消失也让政府层面失去了作为机会。怎么办呢?谁来为这些迷途的孩子负责呢?

窃以为,必要的行为矫治是应该也是必须的,相关部门应该扶持一些正规的“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治机构”,尽快出台行业标准,在相关部门、如少工委等相关单位监管下规范运作,规避运行风险,这才是王道,才是良方。

有了这样的规范机构,家长才能放心的把孩子送到那里,让孩子们重新回归理性正途,让无数个陷入绝望的家庭看到希望。(作者供职于滨州市智谷智邦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徐明月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时评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