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滨州路径”

发布时间:2022-05-10 08:41:02    作者:解忠信 冯莹莹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滨州市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滨州市有高端铝、新型化工、粮食加工、家纺纺织、畜牧水产等传统的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各自领域都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部分企业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的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老牌国有企业,由于受政府优惠产业政策扶植,经营成效稳定强,受市场波动因素影响小,加之企业管理架构、人才结构、发展理念等诸多因素影响,总体缺乏创新热情、创新勇气和魄力。重大科技成果、高端产品、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和知识产权亟须攻克。在新的国内外发展形势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升级,谁也不能保证能时刻保持行业的领先位置,唯有持续不断的创新,保持足够的创新意识、创新动力才能使企业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在科技创新领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便捷方式。

财政对于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与滨州市全社会研发投入不协调。2021年滨州市财政预算支出中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为2.34亿元,虽然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升,但相比省内尤其是省会济南市和沿海的青岛市及烟台市等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而滨州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3.36%,连续两年名列全省第一。因此财政对于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与全社会研发投入不协调,而从全社会研发投入的结构来看,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较大,而中小微企业限于自身实力等原因缺乏科技创新的资金保障。这也是财政资金应该给予重点支持的领域。

科技人才储备不足。滨州市相比省内济南市、青岛市、烟台市、淄博市等地市,由于地区科技人才发展的承载力不足,薪资收入不理想,发展前景不明朗等原因造成科技人才比较匮乏,企业创新培养核心竞争力的任务十分艰巨。吸引外来人才来滨创业、就业的动力不足,大多数高科技人才不愿意来滨就业,高技能型人才也相对更喜欢去制造业更为发达的省会城市或沿海城市。滨州市内高等院校较少,科研机构少,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吸纳力与承载力不足。科技人才因就业环境等原因走出去的较多,留下来的较少。

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2018年前滨州市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过快,几乎均属于资源初级加工,产业链条和产品单一。如钢铁、氧化铝、电解铝、烧碱等。工业增长主要依赖产能扩大,企业盈利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低价能源和规模效应等途径,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机制动力不足。这种产业结构与新发展理念相悖,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隐患和压力,当国内外市场原材料价格高时表面上企业一片欣欣向荣,当原材料价格下跌时产品低端、品种单一、市场单一的弊端就会暴露无疑,严重影响企业和滨州市整体产业的长远发展。

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建议

打造产学研高端综合平台,集聚科技创新要素。努力汇聚科技创新资源,将区域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丰富科创资源集中,形成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市场化运行的高效研究院平台。依托研究院科技创新平台,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加速流动;构建覆盖市域内外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享技术平台,联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面向战略性产业,构建政府主导、明细权益、服务突出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构建市场化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合理有序竞争,提高企业科创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研发创新人员与营销人员定期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市场动态,保持企业创新活动对市场需求的敏感性,保证企业调整技术选择的灵活性,使产品研发更有市场针对性,防止出现研发活动与市场脱节的现象;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激励制度,对在科技成果研发、转让与产业化过程中作出杰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包括向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技术人员,及在高校担当科技成果转化中介的技术经纪人,均可通过股权激励的形式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创新动力和热情。

理论与实践结合,扎实培养和引进科创人才。建立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导师+企业导师”人才模式,培养本土企业发展迫切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坚持“专业+企业+服务”的原则,结合自身情况将科研人员培养贯穿于成果转化全过程。既要锻炼高科技人才,又要保证创新、创业的源头活水。加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保障引进人才的薪资待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构建最优人才发展生态,精准配置与科创企业需求相匹配的各类人才,使得各类高科技专业人才能在市域平台上发挥最大的潜能。

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创新考核、评价、服务体系,把更多自主权交给市场。重新制定市域范围内科技创新评估新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与技术交易成交额作为对科研人员、科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考核的重要指标。对部分在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中有贡献突出的科研人员、科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可破格给予相应奖励。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对于在科技创新中取得突出贡献的企业、企业家、员工给予充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解忠信: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冯莹莹: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责任编辑:董锋磊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时评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