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王增旭:十年孤诣,苦心人天不负;千年传承,渔鼓戏情再续

  • 2018-02-11 17:55:31
  • 来源:大众网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渔鼓,亦称道情,起源于唐代九真承天乐道曲。明清时广泛流传于山东境内,于清雍正元年在沾化胡家营村等地逐渐演化为渔鼓戏。

年过花甲的沾化籍国家一级演员王增旭为挖掘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与胡家营村老艺人同吃同住,十余年来,已经将渔鼓戏融入了自己的血脉。

王增旭,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渔鼓戏传承人。自十一岁拜师学艺,曾师从于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李岱江,唱念做打功底极为扎实。

尽管已经对台词烂熟于胸,王增旭每次演出之前仍然会仔细再看一遍剧本。他说,表演是艺术,舞台上容不得半点马虎。

空闲的时候,王增旭总会来到剧团排练厅,一边小声的哼唱,一边揣摩人物表情和动作。

王增旭的学生们只要见到他在排练厅,都会争着跟他搭一段戏,请他指点一些不足。

王增旭的学生说,哪怕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做错了,也逃不过老师的法眼。

演出之前,王增旭都是自己化妆。他最怕这种粘贴胡须的松油,抹在脸上之后几天都洗不掉。

这是王增旭平时演出必须要随身携带的化妆盒。不大的小盒子里都是他的宝贝。

这是《审衙役》戏中人物郑板桥的全套行头,王增旭最擅长扮演诙谐的郑板桥。

剧团的服装老师帮助王增旭穿好行头。

王增旭对着镜子自己戴好头套,不停的调整头套的角度。

年过六十的王增旭在台上不只是要唱,为了表现人物还有跑跳动作。往往一段戏下来,里面的衣服就得湿透了。

王增旭在《审衙役》、《追龙缸》、《打板桥》等剧目中塑造的郑板桥形象栩栩如生,荣获诸多赞誉。他不仅继承了其师李岱江的细腻表演艺术,也传承了渔鼓戏的独特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成为当今渔鼓戏届的翘楚。

责任编辑:杨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