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63岁的邹平“追梦狂人”孙建民:投入500万家底要将真正有机产品推向全国

  • 2018-05-11 15:35:48
  • 作者:记者 樊飞 通讯员 张立华 杨恩选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 凭借十几年从事装修的小成就,本可以过衣食无忧、比较安逸的晚年生活。邹平县明集镇的孙建民却出人意料地干起了别人眼里“烧钱”的活——成立绿色循环农牧有限公司,执着圆梦“有机”。

种好几百亩试验田,将真正的有机产品推向全国,是63岁孙建民的梦想。说起孙建民,联系该企业的市地税局副局长李登峰深有感触,“可以说,痴迷有机就是他的梦,他跟潍柴动力的谭旭光一样,也是一个追梦狂人。企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点上,力所能及地帮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是我们市局党组确定的干部联系企业的意义所在。”

“有机”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就不是一条轨道上跑的车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一段时期以来,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无公害、绿色”成了许多人的期盼。可在孙建民眼里,无公害、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区别太大,就不是一股道上跑的车。

无公害食品,不限制化肥使用,限制农药和植物调节剂使用;绿色食品,禁止化肥使用、限制农药和植物调节剂使用;而有机食品则全面禁止化肥、农药和植物调节剂的使用。不管别人理解不理解,不管有没有效益,始终坚持“有机”理念,执着追求国家有机认证。

“今年63啦,后半辈子种好这几百亩试验田,将真正的有机产品推向全国,甚至走上外国人的餐桌,我就知足了。”朴实、温和,像个农民,不像个老板,这是孙建民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一谈起他的农牧公司,一谈到他的设想规划,就眉飞色舞,侃侃而谈,滔滔不绝,给人的感觉是精明能干、开朗健谈。

“有机”田:是不是“有机”我说了不算,我就朝着“有机”干

靠着土地流转,孙建民注册成立山东明集绿色循环农牧有限公司,2016年启动开发,累计投入资金约500余万元。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他在田野的路旁立了一快巨大的宣传牌。宣传牌上的“农牧结合、绿色循环、有机生态、回归自然”这十六个字,已经在他心里扎根。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育种开始,他致力于有机小麦和玉米的种植,在邹平县农业局高级技师指导下,进行有机小麦和玉米的育种和推广种植。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的条件得天独厚,两条河流环绕在田野四周,肥美的黄河水常年流淌、四季不断,这是当初他一眼就看中的。

施肥,是保证能否达到“有机”标准的关键。目前,投资100多万元的大项沼气池正在建设中,收集工业园区、家畜饲养企业等产生的粪便,生产的沼液就是生态肥料。病虫害,也是妨害作物生长的一大难题,一开始,他使用潍坊一家公司的生物制剂来杀虫。现在,利用害虫对光线和颜色的偏好,安装杀虫灯和黏板,问题得以迎刃而解,孙建民的话带着幽默“将虫子的爷爷捕杀干净了,哪里还有害虫。”时下,绿油油的麦田里,艳丽的黄色粘虫板散落期间,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有机”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出路和方向

这是一个朝阳产业,这里的条件全部具备。一产是种植业、养殖业,二产是小麦和玉米加工,三产是农业观光及乡村餐饮,最终形成一条能休闲观光、能住宿修养的产业链。

以自产的小麦和玉米为原料,使用石磨、钢磨加工面粉和玉米面,杜绝增白剂等任何食品添加剂,生产富含麸质的面粉。农场河边林地,林下鹅、鸡等天然散养,以自身的麦田杂草、玉米秸秆、玉米等为主要饲料,不喂食任何工业饲料。“头两年种的玉米,产量不高、价格不高,可成本高,我用它做1500只鹅的最佳饲料。”孙建民说。 450米的葡萄长廊已经建成,发展葡萄采摘、动物观赏、休闲垂钓等,这些项目正稳步推进。

“有机”难:开弓没有回头箭,再难也要撑下去

尽管信心满满,但摆在孙建民面前的困扰和难题还是不少:关键是资金短缺,缺乏有效融资渠道,限制了企业发展速度。

他超过银行放贷最高年龄,无法从银行机构取得贷款。农业项目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他早有心理准备,在靠原来的老家底支撑。“慢慢来,晚两年也没关系,要干就干出个样来。好在我身体好,无论冬夏都洗凉水澡,身体结实没问题。”这是孙建民的第一资本。别看身体略显瘦弱,可丝毫压不住从内里透出来的精气神和勤劳特质。装饰装修等是他的拿手活,搭葡萄长廊、修路、配套实施,都不在话下,既省钱又放心。

面对企业当前的境况,地税部门将积极为企业鼓与呼。帮助企业科学整体规划,帮助企业建立与党委政府和农业、食药等部门较为畅通的政企沟通平台和交流机制,积极协助企业开通网上销售渠道、回笼装饰工程资金,缓解投入和周转的资金压力。

对于企业正在积极申请的“有机认证”,孙建民显得很自信,预计近期将取得国家认证。“有地税部门的帮助和鼓劲,我信心更足了,我的梦想一定会早日实现。”这是发自孙建民肺腑的话。

责任编辑:杨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