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全国调解工作先进个人李新军: 走遍全乡48个村调解纠纷500余件

  • 2018-07-10 08:53:22
  • 作者:记者 邵一娟 王健 通讯员 张志刚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今年5月份,司法部通报表扬了一批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滨州市共有两人获得先进个人称号,其中一位就是滨城区秦皇台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李新军。

说起李新军,在全乡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自从担任乡调解委员会主任以来,他风里来、雨里去,走遍了全乡48个村的大街小巷,调解各类纠纷500余件,防止民转刑案件35起。

给调解群众算“对比账”

李新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他来说,最熟悉的是农村,最有感情的是农民。

“很多人来调解的时候都是带着情绪来的,他说得快,你就得慢,他语气愤怒,你就要回应温和。”李新军的调解技巧可不少,他说:“我整天给他们算‘对比账’。”

2017年,村民刘某因为东户邻居房子上的滴水檐搭建到自家墙上的问题找到了李新军。

刘某说,农村有个风俗,滴水檐下面是他的,邻居家的滴水檐搭到他家的墙上,他觉得很别扭,非得让对方把檐子切割了去。

因为东户在建设檐子的过程中刘某没有阻止,盖好了以后才越想越不舒服,如果进行切割又有一定危险性。李新军建议刘某要求邻居加强防水,可刘某还是坚持要割除掉。

调解没有强制力,当事双方要在自愿的基础上才可以调解。李新军又电话联系了东户,请他们当面调和。李新军在电话中说:“你如果不来,你们双方可能面临矛盾升级,首先是吵,吵到一定程度可能就打,打了再伤着另一方就得给他看病,真严重了就刑事拘留,拘留之后不但你自己受影响,你的子女上学、找工作都有影响……”劝说之下,东户就来了。

两家人一上午谁都不让谁,情绪激动,甚至不耐烦地要抬脚走人。

“你走吧,你去打仗的吧,打出伤来给他看病的吧。”李新军的一句话让双方迅速冷静了下来,并最终达成协议,由刘某出钱为邻居割滴水檐。

“有时矛盾升级,造成的后果比这件事情本身要大得多。”李新军感慨地说。就是通过算这笔“对比账”,李新军说服了很多拒绝调解的群众。

信任是解决纠纷的先决条件

5月的一天中午,一对老夫妇找到了李新军。原来,因为北邻居盖新房导致老夫妇家排水沟堵住无法排水,村里曾出面调解要帮助挖开排水沟,结果北邻有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躺在挖掘机前面要死要活,就是不让挖。了解情况后,李新军二话不说,马上跟着去了现场。

“到了现场一看我就心里有数了,我说,你不就是排水吗?水排出去不就行了吗?”李新军找来村支书,协商从西面排水,村里出钱帮忙挖开新排水沟,一桩纠纷当场解决。

“一句好话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李新军看来,调解工作切忌“冷硬横”,一杯热茶、一句问候是赢得当事人信任的开门锁,而信任是解决纠纷的先决条件。

“我觉得信任是调解的关键,他信任你,你说什么他都能听进去,他不信任你,你说什么他也不听。”在基层工作的二十多个年头中,李新军不厌其烦地在那些繁杂琐碎的“家庭官司”中苦口婆心、道情说理,用自己一片真情温暖感动着群众的心。  

调解不成功时也要引导好

在担任乡调解委员会主任之前,李新军干过六年村委委员、五年支部书记,一路走来,李新军始终将“责任”二字牢记心间。

调解工作并非“万能药”,也经常会遇到调解不成功的时候,李新军说:“调解成功也好,不成功也好,你得把他心里的疑惑、疑问解释明白了。真调解不成功的时候咱得把他引导好,不能让他出事,比方说,这个案子真要是调解不好的时候,你得引导着他走法律程序,不要让他打仗。”

责任编辑:杨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