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滨医附院麻醉科主任王耀岐:做好“生命守护神”

  • 2018-09-14 17:05:43
  • 来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很多人眼中的术中麻醉就是“打一针,睡一觉”,实际上,麻醉医生在术中的工作远不止于此。或许你却并不了解他们的工作,他们是医院里看不见太阳的“矿工”,更是无影灯下,病友们生命的守护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麻醉团队。

手术室里,病人“睡着”时,生命就表现为监护仪上的一系列数据,哪个数据偏离正常,病人生命就有危险。

术中严密观察,寸步不离

不同于相对开放的门诊或者临床科室,麻醉科和手术室合并在一起,工作空间相对封闭,对无菌环境要求严格,所以初涉麻醉科,给人感觉森严且神秘。麻醉科医护的着装也与众不同,一袭绿装,再配一顶花帽,这不仅缓和了严肃气氛,也带给人以温馨之感。

“麻醉医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记者问。

“很多人以为麻醉医生的工作仅仅是打一针麻药,实际上,麻醉不仅仅是一门让人睡着的艺术,更蕴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麻醉医生不仅要让病人睡着,更要保证病人手术后能安全地醒过来。”滨医附院麻醉科主任王耀岐教授回答。

他介绍,麻醉医生是一个被手术医生称为“生命守护神”的职业。因为有了麻醉医生全程服务手术的保驾护航,手术医生才能在手术台上从容不迫地进行各种操作,患者才能得以平稳地度过手术最危险的阶段。

麻醉医生要根据病人的具体健康状况和手术情况,严密观察机体的各项重要生命指标,而且必须是始终如一地密切观察,遇有问题及时处理。王耀岐说,麻醉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解除病人手术中的痛苦,还必须要保护病人的生命功能不因外科手术而遭到过度的有害影响。

王耀岐说,有一个麻醉科的老教授曾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讲,他干了一辈子的麻醉,工作中也丝毫不敢大意,他经常叮嘱他的学生;“监测病人就应该像乌龟瞪蛋一般睁大眼睛,打起精神,一刻也不能离开观察。”

精湛技术,抢救患者生命

“救命啊!大夫,快来救救我的孩子!”这是2008年农历腊月二十六上午11时40分来自滨医附院“绿色通道”的呼救声。手术室大门一开,医护们被眼前的一幕吓了一跳:一名饱含泪水的中年男子怀抱着一个面色紫绀、呼吸微弱的小男孩儿气喘吁吁的冲进来。

“是气管异物,孩子快不行了!”随行的医生焦急地说。

“快去九台,分头准备!”王耀岐当机立断。随后,他第一个冲进手术间,接好麻醉机,拿着氧气面罩,托起患儿下颌开放气道,控制呼吸。

“心脏按压,立即建立静脉通路,阿托品、肾上腺素依次应用,地塞米松10mg静推!”在王耀岐临危不乱的指挥下,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手术台前的每个人都非常着急,为担忧孩子悬着一颗心。大约过了20分钟后,患儿心跳逐渐恢复了正常,血氧饱和度上升并维持到了92%。“患儿生命体征已稳定,可以开始手术了。”王耀岐说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手术医生立刻插上支气管镜,仅用5分钟就把异物取出。原来是一粒完整的花生米卡在孩子声门处。孩子的呼吸均匀了,脸渐渐变得红润,孩子得救了。

像这样的抢救不断在手术室里上演。三十余年来,王耀岐一直工作在临床麻醉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处理各种临床疑难危重病人,参与抢救了无数危重病人。

很多抢救都是发生在夜间,有时候是年轻医师值班,王耀岐记得有一次他在家里指挥抢救一名术中心跳骤停的患者,在床头打电话打了整整三个小时,最后手机都没电了。“情况紧急,来不及再穿上衣服往医院跑。”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王耀岐解释,即使是对麻醉药的使用,也绝不是一些人所认为的那种门急诊或病房的给药方式,比如用什么种类的药、如何联合用药、何种方式给药、给多少药量等等问题,都是很精细化的工作。

现在面临的状况是麻醉医师少,手术多,工作压力大。“早晨进了手术室,晚上才能回家,一天见不到太阳。我们的同事经常出现手足麻木、抽筋等,因为长时间不见太阳缺钙。”王耀岐说,科室女性较多,很多刚生育孩子的,没有喂奶时间,因为一人一个岗,手术不能离人。“只能由家人把孩子抱到更衣室等手术结束了,才能过去喂一次。”

王耀岐介绍,在美国医学行业薪水最高的是麻醉医生。他以一个在美国很有影响的故事,解释了其原由。原先很多美国人认为,麻醉医生的工作不过就是给病人打一针、睡一觉那么简单,怎么拿的薪水那么高呢?于是应该降薪的呼声越来越大,后来引发了一场电视辩论。大多数嘉宾一边倒地支持给麻醉医生降薪。这时一位麻醉医生说道:“其实,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全场立刻安静下来。

他接着说:“我拿的薪水是打完针看着病人,不要让他因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而死去,并保证他们在手术结束后能安全醒来。如果你们认为我拿的钱多,那我打完针就走好了。”辩论现场,无一反驳。从此麻醉医生工资问题在美国再无争论。

王耀岐说,“在国内也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手术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保命的。”但是,一些误解还是存在。王耀岐讲了一个为90岁高龄病人切除阑尾的新闻,报道只说外科医生的高明。“其实在内行看来,应该赞扬的麻醉医生。人无论多大岁数,阑尾基本一样,难的是对老人的生命体征的调控。”

“我们还曾为一些100多岁的老人做过手术。”王耀岐解释,现在人们条件好了,老人骨折、关节置换等手术需求多了,高龄手术患者增多,对麻醉医生提出了挑战,“实际上,这些老人的器官到了一个极限了,保证他们的安全,真能看出一个麻醉医师的技术。”

勇于开创,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滨医附院麻醉科承担着医院各科的手术麻醉、体外循环、手术室外麻醉、疼痛诊疗及危重病的抢救与复苏等工作。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鲁北地区麻醉学科医教研中心,为山东省特别是黄河三角洲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事业和麻醉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麻醉科多年来一直注重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科室200余名职工,其中高级职称9人,博士学位5人,在读博士6人,硕士学位48人,有很好的人才梯队。科室以围术期重要脏器功能保护、疑难危重病人的麻醉处理、围术期癌性疼痛的诊疗、麻醉的可视化技术为研究方向,大力开展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

科室陆续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多项省内空白,有些在国内领先。国内首例单肺移植联合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麻醉处理,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容量性肺动脉导管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及其他危重病人术中的监测,在山东省麻醉科第一个将TEE引导技术用于微创房室间隔缺损封堵,又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及外周动脉、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该技术的开展结束了医院盲探神经阻滞与动静脉穿刺的历史,推动了麻醉可视化技术的的发展,填补了我市乃至黄河三角洲超声技术在麻醉中应用的空白。

滨医附院现在手术间有57个,百级手术间8个,12个数字一体化手术间,宽敞明亮,设施国内一流,示教室与手术间不同屏幕可随时切换,可实现教学互动。“特别是在多学科会诊时,用处很大。”王耀岐说,将来医院进一步发展后后,还将启用核磁手术间。

责任编辑:杨孟子
-->